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貓和老鼠》導演,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如果說起我們90後的童年,是什麼陪伴了我們?國內的有《葫蘆娃》、《海爾兄弟》、《黑貓警長》;日本的有《數碼寶貝》、《蠟筆小新》;而美國的卻只有《貓和老鼠》。

據悉,《貓和老鼠》的導演——吉恩·戴奇,於16日去世,享年95歲。他是著名的奧斯卡獲獎插畫師、動畫師、電影導演和製作人,享年95歲。

這個消息令包括小編在內的廣大網友都十分悲痛,畢竟《貓和老鼠》給我們帶來太多歡聲笑語。


致敬《貓和老鼠》導演,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經典封面圖

為何這部動畫會讓我們念念不忘?

日本作為動畫輸出大國,對亞洲動漫文化影響十分巨大,在我們90後的童年,甚至長大後都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而中西方意識形態的差異,讓我們很難去接受美國的動畫片,所以《兔巴哥》、《貓和老鼠》的歐美動畫能在亞洲動漫文化中脫穎而出,實屬難得。

反常識是它的亮點。

該部動畫一開始就給人不一樣的劇情:貓不一定打得過老鼠,並且要經常被老鼠欺負。動畫主要講述了湯姆貓和傑瑞鼠同在一家屋簷下生活的種種搞笑又溫馨的畫面。我們看到湯姆在“追殺”傑瑞的笨拙,看到了傑瑞反擊時候的機智,這種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也成為了它的魅力所在。


致敬《貓和老鼠》導演,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我們現實生活中,習慣了大自然世界的規律,習慣了老鼠總要被貓吃掉的生物鏈結局。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強者總是少數,弱者卻成堆。所以動畫的設定無論是出於無意的幽默還是有意的諷刺,它都能吸引到很多人的喜愛,因為這部動畫很“反常識”。


致敬《貓和老鼠》導演,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寓教於樂的幽默是它的靈魂。

當我們看到一隻張牙舞爪的貓總是被一隻瘦弱矮小的老鼠欺負而開懷大笑之時,能引起一些反思:如此強壯的貓為何就是沒吃掉瘦小的老鼠呢?也許作者在向我們傳達一個觀念:讓一步雨過天晴,退一步海闊天空,和平共處的生活比趕盡殺絕的殘忍更為珍貴。

貓比老鼠強大,但它選擇不吃老鼠,哪怕經常被騷擾;狗比貓強大,但它選擇保護弱小。


致敬《貓和老鼠》導演,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湯姆貓和傑瑞鼠彷彿就是我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縮影,它們會因為戀愛而失去理智,會極盡皺眉討好對方;它們又會因為失戀而一蹶不振;它們也會因為彼此理解而惺惺相惜。與其說是天敵,不如說它們更像一對難兄難弟,互相掐架,又互相取樂,像極了一對“基友”。

致敬《貓和老鼠》導演,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動畫的描繪反映到我們真實人的生活中,不也十分貼切嗎?我們也會因為戀人而悲傷,會因為工作而鬱悶,會因為與人競爭而疲憊不堪,也會因為和朋友互相扶持而聊有慰藉。貓和老鼠的喜怒哀樂正是普通人經歷的喜怒哀樂。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在這部動畫中,我才對這句話有所理解。


致敬《貓和老鼠》導演,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吉恩·戴奇導演去世,我們深表遺憾,有的人評價他的這部動畫是後現代主義,有的人評價他童心未泯,無論何種評價,我相信一個人如果帶著情感去看這部動畫,事後也能從笑中看出哀傷。就像周星馳的電影一樣,我們總以為他拍的是喜劇,看著看著不禁潸然淚下,其實觀眾看到的是小人物群體的縮影,是自己。

致敬吉恩·戴奇,感謝為我們童年帶來歡樂,感謝為我們少年帶來成長。


(本文由“書懶”原創,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