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變革!未來將沒有學校、沒有統一教材、沒有固定教室……?

“好學生”的標準是什麼?

2017年,美國對本國大學招生的工作人員做過一次深度的調查研究,這些招生人員一致認為“好學生”有七個標準:

第一,學習是不是有積極的態度;

第二,是不是熱愛自己所學習的科目;

第三,是否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能否具備堅持完成任務的能力;

第五,是否喜歡探究、研究問題的思維習慣;

第六,是否有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寫作;

第七,是否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這七個方面是美國大學裡負責招生工作人員做了大規模的調查以後得出的結論,這些標準沒有一個和分數相關。

在美國,亞裔的孩子很擅長考試,尤其是我們華人,美國一名校的招生官稱,華人是很聰明,很優秀,但是缺少的是DE(Distingtive、Excellent),與眾不同的方法太少。

這就是目前國內教育的重大弊端,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過去19年裡致力於推進“新教育實驗”,經過長期的實踐,他認為,“新教育實驗實踐既針對教育現狀,也需要看清未來的方向。未來的學校將被“學習中心”取而代之,未來教學模式也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教育大變革!未來將沒有學校、沒有統一教材、沒有固定教室……?

為什麼傳統的學校需要變?

現在的學校教育體系完全是利用大工業生產的方式來進行的。因為在學校誕生之初,人類知識還是少數社會精英享有的,大部分人得不到相應的獲得知識的權利和機會,而工業化生產需要勞動者具有基本的讀、寫、算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做到?把社會的教育資源、社會的學習資源集中到一個被稱為“學校”的地方。

現代學校制度為整個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它的毛病是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不考慮個體,考慮的是群體,考慮的是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人,考慮的是最大效率地讓人獲得生產所需要的讀、寫、算的基本能力。

傳統學校假設了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是同一個發展水平,假設了一個教室裡的學生在學同樣的東西都能得到同樣的進步,但其實有一部分學生是在做“陪讀”,這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為代價,所以現代學校制度的變革是必然。

為什麼我們學得這麼痛苦,為什麼所有人從學校制度產生之後就不斷地有人抱怨,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抱怨,為什麼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對自己的教育、學校不滿意,因為不可能讓所有的人對學校滿意,因為學校本身就存在這種毛病,它需要變革。

未來的學校如何變?

朱永新認為,教育結構型變革的時代已經到來,所以我提出學校要成為學習中心。傳統的school變成現在的learning center,這意味著學生不再固定在一個學校裡學習,而是跨越到不同的學校裡學習。為什麼研學旅行、營地教育那麼盛行,它就是未來的學習中心的模式,而且未來的學習中心不是現在的學校轉型,所有的教育機構都將成為學習中心。

教育的結構性改變需要打造全新的教育結構,重構教育制度,核心就是改變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以學習中心取代今天的學校。

學習中心可以是網絡型的學習中心,也可以是實體型的學習中心,比如類似於傳統中小學的學習機構、社區、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大學等,只要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良好的學習環境,都可以成為未來的學習中心。

學習中心具有多個方面優勢:

首先,學習中心是跨區域甚至是跨國界的。它們是開放的體系,只要是學生需要的課程,就允許他去不同學習中心學習。各個學習中心的課程可以互相承認、互換學分。同時,學習中心將實行混齡學習模式。少年兒童可以和老年人一起學習,少年兒童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學習。

其次,學習中心將不受時間、空間、機構的限制,時時處處提供各自教育資源,學生們隨時都可以在這裡進行全天候的學習。現在的教育重點在知識,整個學習活動是圍繞知識展開的,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中心的。未來整個教育重心要轉成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活動是圍繞學生展開的,更加個性化、定製化。

第三,未來學習中心也將重新界定學生的學習共同體,班級、年級、教室等概念將會進一步重構。由於教師與學生雙向選擇,教師不需要繁瑣的檢查和考核評價,學生也有著很強的自組織能力,所以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以“校長室”為中心的領導機構,更像“北上廣”的創業中心,是服務機構而非管理機構。

第四,學習中心沒有統一的教材,而是允許學生和教師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不同程度、不同個性、不同挑戰級別的教材。未來的學習是一個線性的、流動性的過程,沒有學制,學習週期也會彈性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安排學習時間。完全沒必要像現在這樣準時準點來上課,按照年齡辦入學手續。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學習中心相遇,在不同的課堂相遇,這將打破現在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習過程更有趣,不同的人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各國育兒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