書法之“勢”如何產生?專家:從陰陽相生去感悟

書法之“勢”如何產生?專家:從陰陽相生去感悟

筆勢論的緣起(四)

文/大可先生

總之,崔瑗的《草勢》雖然並無出現具體的“筆勢”的字眼,但它的論述如“志在飛移”、“將奔未馳”已觸及到筆勢論的範疇,並且極為形象地說明了抽象的“勢”,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筆勢真正被提出來且附諸具體化的,當首推蔡邕的《九勢》。

書法之“勢”如何產生?專家:從陰陽相生去感悟

大可詩生活·一日一詩書

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著名學者,集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於一身。據史書記載,邕生於一個世代保持清白家風的家庭裡,他本人也因為以“忠孝素著”而“素為邦鄉所宗”。他從小勤奮好學,而又多才多藝,“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而且“善鼓琴”,但他性情耿介孤傲,不苟同流俗,以致屢遭小人陷害,一生歷盡坎坷,多次死裡逃生,曾有過“三日之間,周曆三臺”的奇遇,最終慘死獄中。

書法之“勢”如何產生?專家:從陰陽相生去感悟

大可詩生活·一日一詩書

前面講過,蔡邕所處的東漢時期依然受“易文化”影響而讖緯神學與陰陽災異學說盛行,蔡邕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直接受其影響。然而,素有“曠世逸才”之稱的大儒蔡邕,他的思想基本上屬於體現忠孝仁義為本的積極入世的儒家一派。又由於他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而使其性格仍保留著“閒居玩古,不交當世”的一種閒適心態,使他具有道家逍遙出世以求得心靈解放的美學傾向。於是一種以社會功利目的為中心、以善為藝術創作終極目的、以“和”(即多樣化)的統一為藝術美最高境界、以道德品格為藝術品評基本原則的儒家審美觀與一種對人生自由精神的追求以及其實現人生對現實超越理想的道家審美傾向,並通過“易文化”思維模式的深層架構,在蔡邕一個人身上得到具體實現。這種儒、道思想在蔡邕身上的“互補”,以致在他的思想境界裡還折射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來。蔡邕在《筆論》的開頭就寫道:“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我們從這句話裡即可看出蔡邕的道家情結;而“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蘊含著儒家思想的精華;“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則包含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蔡邕的這些思想,將一以貫之地充斥於他的書論中,他在《九勢》中這樣寫道: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書法之“勢”如何產生?專家:從陰陽相生去感悟

大可詩生活·一日一詩書

從這段話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它受當時十分流行的“元氣自然論”的影響。所謂“氣”,我們在前面已有討論,它是構成天地萬物初始的最基本的物質。孟子所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認為氣有兩種,一種是物質之氣,一種是自然之氣,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統帥。這種“至大至剛”的氣,顯然已具有了封建倫理內容的精神力量。後來,《管子》亦指出:“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這就是說,無論是孟子還是管子,都一致認為氣乃生命的基礎。“元氣”說始於漢初,流行於東漢時期。漢儒們在“氣”之前冠了個“元”字,是為強調元氣是萬物之始,乃“天地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的根本,是一切生命之源。由此可見,“氣”應該具有物質的能量或勢能,並且它應是處於聚散運動而生生不息的。於是,“氣”貫通於一切形質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精神之中,甚至還可以象孟子所說的去“養”它。毋庸諱言,“氣”具有了“質”與“能”相統一的內容,它既是物質存在,又同時具有功能的意義,“質”與“能”是相伴相隨,永不分離的。“質”與“能”的這種統一性,在書法理論中表現為“形”與“勢”的相即不離。

書法之“勢”如何產生?專家:從陰陽相生去感悟

#書法##書法經典##書法愛好者##我要上頭條##行書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