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精品】江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精品】江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江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通过创建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作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农业产业兴旺新格局。为深入了解江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江门调查队近日对开平市家禽产业园、台山市鳗鱼产业园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有关部门和农户开展了深入的调研。

一、江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情况

江门是我省农业大市,近年来江门市始终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主推技术和融合发展,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聚集、整合农业产业资源,深挖潜能,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截至目前,全市有220个各级农业产业园区(基地),涵盖粮食、蔬果、畜禽、水产等多种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其中,创建国家级农业园区5个,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园区11个,呈现建设档次高、承载能力强、特色产业多、产出效益好的特点,逐步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载体。

开平市家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开平市中南部,涵盖马冈镇等5个镇(街),计划总投资2亿多元,总体形成“一心三区一带”的发展格局:“一心”即马冈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三区”包括绿色循环养殖示范区、外向型加工及物流贸易区、侨乡文化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区;“一带”指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发展带。台山市鳗鱼省级现代产业园位于台山市南部沿海,总面积694.63平方公里(约104.19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鳗鱼生产及出口基地,总体形成“一心一带两区多基地”的发展格局:“一心”即鳗鱼产业工程研究中心;“一带”即休闲渔业与美丽乡村观光带;“两区”指鳗鱼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和标准化鳗鱼养殖示范区;“多基地”包括鳗鱼精品加工基地、鳗鱼仓储物流基地、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二、产业园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行政推动,积极提供支持。江门市始终坚持把建设农业产业园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加快乡村振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15年实施的《江门市加快农业强市建设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将园区农业作为五大农业发展重点,2018年实施的《江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振兴工作方案》中,明确要求建设、创建和规划一批农业园区。据了解,各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担任重点现代农业园区的园长职务,压实园区建设责任;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制定并印发产业园建设规划,并与农业产业园、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挂钩联系,积极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政策方面,2016—2018年,省级以上财政共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超3亿元、市本级财政资金超5000万元,并陆续出台实施“民营经济12条”“小微双创1+15”“科技创新1+8”“人才强市1+15”和农业“政银保”合作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调研产业园中主要企业也表示,政府在资金、用水用电用地、交通通讯、吸引人才等方面都实施了相应优惠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横向布局,惠及范围更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是建设农业产业园的首要环节。横向来看,积极引导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规模化,但覆盖范围又不仅仅局限于其中一个镇级行政区域,集中成片的布局方式使惠及范围更广。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开平市家禽产业园涵盖马冈、长沙、金鸡、塘口、苍城5个镇,主导产业聚焦以马冈鹅为首、生态蛋鸭和优质肉蛋鸡的蛋品产业链;台山市鳗鱼产业园涵盖斗山、端芬、广海、冲蒌4个镇,壮大优势产业,规模效益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发展,让大众充分享受产业园发展成果。

(三)纵向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纵向来看,主导产业集中度高,符合“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要求,上下游连接紧密,产业间关联度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开发的格局。开平市家禽产业园形成“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的蛋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台山市鳗鱼产业园形成从饲料生产、物流、养殖、活鳗出口到深加工出口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持惠农,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和就业增收。

(四)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增收。调研结果显示,开平和台山两个产业园内的企业与农民均不同程度建立了紧密型、松散型和辐射型的利益联结机制,例如为农户统一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双方签订合同对农户的产品进行收购,为农民出售农产品提供便利,或是雇佣农民入园打工等,产业园内的农民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约15%—20%。鳗鱼产业园内主要实施主体某水产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紧密型联农带农100户以上,松散型带动农户300户以上,辐射型带农500户以上,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了10%—20%。开平市一养蛋鸭的孙姓农户表示,园区内蛋品加工企业与其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结算价格比市场价高0.3—0.5元/斤,日常养殖所需的饲料、兽药、保健,全部由公司提供,并有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支撑,利润增长较快,去年养殖利润70万,同比提高了将近75%。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一)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果有待提高。调研发现,园区内企业所取得的财政资金重点运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升级改造,包括补充内部硬件设施及设备的优化改良等,一部分则用于综合服务和科技研发,致力于提升现代种养水平,但企业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片区农户的带动提升作用,例如较少关注辖下农户养殖场的建设情况或养殖设施条件的升级改造,导致农户在现有生产条件下难以扩大生产,尤其是畜禽养殖行业,由于近年来环保禁养政策的实施,令养殖户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加上环评通过难度大,企业也缺乏相关方面的指导,造成农户扩大生产投入的意欲不强。另外,小规模养殖户的养殖习惯趋于从众,在面对资本、土地要素成本增加,水电税费支出增长,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形势下,都会倾向选择观望或安于现状,再投入意愿不强,难以全面带动养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二)科研投入不足制约产业发展。一方面,经营者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担心引进科技成果的费用较高,本次调研的3个实施主体中,其中2个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资金占销售收入较低,分别只占2—3%和2%以下,虽获部分省级专利及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依然有限;另一方面,科研人才缺乏,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合作开发成果方面渠道还不畅通,产业园在吸引科技人员进园、吸收技术成果上还稍显不足,以致高新技术难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例如:台山市鳗鱼产业园计划总投资达34305.35万元,其中科技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科技研发服务项目合共投入只有400万元,仅占总投资额的1.16%,并且资金全部来自省级财政,企业本身并没有打算配套相应的科技研发资金。开平市家禽产业园主要实施主体从省级财政资金中投入70万用于实验室建设与科研项目,科研投入仅占总投资额的2.08%。

(三)农业相关的产业难以留住高端人才。受访企业普遍反映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是由于高校缺少对接专业,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难寻;二是有技能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到偏远地区从事农业工作。台山市某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高校缺乏鳗鱼养殖的相关专业,不能直接为产业园输送现成的人才,企业只能招收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全程培训,起码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鳗鱼养殖方面的专业人才,然而人才难留,较多职工由于无法忍受长期枯燥艰辛的农业工作,入职两三年就离职。而事实上,产业园内人员工资还较为可观,且逐年递增,以开平市家禽产业园一个家禽养殖户为例,普通工人工资4000元/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0元/月,技术工人工资12000元/月,同比增加了4000元/月,增幅达50%,尽管如此,产业园依然面临高端人才短缺的困境。

四、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整合各方资金投入产业园建设。一方面积极推动整合相关涉农资金,优化支出流程,主要用于支持产业园建设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建立正向鼓励机制,将涉农资金分配向创建积极性高、培育能力强的产业园和地区倾斜;另一方面是完善保险金融政策,进一步创新开展农业“政银保担”“惠农贷”等金融支农贷款,建立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解决农业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贷款贵”问题,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建设。

(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强对入园经营主体的服务对接,强化政府部门对产业园设施配套、要素保障、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管服务,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产业园功能定位,以新理念新办法新机制推进产业园创建,增强科技协调指导;三是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开展定期培训,包括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产销结合经营思想和市场理念,或参观考察农业科技先进典型和农业经营模式等。

(三)进一步吸引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园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以项目为牵引,选拔、支持一批领军人物进入产业园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创建良好农业人才发展环境,以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项目为依托,合作开展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及公建研发机构;促进人才队伍梯队合理建设,定期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培育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推动农村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作者:国家统计局江门调查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