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織篢鎮塘村:丟荒地結出"致富果" 貧困村吃上"產業飯"

織篢鎮塘村村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發展能力


陽江織篢鎮塘村:丟荒地結出

村民在火龍果扶貧基地採摘火龍果。


清早,陽西縣織篢鎮塘村村黨建主題公園充滿了生機,草木蔥蘢、涼爽宜人。環湖的景觀棧道、寬敞的清水平臺、筆直的黨群連心橋上,三三兩兩的老人正悠閒散步,不時傳來幾聲歡笑。

"現在條件好了,生活有盼頭,活100歲都不夠。"68歲的洪木笑逐顏開。這兩年,家裡的養殖生意逐漸走上正軌,日子殷實了,村裡的環境也越來越好,閒暇時間,他總會來家門口的主題公園轉悠。

塘村村下轄23條自然村,全村有村民821戶3317人。由於交通基礎設施落後,收入來源單一,在2016年"十三五"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戰之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8000元,貧困人口家庭可支配收入低於4000元。

改變也始於這一年,在珠海橫琴新區紀委的對口幫扶下,這個貧困山村開始加速逆轉。短短几年時間,村裡的樓房多了,進村的泥巴路變成水泥路,村口新建了籃球場、文化樓、主題公園,百畝丟荒地上,一排排紅潤飽滿的火龍果垂掛枝頭,生機勃勃,充滿希望。

截至2019年底,塘村村全村實現預脫貧人口99人,預脫貧率達100%,貧困村出列,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

陽江織篢鎮塘村:丟荒地結出

村民在火龍果扶貧基地分揀火龍果。


開"藥方"

培育扶貧產業,百畝荒地變致富果園

一排排水泥柱濃密如林,似仙人掌般的枝條順著柱子攀援向上,枝條末端,掛著鮮紅欲滴的火龍果,一陣秋風襲來,滿園果香。9月15日,塘村村火龍果產業扶貧基地又迎來了摘果期。帶著草帽的村民們穿梭於果園中,不一會兒,一筐筐小燈籠似的火龍果便從園中運出,送往百米開外的鋼棚中拆袋、分揀。

大棚裡,昔日的貧困戶陳均應正小心翼翼地剪去火龍果的莖尾,並根據果子的大小仔細分類。"基地就在家門口,收入穩定,生活越來越好了。"2017年,陳均應到火龍果扶貧基地工作,由於踏實肯幹,平均月收入達到4200餘元,很快就實現了預脫貧。如今,掌握了種植技術,他不僅在基地務工,還自己種植了3畝火龍果,日子越發有了奔頭。

"以前地是荒地,村是窮村。年輕人不願回來,交通不方便,外面的人也鮮少進來。"對於村裡的改變,村黨總支書記張傳嬌感觸頗深。

2016年,橫琴新區紀委廉政辦承擔了對口幫扶塘村村精準脫貧任務,在深入摸查、調研後,結合塘村村實際,從三個方面精準施策,開展脫貧攻堅計劃。一是一戶一策,精準扶貧,確保全村貧困人口按期脫貧;二是加大農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村民發展經濟創造便利條件;三是以產業導入為抓手,培育和發展扶貧產業,構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

塘村的地理、氣候、土壤等條件優越,十分適合火龍果的生長,具有培育發展"一村一品"產業的優勢條件。在深入調研和反覆協商後,橫琴新區紀委廉政辦決定引入高科技農業龍頭企業珠海十億人公司落戶塘村村,投資1100萬元,流轉土地300畝,建設火龍果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基地以"公司+農戶+互聯網"的經營模式,並運用智慧農業管理方式,打造高端火龍果特色產業。

2017年5月,該基地正式開始建設,當年12月完成種苗種植,2019年7月,基地實現首次掛果,產量達到2.5萬公斤,訂單供不應求,運往全國各地。新產業為塘村村脫貧摘帽帶來了新希望。


拔"窮根"

堅持扶貧扶志,激活貧困人群內生動力

沿著蜿蜒平坦的村道向前,整齊的院落,大片的田野……不時有小轎車和摩托從身邊經過。"劉隊,你又來啦。"駕駛員們熱情地與珠海市橫琴新區管委會駐塘村村第一書記劉聰打招呼。

在離村委會不遠處的山坡上,梁紅專正往返於蔬菜大棚和火龍果林間,施肥、修枝,忙得不亦樂乎。幾個月前,剛剛種下的兩畝火龍果生長情況很好,明年6至7月就能順利產果,預計畝產將達1000多公斤。

"人勤地不懶,村裡給了我們這麼多實際幫助,只要我們肯幹,後面的收益肯定少不了!"梁紅專樂呵呵地說。梁紅專是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過去幾年,他和妻子在縣城打零工,一方面收入不穩定,另一方面每天早出晚歸,沒有時間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兩個年幼的孩子。為了趕時間,一家人時常連口熱飯都來不及吃,日子過得既匆忙又拮据。

去年7月,火龍果基地首次產果時,基地將部分果子打包送給村民嚐鮮,劉聰拎著火龍果到訪梁紅專家時,順便講了講村裡現有的扶持政策,讓疲於奔波的夫妻倆分外動心。今年年初,打定主意的夫妻倆雙雙辭工,回到家門口擺弄起了蔬菜大棚。緊接著,在村委會、幫扶單位和扶貧基地的多方扶持下,又種下了兩畝火龍果。

"每畝火龍果的種植成本約2.4元,幫扶單位幫我們出資2萬元。基地幫我們種植,並開展技術指導,等結了果再以保底價回購,讓我們沒了後顧之憂。"如今的梁紅專夫婦,每天接送孩子上學、在家妥善照顧老人,其餘時間幾乎都耗在田地裡。一家人團聚的時間多了,工作越發有幹勁,夫妻倆的目標早已從脫貧轉向了致富。

劉聰說,只有堅持"魚漁兼授",才能實現輸血變造血。他們將繼續通過技能培訓、獎勵生產勞動、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不斷激發貧困人群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陽江織篢鎮塘村:丟荒地結出

塘村村新貌。


守"成果"

構建長效機制,讓扶貧成果長期有效

如何讓貧困人群獲得更多的收益,實現持續穩定脫貧?在村"兩委"、幫扶單位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塘村村找到了答案。

2016年以來,塘村村引進了火龍果等扶貧項目,盤活了該村幾百畝丟荒地,通過租金方式為村民增加收入130多萬元。火龍果扶貧基地還優先聘請當地貧困戶和村民就業,解決了30餘個固定就業崗位,村民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承包對應的火龍果地進行管理,多勞多得。據統計,近年來,塘村村在火龍果等扶貧產業共投入資金674.52萬元,2019年扶貧產業收益為52萬餘元。2020年後,每年可在2019年的基礎上增加60萬元到80萬元的扶貧產業收益。

今年,橫琴新區再次投入扶貧資金120萬元,村委會以經濟聯合社名義種植35畝。此外,村裡建立扶貧基金,用於支付貧困戶從事公益勞動報酬等精準扶貧工作。

該村制定了有利於激活貧困人員內生動力、建立脫貧攻堅長效機制的惠益分配製度,將不超過15%的資產收益提留為村集體收入,用於發展村集體經濟和公益事業;對因災因病造成貧困的群眾給予適當救助;以獎補的方式鼓勵貧困戶發展家庭種養生產;以支付工資方式長期定向為貧困戶提供20個環境衛生保潔崗位,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以勞動擺脫貧困。

2020年,"塘村火龍果"入選"一村一品"品牌項目。除火龍果產業外,橫琴新區紀委廉政辦還指導該村入股了陽西縣統籌的雙魚(長角水庫)光伏發電項目、織篢鎮統籌的南藥種植項目等。幫助塘村村建設硬底化村道12.76公里,完成黨建主題公園、籃球場、文化樓等各項惠民項目47個,村容村貌全面提升,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底氣越來越足。

"你理想的小康生活是什麼樣的?"記者問梁紅專。"家門口有工作,周邊有風景,身邊有家人。吃喝不愁,未來充滿期待。"這就是梁紅專心中的小康生活。

扶貧成績單

塘村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0戶97人,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達到"八有"指標,2019年底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塘村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養老保險參保率100%,扶貧工作隊共協助8人向民政部門申請了大病救助。

2016-2018年幫助21戶貧困戶完成危房改造。

投入234.52萬元用於塘村村入股光伏發電項目、南藥種植、黑山羊養殖和羅非魚代加工項目;投入300萬元通過流轉約300 畝村集體與農戶土地,經營種植"六零"標準火龍果扶貧產業基地,收益達15年;投入88萬元自主建設塘村村委會經濟聯合社"六零"標準火龍果扶貧產業項目,收益達15年;投入約441萬元建設村精準扶貧水泥路;投入113.96萬元建設塘村村黨群服務中心、村文化廣場、文體活動綜合中心項目及黨建主題公園。

記者手記

黨群心連心收穫穩穩的幸福

2019年春天,一條蜿蜒小路將劉聰帶到了織篢鎮塘村村。從完全陌生到徹底瞭解,一年多來,他與村民同吃同住,一次次的深入走訪、收集群眾意願,把解決村民的困難當作己任,在塘村村人的心中,他早已從異鄉人變成了"自己人"。

扶貧工作,忙是常態。採訪過程中,劉聰的電話、微信幾乎沒停過,但他坦言,不怕忙、不怕累,也不怕貧困戶基礎差,最怕的是貧困戶思想不積極,"等靠要"。

為了激發貧困戶改變人生的勇氣,劉聰挨家挨戶摸查情況,針對貧困人員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精準施策、對症下藥。他堅持帶著情感有溫度扶貧,除了完成工作任務落實相關政策外,還經常發動單位和個人力量為貧困人員奔走,鼓勵他們學習新技能,樹立理想和志向。漸漸地,他成為了村民心中"信得過、靠得住"的人,大家對於脫貧的興趣度、參與度也越來越高。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只有黨群心連心,扶貧單位和貧困人群擰成一股繩,力往一處使,才能收穫穩穩的幸福。

■ 撰文/陳思捷 ■ 攝影/譚文強

(來源:陽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