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版“大宅门”,为守秘方老祖竟定下这样的奇葩规矩

十几年前,有一部非常火的家族商业电视剧《大宅门》创造了多项收视记录,而有很多观众不知道《大宅门》其实演得就是百年老字号北京同仁堂的家族乐家。

而在我们汝州居然也存在着和《大宅门》一样荡气回肠的家族创业史,这个历史的承载者就是汝州“四知堂”

1“四知”的由来

何为“四知”—天知 地知 你知 我知。四知"是中国官吏廉政自律的千古美谈。

《后汉书》记载:杨震曾任荆州刺史,后调任东莱太守。当他前往上任时,路经昌邑,县令王密原是他保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以重金相赠,杨拒收之。县令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厉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所为无知?"县令羞愧难言,携金而走。

汝州版“大宅门”,为守秘方老祖竟定下这样的奇葩规矩

而四知堂的创始人杨其贤真是杨震的第59代孙,所以“四知”就成了四知堂的第一堂训。

2三堂鼎力,共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以阿胶出名的北京同仁堂、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和安徽亳州的四知堂。三堂鼎力,共同创造了医药界的神话,因为他们共同守护“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医祖训。

汝州版“大宅门”,为守秘方老祖竟定下这样的奇葩规矩

起初创立四知堂,杨氏家族就立下规矩:绝对不向外出售;秘方传男不传女。

杨其贤身为官员,告诫四知堂所有参与者我们做药酒只是为了修身、彰德。

而到了第四代传人杨天一手中时,亳州遭遇洪灾,加之朝廷又有政变,杨家不再为官,家道中落。在焦虑和痛苦之下,杨天一决定出售药酒,维持生计。

杨天一一路将自己的药酒进行出售,到了汝州,大街小巷的人都听说了四知堂的后人来到这里,早早准备进行购置。

杨天一和其子杨德新深深地感受到了汝州人的热情,在这里经营多年以后决定举家搬迁到汝州。至此,汝州四知堂正式成立。

汝州版“大宅门”,为守秘方老祖竟定下这样的奇葩规矩

3医德美誉天下传

陈州知府悬椅

清朝末年,一些经营者四知堂的店铺为了谋利居然制造假冒伪劣药酒。这让当时的陈州知府感到深恶痛绝。

知府对四知堂药酒有着深厚感情,儿子在八岁时候半身不遂,多次用完药酒后能够下地走路了。对于四知堂药酒的充分信赖,知府把自己的大堂座椅悬挂在四知堂的药铺内,并注明:此椅在,本人在。并下令彻查假冒伪劣,无关人员不得打扰药铺的正常运营。一时四知堂成为街头巷尾美谈。

煮瓶求医

1941年,汝州大旱,庄稼颗粒未收。为讨荒求生,这年初冬,胡宝随母亲南行乞讨。一天傍晚,走到湖北枣阳城,饥寒交迫?母亲只好让停下求宿,胡宝用瘦小发黄的小手敲开了村西头的一户人家。开门的面容慈善的老大娘,她问明来意,便把胡宝母子二人让进了屋里,当她得知胡宝母子二人是汝州人时,马上安排晚饭。正吃饭男主人回来了,也是50多岁男主人说:"真是天不转人转,汝州大恩人到家了,我得好好谢谢!"

为什么要款待汝州人呢?原来男主人叫李仁义,早年得了关节炎病,异常疼痛。30多岁上又患了胃病,发作起来,疼得变脸缩色。一位亲戚见状说,前几年汝州友人来访,送给我两瓶"四知堂"药酒,说治疗风湿病很管用,你不妨试试看。不过,不知这药酒是否对胃病有效。李仁义坚持用药半个月后,身体感到舒服了。

第二年冬天,胃病复发,疼痛的呻吟中,李仁义说:"若还有四知堂药酒就好了"。老伴急中生智,在四知堂药瓶里灌满了水,然后放进滚水锅里煮,像熬中药一样煮了半个时辰,老伴把经过煮沸的瓶水倒进碗里放凉后,让李仁义日服二次,三天服完后,胃不疼了。李仁义逢人就夸四知堂药酒的神奇。次年春,李仁义又感胃部隐隐作疼,到汝州去买药酒,路途遥远,且家境贫寒没钱购药,老伴是个聪明人,就把瓶盖(软木塞)找出来,放进滚水里煮沸,然后让丈夫把汤喝了。从此,李仁义的胃痛再也没有犯过,李仁义到处大讲特讲四知堂药酒的神效。胡宝母子听后,方知主人盛情款待,原是家乡四知堂药酒治病救人的缘由……

虽然在文革时期,杨氏后人遭到了无理待遇,四知堂易主。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四知堂得以重新创业,继续为中国医药做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