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直銷、理財公司,明顯是忽悠人的,為什麼感覺還有一些人瘋狂追隨?

產品說


那是因為都太渴望成功了。

一般這種公司都抓住了每個人渴望成功的想法去洗腦,會設計出一全套東西讓你相信這個是真的,一旦你被洗腦成功,你就會堅信你這個東西一定能成功,做大做強,肯定會瘋狂跟隨。

很多容易被洗腦的都是自身各方面素質可能還不是特別達標,不安於現狀,渴望成功,生活經驗不是特別充足。而這些公司也都是利用了你的這些弱點獲得了你的信任。你一旦信進去了,便不再懷疑,可能有過懷疑,也被他們設計好的話術解釋過去,然後更加堅信。[捂臉][捂臉][捂臉]


A00劉大官人


理財公司運營的載體,無非兩種人,一種從業者,一種投資者。我們可以從這兩方面試著解析一下題主的問題。

一、從業者。

理財公司從業者,一般都具備一定的金融經驗或專業知識。這裡主要分兩種:忽悠人的與被忽悠的。

1、忽悠人的。

這些人一般是頭部管理者,或者中層以上管理人員。他們知道公司只是為了圈錢,輔助設計圈錢模式與市場方案,將表面工作做的盡善盡美。對於他們來講,圈錢是目的,理財或直銷只是一種手段。這些人通常是為了短期利益,鑽監管漏洞,前中期圈錢後,後期就會通過各種方式或手段脫離體系,撇開關聯。要麼退出市場,改行換業;要麼改天換面,捲土從來。

2、被忽悠的。

此類人基本都是底層員工,因為高待遇、高福利被吸引過來。很多之前不瞭解金融、自己缺乏專業的理財與風險辨析能力。在合乎市場邏輯體系的培訓下,認為公司的高收益是來自於業務創新或者新模式的溢價收益。他們要做的就是宣傳推廣,邀請意向客戶到公司瞭解,然後由領導或專業人士為客戶講解,消除客戶隱患,以高收益誘惑投資者。

因此,從從業者的角度看,忽悠人的理財成本極低,短期的可能直接跑路,長一點的很多是擊鼓傳花模式,在資金鍊斷裂前就各奔東西,留下一地狼藉。

二、投資者。

投資者也有兩種:僥倖的與被忽悠的。

1、僥倖的。

很多被忽悠的客戶,通常都是年紀比較大,愛佔便宜的一類人。此類人通過理財公司沙龍,通過表面覺得公司有背景、有實力,沒深入瞭解產品的風險與可行性。在被多輪洗腦後,帶著僥倖心理,希望享受高息收益。

有的是明白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但通過“直銷”模式可以人帶人,覺得自己是頭部參與者,可以很快收回本金。在自己投入的基礎上,開啟“傳銷”模式,希冀通過下線迅速回本甚至積累財富。

2、被忽悠的。

這類人基本是最不幸的,因為他是是事實的虧損者,所有投資很可能血本無歸。從業者可能少部分會受到法律制裁,僥倖者可能也參與了“傳銷”,已經回本甚至盈餘,只有此類人,後知後覺,出問題了才悔不當初,尋求有關部門立案也常常遙遙無期或漸無聲息。

這類人通常是受高息誘惑,辨別能力差,在從業者多輪攻勢下,開始小額嘗試。發現回款正常後就開始加大投入,最後弄得血本無歸。

綜上,很多的直銷、理財公司的產品或模式,業內人可能旁觀者清,但更大部分人是當局者迷,再加上受高利潤誘惑,被忽悠後還努力找理由說服自己深信不疑。再加上當前金融監管不夠完善,導致市場魚龍混雜,才會為此類機構提供了溫床。


三胖財經


老劉認為:主要是兩方面,認知和貪心。下面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人無法賺到他認知以外的錢

不得不否認,直銷公司和非銀行理財公司忽悠人的能力很強,招數千奇百怪,一不小心就會中招。直銷公司非常會研究人性,往往能擊中人性的痛點,擊中痛點取得同理心,那銷售產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非銀行理財公司有沒有合法合規的,那肯定有。為了忽悠理財人群到他那裡理財,就兩招包裝項目和許諾高利息。偏偏有些人就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相信理財公司那一套說詞,人要想做某一件事的時候,都會往有利於自己的那一面去想。上當受騙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貪心會讓人失去理智,失去科學分析的能力

貪心本質上是一種控制力不強的表現。貪心更會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跟容易盲從一些人或事。直銷公司和理財公司在研究人性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利用人的貪心和慾望,從而使你產生盲從。

在你已有盲從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後,你會排斥其它觀念或者思想的進入。然後在放大你的慾望,慾望會使人瘋狂,在給你勾畫出遠超常人認知的海市蜃樓,你能做的就只有往裡跳了。

總之,人無法賺他認知以外的錢。憑運氣的事有沒有,確實有,但那機率有如彗星劃過天空。貪心會讓人失去理智,無法自控,在放大你的慾望,上當受騙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