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導讀:

關於楚漢相爭的故事,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

韓信、陳平、英布等名臣干將原來都是項羽的部下,後來卻投靠了劉邦,這是為何呢?難道風度翩翩的貴族項羽不比言行粗俗的劉邦更有逼格麼?是什麼使得豪傑們拋棄了項羽選擇劉邦?通過對比劉邦與項羽,你或許會發現帝王與英雄之間的真正區別在哪裡。

清末巨臣曾國藩,一生征戰,他留下了名言:

“盛世創業重統之英雄,

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

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

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

意思就是,時代的開創者必須是能夠籠絡人心的豪傑,很明顯劉邦就是這樣的人。

“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劉邦與項羽最大的不同點就是:

只要給劉邦立下大功,就一定能夠得到足夠的好處,所以天下貪圖功名利祿的人傑趨之如水。

而項羽則吝於賞賜,使立功者心寒,讓有真才實學的人看不到升官發財的希望,所以有本事的人不得不離開項羽。

想讓人追隨你,別扯什麼大道理,把握最關鍵的一點就行:讓人看到跟你混,有發財升官的希望,這是從古至今一切帝王收攏豪傑的根本之術,任何帝王最忌諱的不是殘暴,不是刻薄,不是昏聵,而是寡恩。

就像耿純勸劉秀稱帝所說的道理一樣:

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複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純言甚誠切,光武深感,曰:“吾將思之。”(《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

意思是:耿純進言說:“天下的士大夫們之所以拋開親眷,離別家鄉,跟隨大王衝殺於刀箭之中,他們的打算本來就是企望著攀龍附鳳,以實現自己的夙願罷了。現在大功即將告成,上天與人也相互感應,而大王卻拖延時間,違背大家的意願,遲遲不就帝位,我擔心士大夫們的希望和打算落空,就會產生離去的念頭,不做這遙遙無期又使自己困苦的事了。部下人眾一旦離散,就難得再聚合了。因此,時間不可以拖延,眾人的願望不可以違背。”耿純的話說得非常誠懇真切,蕭王(光武帝劉秀)深受感觸,說:“我將考慮這件事。”

所以,讓項羽眾叛親離的並非項羽多壞,而是項羽沒有讓跟他混的人看到升官發財的希望;讓劉邦人心歸附的原因不是劉邦有多仁德,而是劉邦讓跟他混的人感到升官發財近在眼前。比如項羽身邊都是親戚老鄉功勳顯貴,劉邦則五湖四海三教九流。

不錯,項王的貴族風度和周制理想固然令人神往,也能夠藉此吸引天真爛漫的迷妹,但卻永遠不可能吸引唯利是視的豪傑人渣,遺憾的是,後者的數量總是遠多於前者。而這就是項王百戰百勝亡天下的原因。

劉邦和項羽搶天下,差別不在謀略和武力,只在這一點上!

西漢建國之後,在對有功之人的封賞中,劉邦身陷“績效門”危機。他是如何解決的?

劉邦在西漢建國之後,就馬上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不光是劉邦,歷代皇帝在建國初的時候都會對其功臣名將進行分享,這樣是穩定局面、避免再起戰火的最好方式,也能化解一些內部的風起雲湧。但是分配績效也是一門學問。劉邦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他對在打敗項羽的戰爭中貢獻突出、相對獨立的各路軍事統帥進行分封,給予最高封賞。然後分封爵位,這個過程充滿了爭議,焦點是“一線業務人員”與“二線支持與管理人員”的績效貢獻大小問題。

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所以得到的封賞應該最多。而一線的功臣們則認為,自己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卻沒有一個舞文弄墨的行政後勤官員得到的多,大呼不公。這樣的爭吵持續了一年,才封了二十幾位功臣,其餘的人仍然沒有得到封賞。輿論開始對劉邦不利,未被分封的大臣們抱怨劉邦“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劉邦身陷“績效門”危機。為擺脫困境,鞏固國家政權,劉邦針對績效評價的各關鍵環節採取應對措施。

一、明確績效標準,區分戰略績效與執行績效

在績效評價過程中,對績效評價的標準存在較大爭議。焦點問題是文官蕭何的績效評價高於所有武官,這遭到了武官們的集體反對。面對大臣的質疑,劉邦舉了個不是很恰當,但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有效地區分了戰略績效與執行績效的差別。劉邦說:“你們知道打獵是怎麼回事嗎?”大臣們說:“知道。”劉邦又問:“那你們也知道獵狗吧?”大臣們說:“也知道。”劉邦說:“這個打獵呢,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指明野獸、兔子的位置的,是獵人。你們這些能夠抓到野獸的,只不過是功狗罷了,而蕭何能夠指出野獸的位置、適時放出獵狗,則是功人!”這樣一來,大家就不敢再說什麼了。

二、注重績效溝通,適時傳遞評價信息

績效管理的靈魂是溝通。沒有溝通的績效必然是“兩張皮”,必死無疑。劉邦是一位注重溝通的領導,能夠利用各種機會與大臣們交換關於績效評價的看法。在一次請大臣們飲酒的時候,劉邦要求大臣如實分析為什麼劉邦能夠得到天下而項羽卻不能。大臣們的分析更多是關注劉邦本人的行為,即“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對劉邦的激勵手段給予了高度的稱讚。而劉邦卻避而不談自己的領導才能,藉機將張良、蕭何、韓信三位取得卓越績效的功臣推向前臺,表達自己對績效評價的觀點,為自己的分封行賞決策奠定輿論基礎,減少衝突的發生。劉邦還向重臣瞭解其對各官員的看法,拓寬績效評價的角度,減少偏差。例如,“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就發生在劉邦與韓信的一次績效面談的過程中。

三、關注績效評價反饋,保持績效評價策略的靈活性

劉邦在辦公室的樓梯間看見一些將領聚在一起竊竊私語,就問顧問張良:“這些人在嘀咕什麼呢?”張良說:“陛下,您還不明白麼,他們是在謀反啊。”劉邦說:“天下馬上就要安定下來了,為什麼還要謀反呢?”張良說:“陛下您原來就是個老百姓,靠著這幫人得到了天下,而您現在給跟您關係比較近的蕭何、曹參都封了大官,把跟您結仇的人都給殺了。

現在朝廷在搞績效評價,大家都知道,您就是把天下都送出去,恐怕也不夠這些人分的,所以,這些人擔心不但得不到封賞,反而擔心因以前得罪過您而被您殺掉,所以,他們就商量著要謀反。”劉邦忙問:“那怎麼辦?”張良說:“陛下現在最憎恨的人是誰?而且,得大家都知道這事兒。”劉邦說:“雍齒跟我有過節,曾經有幾次都讓我很沒面子,我很想殺了他,但考慮到他還有些功勞,所以有些下不了手。”張良說:“那你就先封他吧,這樣大家就不會擔心自己沒有封賞和被殺了。”劉邦聽後,馬上著手落實有關部門為雍齒確定績效成績並封侯。沒有被封的大臣們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得喝酒慶祝。

劉邦和項羽為什麼會有全然不同的命運與結局?

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

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

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

那麼,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身世魅力相差懸殊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很多人覺得這個劉邦怎麼會戰勝項羽呢?

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

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

不過破落,那也還是貴族,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

總的來說,項羽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

“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出現這麼一個情況,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叫樓煩,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就讓這個樓煩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

樓煩一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樓頂一箭又把他給射死了,連連射死了好多位項羽的兵將。

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後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的個人魅力是沒的說。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幹什麼呢?

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

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

“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

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

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

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

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麼大的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

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麼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項羽自己是怎麼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

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裡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麼做了。

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

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於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什麼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

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

楚漢戰爭當中有這麼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後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

劉邦怎麼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麼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

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裡去煮。

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

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當然,項羽這個人物的形象很具審美性,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啊!

在挫折面前,項羽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由此可以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以上說的是做事,再說做人。


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麼區別呢?

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

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嗎?當時上面派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個地方去。

劉邦押著這些人走著走著,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走到半路上,劉邦一算,跑了幾個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該跑光了。你說劉邦該怎麼辦?劉邦是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

然後用劍把捆綁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說,你們現在乾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

結果怎麼樣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來的人說,我們乾脆跟著你幹吧。這是說劉邦能豁得出去,我們說:“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業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

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

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

劉邦說,好,行,就這麼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後什麼什麼地方給誰,什麼什麼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

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流氓劉邦”為何比“貴族項羽”更能留住人才?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而項羽兒女情長。

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

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後,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

照說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係用北方人的話說叫“擔兒挑”。

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

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到軍隊裡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

這個事情最後沒做成,因為後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幹,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這說明什麼?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這個人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就坐在自己的軍賬中,也不再考慮接下來的戰爭該如何進行,就惦記著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麼辦?

於是他在帳篷裡點起火把,設下酒宴,又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起舞,詠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什麼意思呢?說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麼辦啊?項羽唱著唱著流下眼淚,隨從們都不敢抬頭看,不敢仰視。

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後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確實是太兒女情長了。

項羽的這個性格博得了後世無限的同情,項羽這個人實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當時的女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發出“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話了。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是英雄,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也都是英雄。

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

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弔和同情。

劉邦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並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