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成癮卻不愛讀,這個“病”怎麼治?

文/董小姐送你一顆糖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全稱是“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自1995年確定以來,今年已經是第25個年頭了。

買書成癮卻不愛讀,這個“病”怎麼治?

百度的世界讀書日創意LOGO

為何要將4月23日這一天定為世界讀書日?

古人說,“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是因為春天更適合讀書嗎?其實,4月23日的確是個很神奇的日子,許多偉大的作家都與這一天有關。4月23日是是莎士比亞的生日,是塞萬提斯的忌日,也是納博科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冰島小說家、劇作家拉克斯內斯等人的生日。更延伸一點,達芬奇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也都出生於這一天。

世界讀書日的確立初衷無疑是鼓勵人們多讀書。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疾病還是健康,順境還是逆境,都堅持讀書,始終如一,不離不棄。

然而,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買書成癮卻不愛讀,這個“病”怎麼治?

你看看,像不像一看書的你……

立下flag讀書的時候信誓旦旦,買了一大堆書回家後卻束之高閣。看著買到的書一摞摞碼放整齊,心中竟莫名湧起好像已經都通讀過的喜悅。總是想著等有時間了閒下來了一定要好好讀書,卻似乎總是忙到沒時間看書。又或者是興致勃勃的讀了幾頁就覺得看不下去,於是丟棄一邊。

寫到這裡時我不禁下意識的環顧了一下自己家裡散落各處的書,大部分都竟然沒有拆封!自己不就是妥妥的“買書成癮”重症患者一枚麼!這是病,得治啊!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為什麼我們都會在這句話上“中槍”呢?真是好心塞啊!下面就以自己的親身感受為例,分析一下“愛買書卻不愛讀書”背後是何種心理。

對於知識的焦慮與恐慌

這是一個知識付費的時代。知識以前所未有的平等姿態成為人人都有權利分享的資源,也成為每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都可以用來變現的手段。知識,終於放下昔日“清高”的姿態,像超市的商品一樣待價而沽。既然知識擁有了商品屬性,想要宣傳推廣就要做廣告,做廣告就要有賣點。

然而目前知識付費的市場還是良莠不齊。具體表現就是我們不斷看到諸如“學會XX,年收入上百萬”、“學會XX,篇篇10w+”、“再不XX就晚了,XX後已被時代拋棄”等或誇張、或恐嚇的標題黨。身邊也常常充斥著某素人變身知識IP迅速致富實現財富自由的案例,以上種種,通通可以稱之為“販賣焦慮”。

買書成癮卻不愛讀,這個“病”怎麼治?

積極進取的人,看到後會焦慮而不平,覺得別人可以我又差什麼?中年危機的人,看到後會焦慮而惶恐,覺得看似穩定的環境其實危機四伏,一想到這裡就惶惶不可終日!

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也讓我們容易焦慮。我們打開手機,刷刷朋友圈、看看短視頻、逛逛購物APP,刷刷劇、聊聊天、打打遊戲……不知不覺一天就這樣過去了!當回想一天有什麼收穫時,卻只剩虛無。時間都去哪兒了?竟然找不到一絲證據。

於是,看書、學習,成了碎片化時代抵消虛無的“法寶”,也成了我們試圖擺脫焦慮的“救命稻草”。於是我們報了很多課,也盲從的買了很多書。

滿足佔有慾

在日語中有個單詞叫做“積ん読(Tsundoku)”,專門用來形容囤書而不讀的行為,據說這個詞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通過買書來滿足對內心對知識的佔有慾,原來並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獨有的行為,而是來自於人性本身。

羅素在《論人性與政治》中曾對佔有慾做過這樣的論述,他認為,“佔有儘可能多的財產或財產的所有權——這一動機的根源在於恐懼和擁有生活必需品的願望的結合。”佔有慾似乎是人的天性之一,無論是物質還是財富,不論你獲得多少,你永遠希望獲得更多。

《小王子》裡也有這樣的故事,小王子在各個星球遊歷時,曾遇到過一個每天不停計算星星數量的商人。他忙的甚至沒有時間抬頭,只為佔有五億顆星星。他自詡嚴肅又認真,只想著擁有這些星星,卻從來沒有想過佔有星星後要做些什麼。

買書成癮卻不愛讀,這個“病”怎麼治?

買書,囤書也是滿足知識佔有慾的方式。書籍承載了全人類的精神財富,面對浩瀚若星海的知識寶庫,我們怎能望著眼前滿滿的寶藏空手而歸?正所謂“賊不走空”,

即使一時間讀不完那麼多書,但看著滿滿的書架,看著越來越精美的書籍,內心的佔有慾被滿足的興奮和快感,真是無比幸福!

打折促銷的誘惑

為什麼李佳琦的直播帶貨能力那麼強?一方面是源自他的專業,令外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就是便宜!而不久前羅永浩直播賣車,宣傳海報上最大的標題就是“不賺錢,交給朋友。半價車等你搶”。雖然男性與女性的消費偏好不同,但面對“簡單粗暴”的打折,誰又不心動,誰又能抵得了誘惑呢?不買簡直就是吃虧啊!

商家往往會對打折商品規定出優惠時效或者優惠數量,即“限時限量促銷”,以此製造出一種稀缺性和緊張感。《影響力》一書對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進行了分析。書中寫道:“參與競爭稀缺資源的感覺,有著強大的刺激性”,“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出於本能的身體反應。”

另一種打折促銷的方式就是優惠券。這對於我們來說就更為熟悉了!在《影響力》的作者看來,優惠券是一種文明帶來的進步,只要出示優惠券,就可以便宜買到商品。

在買書這件事上,“滿100減50”對我來說就非常有吸引力。為“湊單”各種拼湊,本來只想買一兩本書,最後卻買了一大堆原本沒有計劃要買的書。

消費的快感

打折促銷買買買,花錢剁手爽爽爽!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購越來越便捷,買東西只要戳戳手指就行了!沒有了現金交易的真實感,消費的快樂卻被加倍放大。甚至每年的雙11、618都因購物而成為了節日,儼然一場全民“購物大狂歡”,與此相關的“消費文化”更是隨著廣告和傳播而深入到大眾心中,恨不得天天都是購物節。而如今恐怕又多了一個,比如我本人就把“世界讀書日”過成了“世界買書日”,妥妥的又下單買了一堆書。

尤瓦爾·赫利拉在《人類簡史》中提到,消費主義強調及時行樂。而早在1970年,鮑德里亞就在其著作《消費社會》中論述了這個觀點。他認為需求其實是被虛構出來的。消費社會的實質是“由物的消費到符號的消費”,所有的物品都成為一種符號,商品的價值不再是使用價值,而是符號價值。

人們的消費行為已不再是追求商品的食用價值,反而更加註重在消費時所帶來的身份認同和隨之彰顯的快感。

買書成癮卻不愛讀,這個“病”怎麼治?

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

如今的社會,讀書人早已甩掉了“迂腐木訥的書呆子”的形象,我們更願意這樣形容愛讀書的人:“腹有詩書氣自華”,“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愛過的人、讀過的書。”

買書這件事情,滿足了我們對成為有氣質的讀書人的渴望。買書這種消費行為也讓我們更願意相信自己也擁有“有趣的靈魂”。

以上的種種分析,其實並不是在批判買書這件事,核心都是在圍繞“愛買書卻不愛讀書”這種行為展開的思考。

其實我始終秉持的觀點都不是說買書不好。問題的關鍵,是買了之後要看啊!將書變成裝飾品或者給自己貼標籤的符號,就非常可惜了!如果因為買了大量的書卻遲遲不讀進而產生負罪感,就更加失去了買書本身的意義。

如何避免“買書不讀”產生的負罪感?

買書不讀的負罪感,一部分來源於“沉沒成本”。簡單的說,所謂“沉沒成本”就是那些已經發生的且無法收回的支出,比如我們付出的時間、金錢、精力等等。

我們在選書時花了精力,在買書時花了金錢,也在等書快遞來的過程中花了時間。而種種投入之後,心心念唸的書終於送到了手上,然而卻轉手被丟到一邊。當N久之後看到已經落滿灰塵的書時,內心的自責感就油然而生。

而要想避免自責和後悔,我們除了要在買書的時候更加有規劃性,同時也要和某些書進行“斷舍離”,但更根本的,是學會如何讀書,提升自己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

  • 1、買書前列清單

在買書之前,不妨給自己列個清單。可以是全年的閱讀清單,也可以是每個月的閱讀清單。最好先把書籍按照不同的類別進行劃分,比如工具技能類書籍、專業知識類書籍、休閒娛樂類書籍、經典名著類書籍等等。

如果你不知道一本書該不該買,那麼可以試試現在很流行的聽書節目,先聽聽大概內容是否感興趣再做決定。當然,像豆瓣這種專業網站的評分也可以作為參考。

接下來把這個書單分配到每個月或者每一週的閱讀計劃中去。當然,這個書單也不是說完全一成不變的,也會允許有一定的靈活性,根據實際閱讀情況來調整。

  • 2、斷舍離

對於很多書籍,之所以買了沒讀,或者是讀了一點就讀不下去,其實很大的可能是你當初為了湊單、看到打折、或者盲目聽信了某某推薦而買的。買來之後卻發現並不適合自己。與其讓這些書成為“雞肋”,不妨與之做個“斷舍離”。

賣給二手書平臺,或者轉送給對它們感興趣的朋友,都是不錯的方法。這樣的斷舍離,不但能夠抵消掉一部分“買書不讀”的負罪感,也能夠促成一本書的再循環利用,說不定會遇到真正喜歡它的主人而實現它的價值,又或者讓我們的朋友避免了金錢上的浪費。

  • 3、刻意練習閱讀能力

其實最後這個才是大部分人只買書卻不讀書的癥結所在!我也想讀書啊,可是看的太慢了,不如去刷劇。有的書看是看了,但根本什麼都沒有記住,感覺白白浪費了時間還不高興,不如打遊戲。

正是因為我們讀書慢、效率不高、容易忘,才導致了一直拖延,買了書後放著不看。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那麼,你的問題就更容易解決了!

你需要的是進行閱讀相關的刻意練習,掌握閱讀技能和方法。很多講閱讀方法的書籍和課程都可以參考,比如倍速閱讀法、蘋果閱讀法、費曼閱讀法,還有洋蔥閱讀等等。與之配合的還有各種工具、筆記本、閱讀本、思維導圖等等,十分全面。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些書籍和工具將幫助你通過訓練來加快閱讀速度,提升閱讀效率,以及如何真正讀懂一本書。

你會發現,原來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有些書只需要略讀、跳讀,有些書則可以用零散時間隨時閱讀,而有些則適合花上慢功夫仔細的研讀。

  • 4、不要貪多

買書如山倒,就是一種貪多的表現。在讀書這件事上之所以不斷的有挫敗感,就是因為我們的目標太宏大,買到的書總想著要迅速看完,快速掌握。結果發現有的書根本讀不過第一頁,有的甚至讀不過第一句。巨大的心理落差讓我們非但失去了買書時意氣風發的愉快,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挫敗之中。

其實除了休閒性質的書之外,很多書讀起來本身就是一種“延遲性滿足”的過程。而這正是因為書中濃縮了大量的知識,書中匯聚了深刻的智慧,書中充滿了精巧的思維世界。這些書讀起來需要我們的大腦參與其中,甚至是一起完成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我們在讀這些書時,也應把“目標粉碎化”,把握住能把握的點滴,不要貪多,而是不斷的時時給自己正向的反饋。

最後一點感悟

對我而言,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愛買書,也不是啥致命缺點。面對一堆堆買了卻還未讀的書,與其充滿了內疚,不如放低心態,踏實下來,歸類清理,列出閱讀計劃,同時將自己最近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實踐。畢竟大多數人買書還是源自“求知若渴”,那麼,希望我們能夠真正的多讀一些買回來的那些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