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的智慧對天地之道來說,渺小的不值一提

道德經:人的智慧對天地之道來說,渺小的不值一提。

道德經:人的智慧對天地之道來說,渺小的不值一提

智慧對於人來說本身是一個“加分項”,但是人卻愚蠢的將智慧發展成了“減分項”。

因為世俗之人自認為有智慧,所以總以自己的能力妄圖主導世間一切,以自己的認知去審視生命中出現的好與壞,當自己將世事區別為好和壞之後,就會過度的趨向於好,也會妄圖主導事物發展,期望事物向自己所認為的那個方向去發展。

但是人生所有的刻意作為,未必能給自己帶來意想之內的結局,反而讓事情更糟。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意思就是說:以無為之心去作為,以無事之心去做事,以無味之心去品味。

很多事情並不需要自己刻意妄為,你只需要發現、明白、知道,然後順應自然就好,因為順應事物本身的規律去發展才是最好的決策,而不是肆意妄為。

對於人生來說,很多的問題都是因為主觀過多思慮,過於妄為而帶來的。

道德經:人的智慧對天地之道來說,渺小的不值一提

就好像在生活中,很多人遇到了人生難解的結時,也就會想到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解決和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最後的結果卻越來越糟。

當一些事情超出自己能力之外時,或者超出自己的認知之外時,最好的方式是順應自然去發展,有些事情急著去解決反而解決不了,刻意去妄為反而會越來越糟。

順應這件事情自然的發展,過段時間你會發現事情便能迎刃而解。

因為在你順應事物本身發展的過程中,順應的也是事物本身的規律,這件事情既然出現和形成,一定有你看不到的因素存在,而你的肆意妄為只會背離這些規律和因素而行,換一種方式,順應事情的本身去發展,反而會有意想之外的結局。

而且最關鍵的是,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自己臆想之中的問題,情緒擴大了事實的本質。

從事情的本源來看,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在你順應的同時,放下的也是主觀意識對於事情的摻雜和主導,所以,以無心之心去作為,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道德經:人的智慧對天地之道來說,渺小的不值一提

魏晉時期,時局多變,在仕途之中,少有人能安身保全自己,而阮籍則是一個例外。

他寄情於暢飲之中,絕口不與人談論天下大事,司馬昭想讓自己的兒子司馬炎跟阮籍的女兒求親,阮籍為了躲開這件事情,大醉六十天,司馬昭得不到提親的機會,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同朝為官的還有一人叫鍾會,多次拜訪阮籍,請教當下時事,想從阮籍的話中挑出問題加上罪名,而阮籍每次醉的不能說話,也因此免去了災難。

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去左右和主導,但是卻不知自己越是過多思慮,越是讓事情往相反的方向去發展。

倒不如學學阮籍,遇到問題不好意思直接回絕,直接開懷暢飲大醉六十天,我們在生活中即便不能大醉六十天,但是我們也可以做到關掉自己的心門和嘴巴,讓事情自然的化育和解決。

有的時候,只要你自己不去刻意摻雜和主導,事情就會自然化解。

道德經:人的智慧對天地之道來說,渺小的不值一提

莊子說過這樣一句話:

夫師天而不得,師天與物皆殉。其以為事也,若之何?夫聖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與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備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這句話的意思就說:有意效法天道,卻因為有意識的行為而效法不了自然天道,自身和外物一起喪失天性,像這樣有意識的效法,自然會怎麼樣呢?聖人從未心存天道,從未心存人世,從未心存外物,和世間萬物一起運行卻沒有偏廢,言行盡善盡美而敗壞之處,他們與自然融合達到如此程度,誰又能把他們怎麼樣呢?

真正的聖人沒有刻意服從天道,但是他們卻能和天道的規律完全吻合,而無敗壞之處,誰也不能將他們怎麼樣。

道德經:人的智慧對天地之道來說,渺小的不值一提

真正的智慧是不刻意的去求取智慧,真正好的行為是不刻意的主觀妄為,因為人的智慧對於天地之道的事物規律來說,渺小的不值一提。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