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下丁家精神

登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上世紀60年代,下丁家村在老書記王永幸的帶領下修路治水治田,硬是把糧食畝產只有200斤的窮山溝,改造成糧食畝產穩定在800斤以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後來糧食畝產又衝破2000斤,成為全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自那時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下丁家精神一直在傳承。如今,下丁家人秉承下丁家精神,齊心合力抓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依託山清水秀的自然資源搞紅色鄉村遊,用勤勞的雙手描繪新時代美好生活新圖景。

日前,山東省散文作家進百鎮走進下丁家創作採風,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當代散文》副主編、《人民日報》數字網煙臺站主編焦紅軍和範雅琳深深的被下丁家先輩們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偉大壯舉和不屈不撓的大無畏鬥爭精神所感動,寫下《下丁家精神與張煒的文學星座》和《下丁家精神是什麼》,刊發在《人民日報》數字網;同期《重溫下丁家精神 做好時代傳承人》的新聞也刊發在《人民日報》數字網,為弘揚下丁家精神、學習下丁家精神、傳承下丁家精神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下丁家精神與張煒的文學星座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焦紅軍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草莽生英雄,東萊出能人。今日龍口,古為東夷,文明遠兆,初民早慧燦於石器青銅。商末建國,蕞爾萊國橫空出世,蠶桑海捕,農耕狩獵,平原逐鹿,獨霸一方。歷史綿延五百餘年方為齊靈公所滅,其萊文化至今流佈膠東各處,遺韻流芳於方誌史書。居龍口老城十餘公里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城城址,文物佐證;秦定天下,齊人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五穀百工”,乘船泛海東渡扶桑,導中日交流文化之先河,據考證,西周時期黃河營古港為其東渡日本的啟航地,城北有徐福故里,文物遺蹟豐富,該地以徐福命名,建有徐公祠;至有清一代丁氏家族昌盛六百年成為山東首富,號稱“丁百萬”商賈一方;淳于髡、太史慈,志士仁人,降至近代,丁佛言、徐鏡心,俊才節士,名人軼事,竟數風流;以全國經濟百強縣排名第十位之硬實力,享譽大江南北。龍口,被稱為膠東文化之根脈,半島經濟之高地可謂實至名歸。

國慶節之日午後,天空格外乾淨,彷彿把70年的瓦藍齊聚於當下,秋陽便愜意地一覽無餘擁抱著山川大地,給舉國歡慶的節日一片溫暖。我們一行七人在下丁家鎮黨委書記單承瑞的陪同下,前往下丁家村。車行十幾分鍾,停在河東,四排小瓦房組合的四合院立在我們面前,門頂上掛著“下丁家精神展館”的牌子,樸實而溫馨地與我們對視。

展館並不寬敞,原為低矮的四個庫房,依次貫通。庫房的院子裡瀰漫了秋陽,木槿花、月季、芍藥等沉醉在陽光裡。小院不大,方方正正,經過收拾,恰是吻合了艱苦奮鬥勤儉持家的本色。凝望著參觀的沙盤,一下子將你拉到那個火熱久遠的社會主義建設年代,一個往日的下丁家在腦海裡顯現,心便肅然。在單書記詳盡的飽含激情的解說中,我們心情澎湃,思緒全在展廳中。在主題為“艱苦創業”的牆壁前,滿滿的圖片,配以文字表述,展現了整地改土、興修水利、修環山路艱苦創業的典型事蹟,一個個英雄模範,一個個普通的農民,在當家人王永幸的帶領下,汗落泥土,血染大山,手握鋼釺,高舉鐵錘,懷抱巨石,手推肩挑,壘堰堆土,挖溝修渠,都是響噹噹的活生生的愚公呀!站在每個黑白圖片前,不用音響,你可以聽到叮叮噹噹的敲石聲,車輪滾滾,炮聲隆隆,嘹亮的《東方紅》歌曲,土廣播裡鼓舞的消息,哼籲的勞動號子,那不屈不撓的創造精神,依然在屋子裡迴盪。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我們在“閃光的足跡”照片前駐足。這裡為我們展示了當家人王永幸的英雄事蹟,伴著單書記的講解,崇敬地凝望著王永幸的大幅照片,一頂藍色帽子下,那溫和慈祥的眼睛,高聳的鼻樑,憨厚的面相,給人既仁慈又頑強不屈的印象,一個二等甲級殘廢軍人,原有著舒適的公職生活條件,可他卻辭去公職,硬要回到生養自己的家鄉,用自己的生命去改變這窮山惡水,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為民為國為黨無私奉獻的高風亮節。他拖著殘疾的身子,帶領社員,“攻堅克難,戰天鬥地,艱苦創業”,用幾十年的時間,硬是把一個貧窮的下丁家建成了“看山山青,看水水平,看人精神煥發”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越野車怒吼著,七扭八轉,把我們帶到了高山水庫。兩山出平湖。湖面面積大約百十餘畝。很難想象,這個湖是日積月累、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在用掉了十幾噸的鋼材之後人工建成的。三面環山的深谷,全是石頭。1982年的隆冬季節,在走社會主義登錄的鐵柱子、老書記王永興的帶領下,全體社員靠著一雙手、一副硬身子,遇石石開路,碰山山低頭,硬生生整出一個蓄水30萬立方米、壩高27.5米的高山水庫,這個工程即便挪到現在全機械化作業,也要讓人三思而行。而今懸在半山腰的高山水庫,除了抗旱保收,且具美學遊覽的旅遊功能。於此,你也許會明白一個道理:英雄也許會老去,但英雄的精神永遠也不會過時。這是此次下丁家之行給我們帶來的精神洗禮。

晚霞被西山遮蔽時,我們到了下丁家鎮常勝村萬松浦書院張煒工作室參觀。低矮的農家屋,兩居室裡,東間靠東牆擺放寫字檯椅子,工作室的牆上掛有孟子、雨果、李白、杜甫、托爾斯泰、魯迅、馬爾克斯、索爾·貝婁等名家掛像,這些張煒主席眼裡的精神星座,每一個都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可以想象,張煒主席的《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長鉅製篇,字裡行間,汩汩地流淌著膠東大地上人們的那份荒涼、悽苦、沉重的生存苦難,感天動地,這一切都是源自對土地、對土地上勞作的人們愛的深沉。靠北書櫃裡上下幾摞名著,西面一張睡床,一股書卷之氣撲鼻而來,想象張煒主席在寫作上的勤奮刻苦,我們感受到了一份文化的洗禮。

書院東面是一個農村常見的水泥平房,站上去,幾乎伸手可以夠到房後北山的松樹柞木。依山順勢而東的村子,從山根處,往上層層房屋,一幢接一幢,有序鋪墊排列,三面鬱鬱蔥蔥的山林,飽納了陽光,靜默地釋放著暖意,有草香,有油香,有松香,有蘑菇香,無盡的香儘可以緩釋人們胸中的疲累。如今的下丁家八個自然村,隱在大山的懷抱,日子富足,吸引了許多揹包客前往,成為鄉村田園生態旅遊勝地。

暮色漸濃,站在高坡上鳥瞰整個下丁家鎮,蒼茫中,半山腰一片瓦亮,山區的夜一如瓦藍的寶石,熠熠閃光,一顆、兩顆、三顆、四五顆,匯成了一片……

下丁家精神是什麼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範 雅 琳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秋天喜歡用金色的筆蘸著五色的油彩把自己塗抹裝扮。於是黃的、紅的、綠的、褐的還有古銅色的,一個五彩斑斕的秋天,讓人生出幾多浪漫。

一路西行來到渤海灣畔,在龍口市南部山區下丁家鎮連綿起伏的群山裡蜿蜒。像是揪了一撮抹茶隨意地撒在了山頂上,綠色的山峰上是斑斑點點的巖,突然有了“食慾”,心曠神怡;一座座隱在綠色裡的紅瓦也不時地躥出尖尖的腦袋,像頑皮的孩子一蹦一跳在跟你玩兒捉迷藏;一條銀色的絲帶一會兒高高地掛在山間,一會兒又掩在深深的山谷裡,逶迤妖嬈,讓人不住地抻著頭去尋去找;一汪汪碧綠的水灣像是大珠小珠落在了玉盤,亦或是仙女下凡時不小心將發環上的明珠散亂,遺落在了山間;一條小河一直相伴而行,葳蕤的蘆葦棲於河中,顧盼若兮,搖曳著秋風。幾隻鴨子從它身邊穿過,“嘎嘎嘎”地叫不停,又幾隻野鳥飛來只輕輕地拂了它一下,它就頂著一頭毛絨絨的銀髮,搖個不停;河邊大片的果園裡紅紅的大蘋果羞紅了臉躲在枝頭,惴惴不安地等著嗩吶響起,花轎迎來;村頭一個老大爺正坐在一塊“居安”的大石旁,柺杖倚在河欄上,安詳悠然…… 路邊枝頭上的那幾個柿子,從頭到腳一身金黃,最是惹眼,待白雪皚皚時它將一襲紅裝,把世界染紅,就如“下丁家精神”的火炬,將我們的心照亮。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坐在下丁家村一座農舍的四腿長條凳子上,眼前正放映著彌足珍貴的老電影,一部上世紀60年代的記錄片。除了斗室裡發出陣陣的輕呼聲,時間彷彿停止了,世界也凝固在了那一刻。十幾分鍾,我的眼睛沒捨得眨一下,我的心也被帶到了那個火紅的年代,與它一起跌宕起伏,激情燃燒。

沒想到眼前美麗富饒的青山綠水在解放前竟是一副窮山惡水的模樣:“山是和尚頭,光溜溜;地是一層皮,亂石窩”。36座山頭連綿,數十條溝壑交錯,枉一條泳汶河縱貫南北從山前流過。洪水如猛獸來臨之時,挾著泥沙掀起巨石,涮空了山上的泥土,堆起了犬牙交錯的岩石,這讓人愛恨交加的泳汶河。山是石山,鐵石心腸,水是孽緣,一去不回頭,遇上旱季,顆粒無收,水如油,有歌謠為證:“有女不嫁范家村(下丁家的一個村),吃水挑到南山根,去時穿著繡花鞋,回來落出腳後跟!”貧瘠之地,天災人禍,戰亂頻繁,兵馬如梳,下丁家哀鴻滿地,滿目蒼痍,雪上加霜。百姓怎不顛沛流離,逃離家鄉?那是如何也熬不出頭的苦日子。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解放後,勞動人民當家做主,下丁家迎來了一個註定會立起一面光榮的旗幟,書寫一段輝煌歷史的領頭人;一個在革命年代參加過百餘次戰鬥,負過重傷,立過戰功,留下身體傷殘的退伍軍人;一個被父母取名永幸寄予美好的願望,卻給家鄉父老帶來了永遠的幸福的人;一個一心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鐵柱子,他的名字就叫作“王永幸”。永幸,下丁家之大幸也!

從此,下丁家的亂石崗上,釺飛石裂,火花四濺,炮聲隆隆,熱火朝天。钁頭、鎬頭、鐵掀,柳框、水壺、扁擔;老革命、老八路、老黨員,新媳婦、大姑娘、壯小夥,男女老少齊上陣。挖石、填土、築梯田,挖井、修路、建水庫。夯聲陣陣、塵沙飛揚,似江河奔騰如萬馬飛蹄,凝成無窮的力量,聚集在山谷裡,驚山泣河。一個個自以為是據地為王的大石低下了它傲慢的頭顱,乖乖地上了堤壩或梯田,當起了忠誠的衛士。泳汶河也像只乖乖的小綿羊順從地爬山下坡沿著河道流入大大小小的水庫,流進層層的梯田,帶著水的靈性將大山玉帶般纏繞。於是,山青了,水綠了,鳥來了,花開了。一道道石壩高懸在綠色舞臺上,不時上演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詩篇。一層層梯田裡的麥子、玉米也紛紛昂起它沉甸甸的腦袋、露出金燦燦的笑臉。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三十年間,21座水庫塘壩,1.5萬米的河道,25座揚水站,55眼大口井,7眼地下井塘,8條攔河壩,在亂石山上傲然立起,一座座偉岸的豐碑,讓人震撼。“山頂塘,山腰水庫,山根井”,完整的三級蓄水系統終結了靠天吃水的宿命,山頂栽林,山腰種果樹,山根梯田種糧食,又製作了一個精美的三層蛋糕。禿頭薄面的下丁家一下子變成了豐盈的女子和壯碩的小夥。下丁家人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戰天鬥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舊貌換新顏,引無數英雄盡折腰。有人說,大寨對付的是黃土,下丁家啃的則是石頭。大寨的領路人陳永貴亦慕名造訪,發出“看山山青、看地地平、溝溝有水、庫庫相連”擲地有聲的由衷敬佩和讚歎。

下丁家精神是什麼?我踟躕在下丁家村的紅色展館裡,我行走在石板丁家整潔的石板路上,我站在常勝村張煒寫作小屋的平臺上,置身在層巒疊嶂的群山環抱裡,望著那山頂上傲立的奇石,聽著蘆葦裡的小河流水,聞著從高崗上貼著紫氣東來的農舍裡傳來的帶著松枝的高潔,玉米餅子的質樸,小雞燉蘑菇和茄子熥蝦醬鹹魚的鮮香,我豁然開朗:下丁家精神不就是忘我嗎?

人民日報連續兩次“點名”龍口,只為了一個事!

END

關注我們

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