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祥德:長載史志,友存心間——深切緬懷申長友同志對地方誌工作的關心支持

冀祥德:長載史志,友存心間——深切緬懷申長友同志對地方誌工作的關心支持

  庚子年註定不平凡嗎?

  新冠,洪災……

  7月17日,驚聞山東省政府黨組成員、秘書長,辦公廳黨組書記,原東營市委書記申長友同志因病去世,我久久未能回神。正值英年有為,溘然而逝,撒手人寰,雖扼腕切膚,難表痛惜。

  夜色茫茫,我一個人在辦公室想著這些年地方誌的爬坡過坎:多少人降以甘霖,多少人送以火炭,多少人施以援手,多少人授以玫瑰……恍惚間,長友兄並不高大但清秀挺拔地站在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門前,還在與我熱情洋溢地策劃如何講好黃河故事,如何打造方誌館的東營名片。一股傷感和悲愴不禁油然,淚溢雙目,婆娑溼面,久久縈繫不去。痛悲中,有一個聲音在說,這樣一個真正有史志情懷,且傾情盡義鼎力支持過史志工作的地方主官,當值撰文追思。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徵文考獻,守土者之責。”長友曾長期在國務院辦公廳工作,對地方誌在存史、資政、育人功能有著深刻認識和獨到見解。2012年10月,他任東營市市長不久,即推動頒佈實施《東營市地方史志工作管理辦法》,逐步把東營市史志工作納入法治化、科學化和規範化發展道路。2012年底,在長友同志的關心支持下,東營市方誌館建設被納入全市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2013年10月,方誌館主體工程和外牆裝飾完成。東營市方誌館成為當時全國地市級城市中為數不多的方誌館之一。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2015年,我到東營市調研地方誌工作,第一次見到長友,得知他是北大的校友後,我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你是北大歷史專業,我是北大法學專業,我們共同為國家史志做點事情,也一起報答母校培養”。長友深以為然。當時,山東省敢於擔當、主動作為,提出在保證完成全國志鑑全覆蓋“兩全目標”的基礎上,實現省、市、縣(市、區)三級方誌館全覆蓋的“三全目標”,我表示大力支持。交談中,長友同志和我,以及省史志辦、東營市的領導同志,就在東營市建設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達成一致意見。其後,東營市史志辦在省裡大力支持下積極推進申報工作,中指組批覆在東營市建設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第一家國家方誌館分館,也是迄今唯一一個已落成並對社會開放的國家方誌館分館。

  “憶得舊時攜手處,如今水遠山長。”2016年5月,我和中指辦、省史志辦的有關領導再次到東營與長友同志商談如何進一步建設好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事宜。我提出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要充分體現國家性、方誌性、黃河性“三性”特點。長友同志說,要把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打造成為東營靚麗的文化名片和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建設成全國的樣板,同意啟用原東營市黃河文化博物館館舍建設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館舍面積20351平方米。這次交談,我印象至深,我們圍繞著史志話題,從古到今到未來,像多年不見的朋友,促膝長談。他超常的記憶、廣博的知識、幽默的談吐、機敏的反應,還有光明磊落、胸懷寬廣、真摯熱情、善良正直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更沒想到的是,短短兩個月之後,這位日理萬機的市委書記言出必行,利用週末時間,親自帶隊赴京到中指辦進行工作對接洽談,其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深深地影響著周圍的人。

  功成不必在我,有為就會有位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為使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更具魅力品位,長友同志利用當年積累的人脈資源,得到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支持,促成其與中指辦、東營市強強聯合,三方共建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長友同志親自掛帥,擔任東營方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並多次帶隊赴京對接工作、爭取政策、尋求扶持。期間我們的交往更加頻繁,友情日漸深厚。他才華橫溢、析理透澈,不但有洞察事物的深邃目光和獨特視角,往往還有自己精闢獨到、合情合理的主張和建議。我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6月在東營市召開的一次三方領導小組會議上,長友同志動情地說,“要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深刻認識實施好這項‘國字號’工程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切實把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建成黃河文化的標誌、東營的文化名片、全國方誌館的樣板、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和群眾評判的精品文化工程。”風檣陣馬,身體力行。此後歷時僅11個月,2018年5月,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建成並對公眾開放,實現了蝶變式發展,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和高度評價。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對自己要求“功成不必在我”,對史志辦這樣一個冷部門卻堅持“有為就會有位”,在全國精簡機構體制的形勢下,強力推動把東營市史志辦一個掛靠市政府辦公室的副處級單位升格為市政府直屬正處級機構,編制由11人增加到17人。

  “一個人就是一個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燒,就是能量的充分釋放。能量應該發揮出來,燃燒愈充分愈好。”長友同志在自己有限的生命裡,發出巨大的熱能,呈現出美輪美奐的光彩。在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這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中,從上下五千年的黃河流域文明史到東西5464公里的空間跨度,從1.3億元的投資總額到10928平方米的展陳面積,從項目籌劃和大綱設計到工程施工和展品徵集,每一個步驟都牽動著他的目光和神經,每一個環節都凝結著他的智慧和努力,每一個階段性成果都飽含著他的汗水和心血。如今,在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這承載著上千年黃河文明的時光殿堂裡,依然飽蘊著他的情懷,浸透著他的氣息,儲存著他的智慧,矗立著他的理想。

  哲人其萎,追索不息

  山無言,水不語。疾病無情,奪生命以驟;精神長存,留人間長念。長友同志,如今的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正如你所願,已經成為黃河文化的標誌,東營市的文化名片,全國方誌館的樣板,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廳更加明亮了,展品更加豐富了,展陳技術更加智能化了,參觀人數更加絡繹不絕了……然而這一切,你卻再也看不到了。

  “高風昭日月,亮節啟後人;痛心傷永逝,揮淚憶深情。” 山河同悲,日月同哀;斯人已去,青山為證。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說,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貢獻計算。我們雖然再也聽不到你樸實的話語,再也看不到你溫暖的笑臉,但是我們能感受到你一直關心關注著史志事業的那顆赤誠之心。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曇花一現,你帶著對國家史志事業的熱情而來,留下對國家史志事業的熱血離開。51年的生命,短暫卻光彩,遺憾卻偉大。你與你摯愛的事業融為一體,像默默無言的一座山,每當鮮花開遍,就悄然隱沒其間。然而,巍巍青山不會忘記,濤濤河水也不會忘記,方誌人更不會忘記,你那博大高遠、憂國憂民的情愫,清正廉潔、勤政敬業的作風,襟懷坦蕩、真摯善良的品格,剛正不阿、碧血丹心的精神。你如同一顆流星劃過,在人生的休止符前,用最燦爛的光華,在東營,在黃河入海口,在國家方誌館黃河分館,在全國方誌人心中,點亮了永不熄滅的史志燈火。

  長夜當哭,淚眼追憶,聊作輓聯,送別長友:

  長命不別五十百年,惟生命能否為使命作歌功載史志;

  友摯毋分齊魯京都,但仁心是非與恆心互融情存心間。


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秘書長、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冀祥德

寫於2020年7月20日凌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