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們的15條產品方法論,你都知道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比別人看得更遠。本文作者對蘇傑、梁寧、俞軍、王詩沐四位產品大咖的產品方法論進行了梳理總結,與大家分享。

大咖們的15條產品方法論,你都知道嗎?

在互聯網流量紅利階段,中國的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產品經理作為互聯網企業的「火車頭」,在企業增長過程中承擔了中堅位置。

產品經理崗位從形態不清晰,到今天大量的底層思維、方法論沉澱。群星閃爍,也積累了寶貴的行業及崗位財富。

這得益於產品經理屆的大咖,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們是產品經理的領路人,帶給我們優質的方法論和案例。

經過我兩年來對於這些大師課程、書籍、案例的研究,我梳理了條關於他們的15條幹貨知識。

現在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帶給大家關於他們,以及關於產品經理崗位的精華認知。

一、蘇傑:Y模型和四輪MVP理論

1. 需求優先級的背後是業務KPI

蘇傑老師是出身於阿里的產品經理,打磨多年,從內訓走到產品外掛諮詢,目前掌舵湖畔良倉,專為創業者服務,提供專業的產品能力支持。

阿里本身是個做生意的企業,阿里早年的使命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阿里內部,淘寶、天貓、1688等複雜業務線交織,每一個業務線背後,都是一群KPI指標,在這群KPI指標的背後,就是一群待分析、協調、評估、處理的需求。

同一條線的需求尚可根據目標衡量優先級,但多條線需求同時評估,基本上就是公說公有理的狀態,這種環境,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極高,做錯一個需求就等於拒絕了其它對的需求,機會成本極大。

所以在這種環境的打磨下,蘇傑的需求分析、投產評估能力極為突出,外在表現就是Y模型和四輪MVP理論。

2. 聽用戶說什麼不等於按用戶說的做

蘇傑的Y模型,在需求分析時極為硬核,是被我用作桌面圖時刻警醒的。

大咖們的15條產品方法論,你都知道嗎?

Y模型時刻告誡我們,不要按用戶的反饋指導出方案,要充分挖掘用戶反饋背後的真實需求,即用戶到底要達到什麼目標,再找到實現這個目標的最佳產品方案。

不能從用戶的表達,直接到產品功能,而是要先挖掘用戶背後的真實目的。

沒有經過Y模型推導的產品方案,就沒有從用戶目標出發設計產品功能,大概率做出來的產品設計是基於偽需求。

3. 想、做、推,再按產品生命週期循環

分析完Y模型,蘇傑又提出了四輪MVP理論,四輪即Paperwork(紙面研究)、Prototype(原型)、Product(產品)、Promotion(推廣),這是產品上線的四個必經關卡。

大咖們的15條產品方法論,你都知道嗎?

通俗點講,就是想清楚、做出來、推出去,按部就班。

在用戶側,隨著用戶的發現、啟程、習慣、精通,產品功能模塊也會逐步完善,直到產品1.0的生命週期完結,產品從驗證期、過渡到爆發期,再到平臺期走向衰退時完成2.0改版。

幾個方法論,把需求分析、產品設計、用戶生命週期串了起來,講得透透的。

4. 講故事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也一直覺得蘇傑的講故事能力是最好的,看《淘寶十年產品事》的時候,那些大事件真的歷歷在目。

專家就是擅長解決困擾大家已久的問題……的同時,創造出兩個大家聞所未聞的新問題……的人。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能做到寫文章、講故事如此瀟灑的,著實不多。

團隊往往需要這麼一個位置的人,TA能夠沉澱成果,逐步構建團隊文化,形成團隊獨有的做事風格。

清晰透徹的方法論,加上極強的講故事能力,蘇傑無愧是產品教練領域傑出的佈道者。

二、梁寧:痛點癢點爽點

5. 產品經理的學習就是完善產品思維體系

蘇傑的方法論已經登峰造極了,但梁寧的體系感是我見過最強的。

要達到這種體系感,需要大量級的輸入。

她的每一門課程裡,都會有大量的經典案例,比如講增長的閃電式擴張用了抖音速推、諾曼底登陸的經典案例。

在判斷用戶價值方面,梁寧引用了俞軍著名的價值公式,同時結合了獵豹閃電戰,靠速度來搶佔藍海市場的案例。

梁寧總能把一些案例講得很形象,把用戶講成大海,產品比作溝,搶奪其它河流的流量。

同時,她講概念是非常通俗易懂的,「點線面體」的概括深入人心。

我想說的是:當你想做一個產品的時候,入手只能是一個點。但你要想清楚,它附著在哪個面上?這個面在和誰競爭,它能如何展開?這個面,是在哪個經濟體上?這個經濟體,是在快速崛起,還是沉淪?

在理論層,底層都是相通的,無論是點線面體、微觀中觀宏觀、勢道法器術,梁寧總能用這些思維解構拆解現實中的一個個問題,最終得到一個無比可靠的解決問題模型。

在對用戶的判斷上,梁寧講了兩個模型,一個是描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羊草模型,一個是講頭部用戶和尾部用戶的大明笨笨模型,兩個模型描述了對於用戶分群的劃分邏輯,和經典的劃分思路。

她能夠把複雜的概念,本質化,具象化用故事講給你,這是其它人做不到的方式。

6. 優質項目經驗和對其的思考優於一切

如果說這裡面哪位更有作家氣質,就是梁寧了。尤其是她個人而言,也更加希望自己成為有俠氣的作家。

周易、卜卦、風水、武俠,這些都不是在互聯網大佬身上標配的元素。卻在梁寧身上融會貫通,形成了她獨特而神秘的氣質。

想成為梁寧,基本不可能。

梁寧的寶貴經歷,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幾乎是客戶不可求的。

這也恰恰說明,她的體系感來自於大量實戰案例的輸入,才顯得如此堅實。

單說20年飛速發展中關村的經驗,就已經難再找到了。

畢竟能和雷軍一起吃牛肉麵的人,能有幾個呢?

我們只能帶著僅有的經驗,去反覆思考學習她強大的理論體系。

三、俞軍:價值公式和交易模型

7. 泛學科是產品思維的有力補充

談到理論體系,就不得不談俞軍老師。

當前產品圈價值公式、交易模型等經典理論,一半以上都是俞軍提出的。

俞軍老師無論是在百度還是滴滴,操盤的都是大用戶量級、複雜多賽道交織的產品。

所以這種環境歷練下,你很難去關注微觀產品細節,因為太片面,難以驅動整個平臺的利益。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只有掌握宏觀產品思維,才能驅動一把把這麼巨大的重劍。

在處理所有宏觀問題時,經濟學當仁不讓是第一學科。經濟學不但是錢和決策的學科,還是人和心理的學科,作為宏觀的產品底層思維而存在,再合適不過。

俞軍說,在經濟學思維之下,用戶不再是人,經過解構、整合到本質之後,變成了一個個需求的集合。

8. 用戶價值只是天平的一端

在俞軍產品宇宙中,企業和用戶在天平的兩端,通過產品這個媒介完成價值互換,創造整個系統的價值增量。

進一步說,企業投入產品經理、程序員、設計師和運營等資源,來創造好的產品,讓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獲得價值,從而企業分成。

產品的研發資源和維護資源不會增長,隨著用戶越來越多,價值越來越大,整個邊際收益也越來越大。

但,並不是無腦投資源創造新的用戶價值就可以,還有諸多限制條件。

最大的限制是,企業資源是有限的,用戶需求是無窮的,把用戶價值拉滿,企業價值不管不顧,最後就是ROI過低,叫好不叫座,產品崩盤。

其次,從用戶分群來看,不同小群體的用戶價值還可能有衝突,不同產品模塊之間也會有影響,好的方面會形成化學反應,稍有不慎就會不進反退。

9. 少即是多

所以俞軍老師又提出:

產品就是一組約束條件下的一個效用組合,它滿足了不同場景下的一個個需求。產品經理對產品的迭代優化也是需要基於場景來不斷的優化的,每一個優化都需要考慮是否達到roi最優,即從產品定位上、產品方法上是否最優。

也就是說,做產品不是無腦功能堆疊。

產品應當被視為是一個提供價值的效用組合或模型,而產品經理要做的,是模型的最優調參。

10. 用戶價值是主觀的

而到底怎麼衡量價值,要看用戶怎麼想。

價值是用戶感受到的主觀效用,即:用戶的幸福程度=效用除以慾望。

用戶期望越大,在一定的效用下,幸福程度越低。在產品效用一定的情況下,隨著用戶的胃口(慾望)越來越大,他們的滿意度會逐步遞減。

比如網約車補貼大戰時的滴滴在迴歸理性市場之後,優惠券從10元降低到5元,用戶滿意度驟降。雖然5元優惠券比正常的出租車還是便宜很多(效用更高),但用戶因為習慣了10元優惠券的預期(慾望),導致對5元優惠券不滿足。

所以俞軍告訴我們,做產品不單單要關注產品效用,還得分析場景下用戶的預期(慾望)程度。

11. 用戶體驗體現在場景中

用戶的慾望,會驅使用戶在產品上做出各式各樣的行為,比如抖音短視頻的精彩推送,會激發用戶享樂的慾望,不斷刷新下一條觀看,逐步上癮。

拆解用戶行為來看,俞軍指出了每一次行為的決策邏輯:

用戶,擁有某種認知,在某個場景下,帶著某種期待,獲得了怎樣的體驗。

這個公式可以用來分析產品的功能設計,是否讓用戶愉悅。

具體到產品裡面,就是著名的價值公式: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在拆解產品目標,衡量需求優先級上,俞軍的價值公式可謂第一公式。

俞軍教會我們,只有學會從各個角度,用交易、體驗、需求、痛點來分析用戶行為,才能層層深入觸摸用戶心智,形成深層的情感連接。

四、王詩沐:創業、求知、聯想、善斷

12. 市場的紅海不代表產品的紅海

談用戶心智,很難不談王詩沐和網易雲音樂。

王詩沐是網易雲音樂的前首席產品經理,一手打造了網易雲音樂的歌單導入增長爆點、評論文化和社區氛圍。

他改變了人找曲的音樂播放模式,用推薦、歌單、評論、社區氛圍,讓上網聽歌這件事從需求滿足變成了一種驚喜享受。

更厲害的是,這些改變,是在紅海市場裡發生的,是在生死存亡搏殺中,按部就班實現的。

所以在他身上,永遠都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存在,那是一種細緻入微,能洞察用戶心智的能力。

在網易雲之前,聽歌工具就只是工具而已,帶著冷冰冰的技術屬性,把曲庫排布在用戶面前等待檢索。

在網易雲之後,音樂賽道越來越有文藝的氛圍,人們不只關心大家在聽什麼歌,更關心誰在聽什麼歌了。即關注點從曲,變成了曲+人,這是一種文化和體驗的豐富。

雖然市場是紅海了,每個人都有聽歌軟件工具,但產品遠遠沒有紅海,還有很多用戶心裡的需求沒被滿足,甚至沒被觸及。

網易雲能做到這些,最核心的就是對用戶的理解和洞察。如果說在音樂賽道哪個產品最走心,恐怕用戶不會給出第二個答案。

13. 用戶研究不僅僅只有方法論

俞軍說,產品經理首先是用戶,王詩沐用自己的行動在踐行。

王詩沐對用戶的理解是細緻入微的,能夠在訪談中,把握用戶的特質、畫像、需求、痛點,進一步分析某一個群體的需求、特質,直到掌握這個亞文化的脈絡。

為了研究電子樂粉絲,他親力親為地去看評論,和音樂達人聊,洞察了很多這個群體深度的元素,比如誰是A神、遊戲群體是種子用戶、中國第一首電子音樂是86版《西遊記》主題曲等。帶著這些信息,不遺餘力地在市場並不火爆的情況下推行電子樂,終於迎來《Fade》火爆流行,獲得了可觀的增長。

在王詩沐講用戶研究的時候,你很難看到很空的方法論,很套路的方式。

就像跟人聊天一樣,你是很難用方法論、打草稿去掌控話題走向的,只有帶著對用戶足夠的敬畏,和對人性敏銳的洞察,才能隨機應變,逐步挖掘到最靠近用戶心智的寶藏。

14. 用戶心智洞察帶來深度粘性產品

俞軍講,用戶不是“人”而是需求的集合,此言不虛。但,需求是什麼?用戶又在想什麼?王詩沐給出了更清晰的答案:

在他眼中,並沒有過多關注於用戶需求層面。

需求,畢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落實下來其實是理解用戶在想什麼,喜歡什麼,鄙視什麼。

而詩沐最擅長的,就是能夠找到一小撮核心用戶,滿足他們的核心訴求,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首先從自己出發,回想了一下自己從小到大聽音樂的歷程。初中的時候,第一次接觸流行音樂,是從聽周杰倫的磁帶開始的。

他不再專注於需求層面,而是更加追求洞察用戶的心理和人性。

因為只有洞察用戶心理之後,才能滿足用戶深層次的需求,帶來更好的用戶粘性,能夠讓用戶覺得產品懂我,我找到了信仰。

15. 突破瓶頸是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

當王詩沐講到瓶頸的時候,提到了用戶量上不去的問題。他講到:所有的方法論都失效了,無法通過數據分析、留存率,去找到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這個時候就要跳脫出現有的邏輯,重新從本質一點點思考,看看還能有什麼增長的切入點。

我想到自己聽音樂時,是怎麼愛上聽音樂的、是如何開始有自己中意的音樂風格的。就像書中前面章節所述,我在高中時期通過身邊的朋友、女朋友接觸到歐美搖滾、金屬風格的音樂,然後逐漸形成了一生的愛好。

帶著多年來對音樂用戶的經驗和思考,洞察到了青少年時期音樂口味養成的現象,進一步制定了2014年主打學生用戶群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決策。

遇到一個個瓶頸,再通過書裡沒有、沒法參考、找不到指引的思考,來給出創新性的結論,就是一個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

這個能力,我在王詩沐身上實實在在地看到了,值得我們每個人用十年甚至更多時間去追逐。

寫在最後

問蘇傑,有機會一定要感受一下他強大的解決問題能力;

學梁寧,倘若能融會貫通則朝聞夕死;

懂俞軍,能夠理解複雜世界中,大級產品的所謂小決策到底意味著什麼;

追逐王詩沐,用創業、求知、聯想、善斷來突破無窮無盡的瓶頸。

他們像銀河的群星,照耀指引每一個產品人。

作為產品人,往往從一個坑踩進另一個坑,這無可避免。

但若有幸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在每次遇到瓶頸和困境時,跳脫出來找到更多靈感。

以上,希望有所幫助,與君共勉。

正心、修身、齊家、治業、助天下。

——王詩沐《幕後產品》結尾贈言

#參考資料#

《蘇傑的產品創新課》

《梁寧產品思維30講》

《俞軍產品方法論》

《幕後產品》

#專欄作家#

花生醬先生,微信公眾號:產品之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金融業資深產品經理,對職涯規劃與個人發展有豐富經驗,產品涉獵廣泛,ERP、金融領域較多。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