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從徐志摩的感情變遷,看民國文人風流背後

在短暫的民國時期,才子佳人大量湧現,產生了諸如魯迅、胡適、徐志摩等一眾大家,可謂群星璀璨,亮瞎人眼。那個時期的文人形象立體豐滿,不僅才華橫溢,也普遍風流,花邊新聞如每日三餐般正常,直至今日,依然讓坊間百姓津津樂道。為何民國的大寫手們風流如斯、放蕩不羈?這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且讓我們從徐志摩的感情世界裡,挖一挖礦。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從徐志摩的感情變遷,看民國文人風流背後

新文化運動打碎了靈魂的枷鎖

徐志摩的首任妻子張幼儀來自大戶人家,徐張聯姻符合當時的婚姻邏輯,徐家是有錢人,張家也是有錢人,正好門當戶對。張大小姐不僅孃家硬,而且長相過關,也讀過書,是許多公子哥愛慕的對象。

可惜,這樁合理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的,二人並沒有感情基礎,徐志摩並不愛張幼儀,更要命的是,新文化運動來了。“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思潮如海浪般拍打著人心,也深入了詩人的靈魂。他渴望改變,期待新生,他感覺自己被鎖住的內心時時刻刻都在吶喊。

有一天,他終於告訴她:“全中國正經歷一場變局,這場變局將使個人獲得自由,不再愈發屈從於舊習俗!”

張幼儀再傻,也明白丈夫的意思——他要個性解放,他要尋找真愛,這樁包辦婚姻註定要以悲劇收場。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從徐志摩的感情變遷,看民國文人風流背後

三妻四妾的封建思想餘威尚猛

辛亥革命後,清王朝倒臺了,但封建思想並不會那麼快倒臺。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夫一妻制,跨越了兩個時代的民國文人們有點蒙圈,他們對以前的婚姻模式還是頗為留戀的,畢竟,擁有三妻四妾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誰沒個虛榮心呢?

新思想和舊思想都在爭奪徐志摩,雖然詩人跑向了革新的陣營,但大環境如此,身邊的地主老財都有幾個姨太太圍著,他不習慣也得習慣。環境塑造了人,他在潛意識裡也是認為男尊女卑,男人擁有幾個女人沒有什麼不可。所以,後來他才會不顧髮妻的感受與林徽因相戀,才會無視輿論譴責與有夫之婦陸小曼墜入愛河。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從徐志摩的感情變遷,看民國文人風流背後

留學西方徹底擁抱新潮

前面說了,徐志摩父母有錢,兒子智商又高,這當然要送出國留學。詩人1918年到了美國, 1921年又去了英國, 入劍橋大學當了特別生。

也就是在劍橋,他遇到了曠世佳人林徽因,寫下了著名的《再別康橋》。在劍橋兩年,詩人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也融入了西方生活方式。詩人反傳統的觀點與英國民眾性解放的想法不謀而合,他感覺來對了地方。彼時,一心愛夫的張幼儀正在英國,但詩人已被新潮思想衝昏了頭腦,他喜歡林徽因,把林視為靈魂伴侶,心中燃燒著熊熊火焰,他管不了那麼多。

後來的事,走的是三角戀的套路。林徽因的理智告訴她,和詩人糾纏下去不妥,轉而投向了梁思成的懷抱。詩人一氣之下,開始向陸小曼示好。追求陸小曼最遭人詬病,因為陸是他好友的妻子。但詩人已經徹底新潮了,一切舊制規矩都阻擋不了他,他只聽從心裡那個嶄新的聲音。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從徐志摩的感情變遷,看民國文人風流背後

文人的感性永遠比理性強

徐志摩的詩寫得好,這說明他足夠感性。事物都有兩面性,感性強大,必然會擠佔理性的空間。在受到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後,徐志摩就百分百成了浪漫男神。男人要浪漫,當然離不開女人。

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沒有女人,哪有生活,沒有生活到哪裡尋找詩,尋找美?我生來就愛美,自然中最美的是什麼?是女人!女人是上帝最得意的作品。”

可以看出,女人寄託著他的美學理想,女人是他創作詩歌的靈感來源,情種這個帽子戴在他頭上再恰當不過。遺憾的是,雖然女人讓他的詩歌有了生命,但也是女人讓他走投無路,最後毀滅。。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從徐志摩的感情變遷,看民國文人風流背後

結語:新舊思想的碰撞以及獨特的生活經歷,造就了大詩人徐志摩,也催生了詩人一段又一段風流故事。徐志摩的感情變遷不是個例,是民國文人風流的一個縮影,具有濃濃的時代意味。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從徐志摩的感情變遷,看民國文人風流背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