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陶淵明的這首《歸園田居》,千百年來影響了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對於文明程度超前的當代人來說,這種嚮往也與我們的文明程度呈正比,當代人對歸園田居的生活需求,如今也達到了一種空前高漲的狀態。

這種狀態從李子柒的自媒體視頻中就可以端詳出來。以呈現田園牧歌生活為主的李子柒,如今是中國最火的網紅之一,她的田園牧歌之火不僅在國內燃爆,更是燃到了國外。

有人曾統計,截至2019年12月11日,李子柒在國內社交媒體粉絲2100萬,在國內短視頻平臺粉絲3000萬,在國外視頻平臺粉絲746萬,單條視頻點擊量最高達4000萬次,每條視頻幾乎都超過500萬次。根據估算,李子柒的品牌價值已經達到了5億元。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先且不論李子柒的視頻是否真實,就這些驚人的數據本身而言,也著實能夠表明現代人對田園生活的熱烈追捧。身處在都市中的每一個人,也都希望像李子柒一樣,能夠從喧囂的塵世中抽身而離,行走在沉靜悠揚的歲月裡,有一方自己的院落、兩畝耕種的土地,在山林鄉居間享受人與自然的寧靜合一。

但是,李子柒的視頻中所打造出來的這種純粹的田園式生活,對於生活在現代的都市人來說,其實只是一場精神的幻藥。多少人渴望獲得這種生活,但是卻又無法忍受耕種的辛苦、鄉村的不便、孤獨的侵襲、焦慮的不安。

對於被城市的快節奏和便利性餵養慣了的當代都市人來說,他們所追求的“精緻的”田園生活,是否能夠實現?而在城市和田園之間,又是否有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能夠適合現代人的歸園田居?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經濟與科技都處於一個較高的層面上,但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卻降到了一個最低的層面。

我們需要的水、食物、空氣、環境都處於一個對身體健康有害的層面。

在這種基本生存都被威脅的情況下,人們開始真正反思,生活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與此同時,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逐漸消退的農業文明。尤其是中國人,受文化基因影響,我們的骨子裡本來就沉浸著與自然萬物合而為一的思想,在這種社會矛盾的衝擊下,人們對於田園生活越來越追尋。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但仔細想一想,當我們在談論田園時,我們談論的到底是什麼?

歸園田居,對於當代人來說,其實早已不再是像陶淵明一樣,或是像過去專業務農的人一樣,純粹地隱居或是純粹地依靠種地為生。

我們之所以需要田園,其實需要的是一種與城市生活對比下,平衡而安心的生活。吃健康有機的蔬果、呼吸新鮮的空氣、在自然中放鬆心靈、有時間與自我對話......

當代人所需求的田園生活,更多的是一種物質與精神兼具的,更高品質的生活方式。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但是這種物質與精神兼具,更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該如何實現,它的路徑又是什麼?這些也成為了許多致力於過上平衡的田園生活的人所要解決的問題。

日本就有這樣一個人,他叫鹽見直紀。他為當代人的歸園田居提供了一種生活概念,

這個概念叫做“半農半X”,他還為此而寫了一本書《半農半X的生活》,裡面清晰的解釋了這種生活方式以及用一些具體作出實踐的人的例子來加以解說。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所謂“半農半X”,就是一方面親手栽種稻米、蔬菜等農作物,以獲取安全的糧食;另一方面從事能夠發揮天賦特長的工作,換得固定的收入,並且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連結。這個X代表無限可能,既可以是作家、畫家、設計師,也可以是攝影師、烘焙師、手工藝人。

鹽見直紀認為,現今社會面臨著環境(各種汙染、溫室效應)、食物(安全性、食糧自給率)、心靈(人生意義的喪失、物質享樂主義)、教育(科學、感性、生存力)、醫療設施與社會福利(社會文明病、高齡社會的看護),以及社會不安定(經濟萎縮、失業)等種種問題,而半農半X的生活,是在這樣的時代中,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他還把“半農半X”看作繼“退休歸農”、“兼職農夫”之後又一新型的生活方式,以符合生態的農村生活為基礎,充分發揮個人才能。

其中,“農”是不變、共同的,“X”則是可變的,有差異的,人們根據不同天賦與才能選擇職業,可以形成如“半農半著”、“半農半繪”、“半農半烘培”、“半農半商”等豐富多彩的個體生命狀態。

最初,在創造這種生活概念之前,鹽見直紀是受一對從法國回到日本鄉村綾部的畫家夫婦所影響。很早以前,這對夫婦就一邊從事農耕和飼養羊只,一邊積極創作。

他們將住宅改建成畫室兼畫廊的藝術空間。每年收耕之後,便會在自家籌辦個展,以及忙著參與“全國巡迴展”的各種活動;到了積雪的冬季,則埋頭於創作中,或是在家中舉辦古典音樂和竹笛的演奏會。他們也會利用“稻米減產政策”所空下的田地,栽種蓼藍來染布,也會以黑谷和紙為素材,印製版畫。

他們的生活方式給了鹽見直紀以靈感,他認為現代人在過“歸園田居”的生活時,並不需要成為一個專業的農夫。

可以只用一半的時間,以自己認同的耕種方式,栽種自家糧食,滿足自家的所需即可,而另一半時間仍可以從事為社會貢獻價值的有薪工作。由此,鹽見直紀創造出了半農半X的生活提案。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如今,半農半X的生活方式已在全球各地風行。許多國家都形成了社區形態的鄉村部落,一群有思想有實踐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打造鄉村社區的自給自足式生活。一方面在鄉村社區農耕,一方面藉助自己的才能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

但這種生活形態,與“週末農耕”和“退休農耕”相比,更有難度,也更加自在。都市人要踐行“半農半X”,一定要先找到自己的X。

X的要求是,它既是可以謀生的技能,也是自己的熱情所在。只有找到了屬於自己的X,這種半農半X的生活才能夠長久的持續下去。

想起了周星馳《喜劇之王》中的電影臺詞,在這裡可以戲謔的換成:半農對半X說:“你養我啊?”半X大聲回答道:“我養你啊。”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農耕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自己去耕種?

記得小時候,經常跟著爺爺奶奶下地,每次看著彎腰在田地裡耕種了一日的爺爺奶奶,都會為他們如此的辛酸勞累而感到心疼。

後來,全家搬到了城市裡,爺爺奶奶再不用下地,蔬菜水果出了門口就可以買到,什麼都是便利的。可是發現爺爺奶奶,卻漸漸不快樂了。他們時常會因為超市裡買到的蔬菜水果沒有味道而沮喪,身子骨也因為沒有農耕的鍛鍊而日漸瘦弱。爺爺常唸叨,真想再回去種地,

人一旦離開了土地,就會變得沒有生氣了。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長大後,越來越理解了爺爺所說的話。人一旦離開了土地,便失去了生機。曾經,《生態心理學》雜誌曾發表過一項研究。在對比了84位菜園主和81位非菜園主後發現:種菜的人對自己身體的欣賞水平程度,總體提升了18.3%。而且參與者種地的時間越長,對身體積極正面的感受就越強。

廣闊的土地,可以很輕易的讓人感知到生命的循環,也可以很輕易的培養起人對自然的感恩之心。以前看爺爺他們種豆,一定是一次播種三粒,爺爺說:一粒給空中的小鳥,一粒給地上的蟲兒,一粒給自己,這是農夫們的規矩。

在土地裡耕種的人,總是能夠懷著感恩的心來採收農作物,他們會更懂得食物的珍貴。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鹽見直紀的書中有一段話說的很好:“農業是與生命相連的工作。能夠自行生產賴以為生的食物,會給人一種無以言喻的充實感。自己生存的責任由自己來承擔,從中所學到的事情,比想象中的還要多更多。農業也代表了自然與感受能力,瞭解培育生命的感覺,觀察生命的循環,見動植物和昆蟲的枯萎、死亡所呈現的生死兩界,感受事物帶來的感動。換句話說,受自然之美而感動,是人類最珍貴的感覺,也是感性的源泉。”

所以農耕,對當代人而言,其實不是一種必備的謀生技能,也不是一種獲得物質生活基本保障的必需,更多的是一種精神連接。

都市人需要不時的農耕,來獲取與自然和土地的連接;需要不時的農耕,來培養感恩和感知之心;需要不時的農耕,來感受勞作和豐收的喜悅;也需要不時的農耕,來獲得精神的充實以及靈感的激發......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佛教王國不丹有一句話流傳:未來的世界,不單以物質富裕為準軸,勢必會以提升生活品質與文化素養為理想目標。

如今,這個世界,已經悄然而至。市場上幾乎所有好的商業模式,都是對人類的生活狀態進行設計與更改,也都是一個以人為本,讓人從說NO到說YES的過程。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陳劍平院士曾說:發展中國家的標誌,是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已發展”國家的標誌,則是城市人迴歸農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國。在這個國家,每個人的終極理想,都是置一所鄉間的宅子,週末穿著筒靴在花園裡修剪玫瑰。

這個終極理想,今日也成了每個中國人的終極理想。

迴歸鄉村是必然,但是我們迴歸的一定是有審美、有文化、有精神的鄉村田園。那將是一種城市生活與田園生活相平衡的模式。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中國建築大亨宋衛平是最早看到這種趨勢,也是最早給出解決方案的人。他建築的鄉村小鎮,讓我們看到了當代人歸園田居的生活範本。

他不只在山清水秀之處建設了精緻的別墅,別墅內有書吧、泳池、會議室、茶室、花房等,也在別墅周圍設計了供人耕種的稻田、菜地、果園,讓居住的人可以享受自給自足式的農耕生活。

真正是做到了城市生活與田園生活的最優平衡。用住在那裡的人的話來說,視覺、聽覺和嗅覺都無比生動。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早已具備今生所需要的一切,只是我們不自知而已。我們盲目地向前奔跑,卻忘記了其實一切都很簡單,它就在你的腳下等待你去發現。只要我們能活用“既有的一切”,便能創造出一種理想的生活。

相信有一日,每個人終究都能過上一種不再被時間和金錢逼迫,迴歸到人類本質的簡單而喜悅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