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是谁,出自哪部经典?

苍梧本草


《西游记》这部小说,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根据唐朝高僧玄奘法师所写的《大唐西域记》、民间故事等资料创作出来的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以《大唐西域记》中“石盘陀”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小说主人公。



一、背景

隋末唐初,天下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唐太祖率领李氏军队,推翻隋朝政权,建立李唐王朝。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就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人物唐僧的原型。


公元602年,玄奘出生于洛阳陈和村,父亲是个县令。玄奘自幼好学,饱读诗书经典。公元612年,年仅十一岁的玄奘发愿出家,以其超群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破格通过考试,为他剃度,成为一位正式的出家僧人。


玄奘法师天资聪慧,所读佛经,过目不忘,经中义旨,皆能明了,辩才无碍,无人能逾。出家五、六年后,他的才华就传遍整个洛阳城,上至皇族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敬服。

隋末唐初,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唐朝建立后,佛法兴盛。但是宗派林立,观点各异,很多人搞不清楚佛法真义到底为何、哪种法门更适合自己。有感于种种乱相,玄奘法师急切希望求得佛学真谛,解除众生的迷惑与痛苦。



二、发愿西行取经。


有一天,玄奘法师遇到一位从印度来的僧人。这位僧人告诉玄奘法师,在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寺的地方,是当时世界佛学最昌盛的地方。玄奘法师听闻后,迫切希望去往印度求学。可当时大唐正与突厥交战,西方边陲战争不断,危险重重,国家实行禁令,严禁百姓出关。


贞观元年(627年),但是玄奘法师为求得佛法真实第一义谤,不顾个人生死,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踏上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取经之路。



有一天,机缘巧合,在途中遇到了第一个徒弟石盘陀,是一个往来中土与西域之间经商的胡人。玄奘收石盘陀作了弟子,石盘陀也答应帮助玄奘法师偷渡出关。大唐法律严格,对于未经许可出关的人都是严惩不怠。石盘陀思前想后,害怕偷渡不成,如果被朝廷捉到,就会全家都被杀掉,心中不禁恐慌无主,情急之下,想要杀掉玄奘,然后去官府自首。但是最终理智战胜心魔,不再加害玄奘法师,但是也不再跟随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告辞而去。玄奘法师不得不一人独自前往印度取经。玄奘法师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随后又遍访印度各地,然后于贞观十四年重回那烂陀寺。


贞观十九年(646年),他携带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很多花果种子回国。玄奘历时十多年的西行求法,行程五万里,堪称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玄奘法师回国后,面见唐太宗李世民,把西行见闻详细汇报,唐太宗听后为玄奘法师才华所折服,马上安排玄奘负责翻译佛经佛典75部、1335卷;同时编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同样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创造了一部伟大的、令世人喜爱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明朝以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位列四大名著之首。通过吴承恩形象生动的刻画,塑造了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西天取经团队,其中唐僧大弟子孙悟空,是小说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形象。



三、孙悟空与石盘陀

《大唐西域记》中的石盘陀,是一位经商的胡人,遇到玄奘法师后真诚的拜师并愿意跟随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但是在途中却意志动摇,甚至产生要杀害玄奘法师的恶念。后来理智战胜恶念,最终没有加害玄奘法师。后来离开玄奘法师而去,留下玄奘法师独自西行取经。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在石盘陀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艺术加工,把孙悟空描写成了一个从石头里出生的猴子,经历一番磨难后,在观世音菩萨的指点下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刚开始也发生了孙悟空因误会想伤害师父唐僧,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的点化,师徒之间化解矛盾,齐心合力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成就正果的故事。


《大唐西域记》中的石盘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普通而平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虚构的人物形像。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在艺术化加工之后,不但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更具有神通变化,具有非常高的观赏性。


【总结】

孙悟空的形象,早已深入中国人内心深处,是一个喜闻乐见的英雄形象。在孙悟空身上,有我们普通人所渴望的神通广大、自由自在;也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神通变化、长生不老;更具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赞扬的忠诚、勇敢、仁义、机智等优秀品德,相比较而言,孙悟空的形象,比原型石盘陀更令人喜爱。




双溪小筑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历来有许多说法,主要的有西域胡僧说、大唐高僧说、玄奘弟子石磐陀说、水怪无支祁说、印度神猴哈奴曼说等等。

西域胡僧

唐初时,西域已经普遍信仰佛教,至玄奘法师取经途经西域时见到了许多胡僧。这些胡僧在中原人眼里,高鼻阔目,体毛发达,犹如进化不完全的猴子,即为“猢狲”。而且,胡人性格直爽,跟“猢狲”也很象。时间长了“猢狲”成了“胡僧”的讹称,而“胡僧”又演变成了孙悟空的原型。

大唐高僧

玄奘取经40后,一个俗家姓名叫车奉朝的人,于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法号“释悟空”。他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并于公元789年返回到京师。后世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石磐陀

距安西县城东南约90公里的东千佛洞中有两幅形象逼真的玄奘取经图,壁画中一位头环祥光的和尚双手合十施礼,和尚身后一位满脸长毛、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獠牙外露的猴形人着远行装牵马而立,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发现印证了《三藏法师传》中关于石磐陀的记载。经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

无支祁

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太平广记》卷四六七引《戎幕闲谈》中有详细的无支祁的传说。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杨讷(字景贤,号汝斋),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刘行首》和《西游记》两种。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写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元代戏曲作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

印度神猴

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胡适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陈寅恪论证孙悟空原型确系哈奴曼,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近几年日本有些学者又提出孙悟空形象源于佛典的说法。他们在一些佛教典籍中找出有关猕猴、猿猴或猴属护法神将的记述,认为它们才是孙悟空的原型。


晋唐风骨


孙悟空可能有三个原型:猴行者、印度神猴哈努曼、水怪无支祁。

猴行者,出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西游记》诞生前的几百年,早就有唐僧取经的故事了。故事版本挺多的,其中出现时间最早的故事记载在一本叫作《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书里。 在这本书里,唐僧的身边就有了一个保护他的人。这是一个白衣秀才,名叫“猴行者”。白衣秀才还自报家门说“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这个猴行者,不仅名字很像孙悟空的另一个名号“孙行者”,连老家都跟孙悟空一样,是在花果山,只是具体地址有些不同,不是水帘洞,而是紫云洞。 猴行者在《取经诗话》里,还做了好几件事,在《西游记》里也能找到类似的。

比如,唐僧和猴行者在取经路上经过了一个地方,名叫西王母池。这时候,猴行者突然向唐僧坦白了一件事。他说,两万七千年前他曾在这里偷吃过蟠桃。 我认为这就是《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原型。不同的是,在《取经诗话》里面,唐僧的人设可有意思多了,他居然怂恿猴行者偷几个蟠桃一起尝尝。

神猴哈努曼,出自印度神话史诗《罗摩衍那》

印度有一部特别有名的神话史诗叫做《罗摩衍那》,里面记载了一只名叫哈努曼的神猴,他就像一个民族英雄,能率领一支猴子大军,帮助王子打败敌人。

这只神猴哈努曼和孙悟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孙悟空会三头六臂,哈努曼会四头八臂;孙悟空有金箍棒,哈努曼有金刚杵;孙悟空会 “七十二变”,哈努曼也有神通变化的能力,可以变成搬起大山的巨猿,也可以变成侦查敌营的小猫。

有一次,哈努曼深入敌营侦查敌情,被魔王俘虏,捆了起来。可是哈努曼不慌不忙,骗魔王用火点燃了自己的尾巴,在魔宫里上蹿下跳,到处放火,最后一个筋斗翻过了大海。这种手段和智商,简直跟《西游记》的孙悟空一模一样。

所以,吴承恩很可能也是听了这些故事,最后就把这只印度神猴改造成孙悟空了。

水怪无支祁,出自《山海经》

不过,也有人不同意孙悟空原型是神猴哈努曼的说法,他们觉得,孙悟空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猴子,他的原型是《山海经》里的“无支祁”。

传说无支祁是生活在河里的大水怪,长得就像一头巨大的猿猴,满头白毛,一对金眼。无支祁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出来兴风作浪,大禹派了手下的大将去捉拿他,前两回都失败了,最后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天神出马,才抓住了无支祁。

这段故事,你有没有觉得很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的事情?玉帝派遣天兵天将捉他,派出了几路神仙都没能成功,最后二郎神出马,才抓住了孙悟空。后来,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而无支祁,是被镇压在了龟山之下。

以上三种原型,你认为哪一种最符合呢?

负责翻译《罗摩衍那》的季羡林先生认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这个人物形象最初产生于印度,传至中国,经过改造与发展,就成了孙悟空。

我也赞同他的说法,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