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不用上班,那錢從哪裡來

轉載自:朝文社


首先,要鄭重糾正下,誰說“古代人不用上班”?


雖說古代科技與經濟條件落後,但“上班掙錢”這事兒,距離古人的生活並不遙遠。比如看看明王朝的世情百態,就知古代的“上班族”,那是大有人在。


首先說說一群古代公認的“上班族”:官員們。別管官大官小,都要靠“上班”來拿俸祿。


明朝的官員“工資”,一直被人吐槽太低,但結合當時的經濟水平,就知真不算低。


古代人不用上班,那錢從哪裡來


明太祖朱元璋年間,哪怕正九品的縣主薄,“年薪”也有60石祿米,相當於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普通地主家庭一年的純收入。


另外還有“優免”特權。憑著這特權,官員們不但不用承擔賦稅勞役,還能借機大肆兼併土地。發展到明朝中後期,“士大夫又多田產”已是常態。許多“清流”人前“安貧樂道”,名下的產業,早已是天文數字。


但這“工資”,最初也不好掙:明初時,官員們就任到崗,就要遵循《授職到任須知》,後來又變成《責任條例》,裡面詳細開列官員任期內的各類事務,考核的時候一件件查對,有一條完不成,後果都相當嚴重。


就算沒犯貪汙腐敗之類的大錯,只要工作“沒對上”,被嚴懲也是常事。以明朝學者何良俊的感慨,明初時做個官,那真是“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驚駭”,明初廉潔高效的吏治,高速發展的工農業,就有這“官不聊生”的功勞。


而比起這些“上班”的官僚們來,明代的各行各業裡,“上班族”的群體,也是在不停擴大。


比如工匠們,明初的工匠們,還要承擔繁重的勞役,甚至要輪班到京城服役。明代中期起,“服役”的口子越來越松,工匠們能“自由趁做”,手工業也就加速發展。


明代小說《三言二拍》裡就感慨,明朝工匠的行當,有三百六十行之多。《江寧縣誌》記載,正德年間的江寧縣裡,鋪行就有一百零四家,社會分工空前細化。


如此一來,城鄉百工裡,“上班族”也是越來越多。比如明代徽州的冶鐵業,每夜冶煉操作,輪番“上班”的工匠就有四五十人。


浙江嘉興石門鎮這一個鎮,油坊就有二十多家,“上班”的油工有八百人之多。


制瓷中心景德鎮的傭工,明代時也有數萬人之多。以造紙聞名的石塘鎮,全鎮的紙工也在兩千人以上。


古代人不用上班,那錢從哪裡來


更典型的是紡織業,江南的“機戶”們,每家都有二三十臺織機,動輒僱傭數十名工人。


單一個蘇州城裡,染工與織工都各有數千人,內部更有“車工”“紡工”“緞工”等不同工種。


每天蘇州清晨的玄廟口,就有數百工人在那裡等活,等著“機戶”們來僱傭,按工作天數來領取薪水。


“工資水平”也是各不同:比如在衙門裡,以《宛署雜記》的記載,明代縣衙的差役,年收入是20兩白銀。趕車的馬伕待遇高,年收入能有四十兩白銀。


裝釘匠每天“工食銀”七分,裝炭匠要好得多,每天可以拿到三錢。


比較慘的是衙門裡的“更夫”和“鋪兵”,辛苦一年也就三四兩銀子。有技術,才能拿得多。


古代人不用上班,那錢從哪裡來


各行各業的工匠也是如此,比如景德鎮的瓷工和石門鎮的油工,都是“按日以銀”領工資。


油工們每天可以拿到二分白銀。但高水平的工匠,其收入也水漲船高:嘉靖年間擅長做小木器的鮑匠,萬曆年間擅長銅器的胡四,其“作品”無不賣出天價。


晚明學者張岱嘆息,很多沒讀過書的工匠,就憑著一手精巧手藝,不但能賺取鉅額財富,還可以登堂入室,“與縉紳先生列座抗禮焉”。


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就在“上班族”的精巧勞作裡,不知不覺就在改變。


明王朝那惹人豔羨的繁華,只看這些景象,就可看到多少緣由。當然,繁華之下,也有危機。


比如在看上去不需要“上班”的明朝農村,“上班族”也不少見。


以明代《嘉興府志》的記載,明朝中期的農村自耕農,還是傳統的“男耕女織”模式,農民們從春分起就開始勞作,春夏之交時插秧,秋收後還要育晚苗,冬初收割晚稻。


家裡的妻子老母,每年也要勤於紡織,幾乎“每天不肯空閒”。全家一年到頭,都是圍繞著土地打轉,不“上班”卻比“加班”還累。


古代人不用上班,那錢從哪裡來


但到了明朝中後期,情況卻也有不同。在很多地區,農民們已經不把“種地”當作唯一的出路。


一是由於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賦稅徭役大多“甩鍋”到苦農民頭上,比如在明末的河南,以《過庵遺稿》裡的記載,哪怕遇上風調雨順的年景,有一百畝土地的農民,全年種地的收入,扣掉耕牛等成本,也就8000文左右,只夠繳納“差錢”。


一年汗滴子摔八瓣,竟混個“肚圓”都難。於是大量農民,每年都扔下土地逃亡,成了“流民”。


而“流民”們的一個重要出路,就是“上班”。


與明朝土地兼併相對應的,就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樣以萬曆年間《宛署雜記》記載:北京郊區的農民,辛苦一年的收入都不夠果腹。


相比之下,很多農民選擇去北京周邊的窯廠炭廠上班,收入竟然都是成倍增加。


於是“棄田就賈”之風大盛,以至於“京師土闊人稀”。偌大的北京周邊,“編民百無一二”,竟找不到幾個“好好種地”的農民。


古代人不用上班,那錢從哪裡來


若干年後,明王朝那流民四起,中原大亂的景象,看看這時“棄田”的農民,就足以看到,多少繁榮下的危機。


其實,“古代人不用上班”這個話題,很外行,但以此為視角,也能看到多少變革與興亡。


看過這樣的“上班”景象,也就看懂了常被津津樂道的“明代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中後期社會的劇變,乃至國運的變化,多少的細節,就藏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