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劇照劉統勳

劉統勳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乾隆在位時期他曾任職刑、禮、工、吏四部尚書,在官場混跡40多年,在治理水患等方面有顯著的政績,然而這樣一位清官的官場生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

劉統勳曾三次被罰,最為嚴重的一次還被抄了家,不過即使這樣,最終乾隆還是原諒了劉統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來看看劉統勳的品行吧!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劇照劉統勳

為官清廉,能力卓越,無可替代

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親是康熙朝進士。受到家族薰陶的劉統勳在19歲那年就中了舉人,26歲那年高中進士。不久後就被翰林院選為庶吉士,開始學習治水之法。

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就此開始了治理水患的一生。因為自己工作出色,贏得了乾隆的認可。兩年後,劉統勳奉命巡查山東賑災情況,並勘察河道。"當時運河漲水很快,劉統勳通過分流的放馬,將運河的水引入大海,並根據地勢改變堤壩的高度。"這樣的有智慧的人在當時可不常有。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劇照張廷玉

乾隆在《五閣臣詩》中曾評價過劉統勳,"漢大學士之足資倚任者,張廷玉以後,有劉統勳,此人練達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這就是康熙對劉統勳的認可,從這還可以看出乾隆對劉統勳始終存有倚重之心。除此之外,劉統勳在出仕期間一直都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的代表。他從不結黨營私,這也是皇上喜愛他的原因之一。

據記載,劉統勳的生活簡樸,外出巡視時,從不鋪張,帶兩三個隨從,幾匹驛馬就上路了。在路上的吃喝全都自付,從不打擾地方官員,但凡有人因此要大擺宴席,一律拒絕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乾隆畫像

此外,在劉統勳出任左都御史期間,曾直接上書身居高位的張廷玉和吏部尚書拉幫結派,這份奏摺引起了乾隆的重視。身為朝廷重臣,劉統勳認為不應"與內侍交言"。且在他擔任主考官選錄人才之時,也從不與考生結交,納為己黨。這樣的做法使得皇上對他很放心。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的臣子,最終卻被乾隆抄了家。其中涉及到了君臣的相處之道,不妨來往下看。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康熙畫像

君王與臣子之間的博弈

公元1754年,劉統勳受命協同永常辦理陝甘總督事務。這次行動實際上與清政府的軍事行動密切相關。當時伊犁部落內部出現暴亂,乾隆想要藉此機會,出兵伊犁,收復地域。

所以在這個時期,乾隆讓劉統勳出任此職,一方面是想要他幫助分擔軍需,另一方面是為了監督永常。這個安排反映了當時乾隆對戰爭的期許,以及對劉統勳的信任。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劇照康熙

公元1755年,兩軍正式對戰,因為用兵得當,所以很快就蕩平了伊犁,當時伊犁將領阿睦爾撒納帶領眾兵降與朝廷,劉統勳也順利的度過了這段軍旅生涯。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沒過多久阿睦爾撒納在進諫途中潛逃,並一路燒殺搶掠,引得乾隆震怒,下令派兵剿除

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清軍前線多數主將被困而死。僥倖留的一命的永常,因為畏懼敵軍,擔心有埋伏,便下令後退,並沒有及時處理反叛的軍隊。作為監軍的劉統勳也上奏附和永常的做法,希望能夠後退。乾隆此時並不知道,前方眾多將領已死,只是認為他們不戰而退。因此在劉統勳返回朝中時,乾隆治了他的罪,並抄了他的家。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劇照乾隆

由此事來說,乾隆治罪於劉統勳是很正常的事情,原因有二:其一是劉統勳附和永常後退的做法,影響了朝廷的君威,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其二是劉統勳不聽乾隆指令的這種做法,辜負了乾隆的信任,與乾隆的御臣之道相悖

信息不對等——根本矛盾

在古代打仗時期的軍心很重要,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三,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在皇帝看來,戰爭收尾之時遇到叛軍,卻不殺敵,反而令大軍後退,這樣的做法是動搖軍心、搖惑輿情的,怎麼能容忍呢?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劇照劉統勳

在乾隆看來,就當時情況而言,清軍不是沒有機會殲滅敵軍,但是不戰而退,說輕點是畏懼,說重點就是逃避。這種做法無疑是放敵方走,所以劉統勳實在是罪無可赦。

可實際上呢?清方內部已經損失了幾員大將,剩餘的永常也在戰爭中受了傷,且產生了畏戰心理。劉統勳只是一介書生,並不具備帶兵打仗的本領,他為了降低叛敗帶來的損失,選擇後退,也無可厚非。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劇照康熙

造成這樣的結局,用我們現代人的思維來看,其實很好理解。乾隆與劉統勳之間的根本矛盾在於,古代行軍打仗時信息的不對等。乾隆遠在朝中,認為我方將領英勇善戰、軍需充足,剿滅敵方綽綽有餘。而劉統勳身在軍中,知道軍隊劣勢在哪,將領的缺失,軍心的渙散哪一點都會導致戰爭的失敗,所以選擇後退。這個矛盾在古代是一個難以調和的問題。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乾隆評定新疆

但就結果而言,確實是因為我方並未出擊,導致敵方的順利逃走。所以這場戰爭對於乾隆而言是失敗的。於是乾隆需要找人承擔戰爭失敗的責任,最終落到了永常和劉統勳身上。除此之外,劉統勳觸及到了乾隆的御下理念也是他被治罪的重要原因。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劇照劉統勳

君臣的相處之道,是永恆的話題

孔子之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是中國古代君臣關係最為理想的狀態。如何處理君臣關係,對於歷朝歷代來說,都是一個永恆的問題。皇帝為天下主,但治理天下需要藉助各級官員來實現。君臣關係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國事。

乾隆的御下之術,往往是給予官員各種處罰,來控制官員。他在位期間曾下發一個奏摺《吏部處分則例》,這足以說明乾隆"用人以罰"的御下理念。在他執政期間,常常會出現戴罪立功的情況。實際上這種御下方式,顯示出乾隆對官員的控制慾,他要的是手下臣子的絕對服從。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劇照劉統勳

而在討伐伊犁的戰爭中,身為屬官的劉統勳沒有聽從乾隆的命令,這樣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乾隆的個人威信,給在外的官員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若不懲處劉統勳,以後再出現將領無視軍令的情況就很難處理。

因而對於劉統勳而言,這次的懲處也算是對他的一次敲打。讓劉統勳明白,他個人的命運始終在皇帝手裡攥著,所擁有的權利,都是皇帝給的,讓他忠於皇室,難升反叛之心。

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深得乾隆信任,最終為何落得抄家的下場?

乾隆蠟像

因為劉統勳的清正廉潔、能力卓越,最終乾隆讓他以功補過,繼續效力國家。從這種處理方式可以看出,劉統勳被抄家,之於乾隆來說,起到了一個"殺雞儆猴"的作用。乾隆想讓其他官員知道,"不聽話"的官員下場是什麼樣!這就是乾隆的君臣之道。

無論戰爭背後的真相到底如何,劉統勳盡到了一個身為臣子的職責。而從他被抄家一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帝王和臣子之間的"博弈",正應了那句話——"伴君如伴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