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居乡宦到家亡人散,甄士隐人生的三场大火,曹公早已交代明白

甄士隐一家是红楼梦里未出宁荣之先,曹公先一写以警世人的一段小荣枯,对照后文宝玉结局,其实处处可与甄士隐一家相映照。

甄士隐本是隐居的乡宦,他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是神仙一流人品,又有知书达理的妻子,生的粉妆玉琢的女儿,这样的人生,本是当地人眼中的望族,是令人羡慕的富贵人家,然而,后来发生的一切,完全改变了甄士隐的一生。

甄士隐的人生,从最开始就与火有关,无论是有光之火还是无光之火,无论是烟消火灭,还是跳出火坑,作者曹雪芹从一开始,就已埋好了伏笔,预设了结局。

从隐居乡宦到家亡人散,甄士隐人生的三场大火,曹公早已交代明白

一、故事开场时的季节

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巨著来说,故事从哪里开场,以谁开场,从什么时节开场,自然都是曹公早已谋划好的。

细读第一回文字,我们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故事是从甄士隐开场的,其名谐音“真事隐”,而这个故事发生的季节,则是从夏日开始的,且开场就是甄士隐的一个梦境。

原文多次提到时节,如“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这是在点明季节,而夏季正是人易犯困午睡之时。

大家注意曹公的措辞,这里用了一个“炎夏”,炎,火也。甄士隐梦醒之后,曹公似乎怕读者忘了时节,再次点明,“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

这炎炎夏日,甄士隐不仅梦到了一僧一道,更关键的是,这个季节是有明显隐喻的,它隐喻的正是甄士隐的“火气”。

我们之前分析贾雨村游览智通寺时,脂砚斋曾多次批他是“火气”“俗眼”,即未觉之先的状态,也就是尚未顿悟,此时的他们,尚无法参透人生。

因此,这之后,一僧一道从梦里来到现实生活中,当那僧人劝士隐将英莲舍他时,甄士隐的反应跟贾雨村一样是“不耐烦”,这三个字写出了甄士隐的看不破,参不透。

因此时的甄士隐,是当地望族,妻儿都在,又不差钱,且人品风流,可以说什么都有了,正是人生最得意之时,身在局中的他,还无法从这样的富贵场、温柔乡中抽身。

但同时,甄士隐又是个有宿慧之人,与贾宝玉一样,只是时机尚未成熟,所以未曾参破。当那僧道走后,甄士隐也曾暗自思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一问,如今悔却晚也。

从隐居乡宦到家亡人散,甄士隐人生的三场大火,曹公早已交代明白

二、准时出场的严老爷

我们知道,甄士隐一家败于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其实不是突然发生的,此前已有伏笔。

甄士隐是爱才之人,他看重穷儒贾雨村,知道他有才学有抱负,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于是常与他交接,一僧一道前脚刚走,贾雨村就出场了。

甄士隐边和贾雨村去书斋畅谈,然而两人刚聊了几句,就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严老爷。

原文并未交代这个“严老爷”是何方神圣,但曹公安排他出场,自然不是闲笔,因甄士隐去会客后没再回来,好在这里有句关键的脂批,给出了答案。

脂批说“严老爷”意指“火也。炎既来,火将至也。”可知,这“严老爷”是紧承炎热之时而来,是曹公擅用的人名谐音法。

这时还是开场时的这一年,我们可以说成是红楼元年,而甄士隐家真正的大火,是在第二年的三月十五日,也就是差不多隔了一年之后。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当一把大火将甄士隐家烧成瓦砾场时,我们再回头看去年来拜访的严老爷一节时,不由得后背发凉,曹公的如椽巨笔,早已在暗中埋伏好了一切。

更奇的是,这场火是从葫芦庙里烧出来的,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个细节。葫芦庙是干什么的地方?是当地的一座古庙,自然是出家人出家之地,而甄士隐正是被这场大火所逼,最后顿悟出了家。

与葫芦庙为邻那么多年,甄士隐都没有出家之念,却被葫芦庙的一场火,“逼”的出了家,真是绝妙的安排。

在曹公对甄士隐一节的构思中,其实是一环扣环的,先是烈日炎炎的季节,接着是一场梦境,醒来就遇到一僧一道,还念了一首“烟消火灭”的谶诗,紧接着便是严老爷来拜,之后便是一场大火……

前前后后都离不开一个“火”字,真应了那句“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首诗似乎说的不只是香菱,后两句也指甄士隐一家。

从隐居乡宦到家亡人散,甄士隐人生的三场大火,曹公早已交代明白

三、跳出火坑的甄老爷

甄宅着火之后,甄士隐最后带着妻子丫鬟去投奔了岳丈封肃,但这封肃是个势利小人,与《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有的一比。

“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唯一的女儿丢失,家又被烧成灰烬,田庄也都变卖尽了,夫妻二人又无处可去……正因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如此多的盛衰贫富的转变,因此当再次遇到跛足道人时,甄士隐忽然顿悟。

他对道人口中所唱“好了歌”的解读,可以说是整部红楼的主旨所在,也是曹公所感叹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深意之所在。

这时的甄士隐,从最开始的火气、俗眼,到经历了烟消火灭的火灾,痛彻心扉的家亡人散,终于翻过了筋斗,从那个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神仙一流人品的甄老爷,从那个痴心的父母,终于跳出了火坑,转身成为一个抛下一切,万念俱空的出家人。

关于甄士隐出家,其实早在他梦境一回,曹公也已经埋下了伏笔,只是很多人都未曾注意罢了。

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你看,一僧一道早在梦里,就已经提醒士隐,只不要忘了他二人,便可跳出火坑。什么是火坑?比喻极端悲惨的苦境,指争名夺利、放纵欲望而终将导致苦果恶报的场所。而跳出火坑,即指脱离苦海,是佛教用语。

说白了,火坑指的就是滚滚红尘,指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爱恨情仇……等一切让人难以割舍的名利或情感,因此,在一僧一道眼中,要下世之人,都是要造劫(历劫)的,亦是渡劫。

所以,我们看,甄士隐从一个隐居乡宦,到家亡人散,到最后出家,曹公用了三次伏笔,隐藏了三场“大火”,为的就是“逼”出甄士隐出家这个结果,这一段由荣到枯的过程,在佛家看来,即是劫,只有经历了这种劫,才会真正顿悟。

因此,从甄士隐的经历,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贾宝玉在家败后可能的经历,无论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还是“展眼乞丐人皆谤”,都是引发其出家结果的必然经历。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