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片(化功大法专业散寒)

中药名片(化功大法专业散寒)

中药名片(化功大法专业散寒)

中药名片(化功大法专业散寒)

【解说】人体两大最难处理的症状,湿气与寒气。湿气能让你全身觉得笨重乏力无精打采,而寒气能让你受不了风,稍微受风可能就浑身发抖或内心总是有寒意,气血也为之凝滞。今天重点介绍专业去寒的好药材。吴茱萸它能强力驱除脾胃的寒气,并且兼顾暖下焦的肾,同时还能保护肝脏,可以说是比较全能且药力较宏的药材,但是它有小毒,所以用量方面要控制。

【名称】吴茱萸

【拼音】wú zhū yú

【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药性】热性

【药味】辛;苦

【归经】归肝、脾、胃、肾经。

【毒性】有小毒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主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名称典故】

春秋战国时代,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将吴萸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见了大为不悦,不听吴臣解释,将其赶了出去。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萸,并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疼难忍,诸药无效。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国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茱萸。

【用法用量】1.5~4.5g;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现代药理研究】

1.吴茱萸有明显的抗胃溃疡、止吐、止泻作用,小剂量对离体肠表现出兴奋作用,大剂量表现出抑制作用,有较强的抗胃粘膜急性损伤的作用,并有一定的保肝作用。

2.吴茱萸有升高血压、强心的作用,并有抗血栓的作用。

3.吴茱萸有较广的抗菌、杀虫作用。

4.吴茱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镇痛方面。

5.吴茱萸能增强免疫功能。

6.吴茱萸对子宫平滑肌能产生收缩作用。

7.吴茱萸有利尿、抗肿瘤毒素、抗缺氧作用。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药性赋》:味苦、辛,气热,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咽嗌气噎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任,心气刺痛成阵而不止。

《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大热。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有小毒。所产吴地独妙,故加吴字为名。恶丹参硝石。入肺脾肾经。主咽嗌寒气,噎塞不通。散胸冷气,窒塞不通。散胸冷气,窒塞不利。驱脾胃停寒,脐腹成陈绞痛。逐膀胱受湿,阴囊作疝剜疼。开腠理,解风邪。止呕逆,除霍乱。仍须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阴头疼,引经必用。气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开。若久服之,亦损元气。肠虚泄者,尤忌沾唇,为速下气故尔。

《景岳全书》:吴茱萸,味辛苦,气味俱厚,升少降有小毒。能助阳健脾,治胸膈停寒,胀满痞塞,化滞消食,除吞酸呕逆霍乱,心腹蓄冷,中恶绞痛,寒痰逆气,杀诸虫鬼魅邪疰,及下焦肝肾膀胱寒疝,阴毒疼痛,止痛泻血痢,厚肠胃,去湿气肠风痔漏,脚气水肿。然其性苦善降,若气陷而元气虚者,当以甘补诸药制而用之。

《本草备要》:燥,祛风寒湿,宣,下气开郁。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足太阴血分,脾。少阴、厥阴气分。肾、肝。其气燥,故专入肝而旁及脾肾。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开腠理,逐风寒。治厥阴头痛,仲景用吴茱萸汤。阴毒腹痛,痛在小腹。呕逆吞酸,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吴萸作向导。葵中丞苦痰饮,离十日一发,头痛背寒,呕酸不食。得一方,茯苓、吴茱汤泡七次,等分,蜜丸,名吴仙丹,前后痰方无及此者。痞满噎膈,胃冷。食积泻痢,血痹阴疝,痔疾肠风,脚气水肿,口舌生疮,为末,醋调贴足心,过夜便愈,能引热下行。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宜此主之。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吴茱性上,似不尽然。寇宗奭曰:此物下气甚速。东垣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塞胀满,非吴茱不可治也。昂按:吴朱辛热,故性上;气味俱厚,故善降。利大肠壅气,故治肠风痔痢。下产后余血。故产后必用之。然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血虚有火者禁用。陈者良。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恶丹参、硝石。

《本草崇原》:山茱萸、吴茱萸咸禀木火之气。禀火气,故主温中。禀木气,故主下气。中焦温而逆气下,则痛自止矣。湿血痹者,湿伤肌腠,致充肤热肉之血凝泣为痹。少阳炎热之气,行于肌腠,肝主冲任之血,淡渗皮肤,则湿血痹可除矣。又曰逐风邪者,言湿痹可除,而风邪亦可逐也。气味辛温,故开腠理,腠理开,则肺病之咳逆,皮肤之寒热皆治矣。

《神农本草经读》:吴茱萸气温,秉春气而入肝;味辛有小毒,得金味而入肺。气温能驱寒,而大辛之味,又能裨肺,令之独行而无所旁掣,故中寒可温,气逆可下,胸腹诸痛可止,皆肺令下行,坐镇而无余事。仲景取治阳明,食谷欲呕症,及干呕吐涎沫症,从《本经》而会悟于言外之旨也。肺喜温而恶寒,一得茱萸之大温大辛,则水道通调而湿去;肝藏血,血寒则泣而成痹,一得吴茱萸之大温大辛,则血活而痹除。风邪伤人,则腠理闭而为寒热咳逆诸症,吴茱萸大辛大温,开而逐之,则咳逆寒热诸症俱平矣。然犹有疑者,仲景用药,悉遵《本经》,而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二十字与《本经》不符,而不知少阴之脏,皆本阳明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若阴阳这气,不归中土,则下燥而上烦,中土之内气绝,则四肝逆冷而过肘膝,法在不治,仲景取吴茱萸大辛大温之威烈,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之和胃,以行四末,专求阳明,是得绝处逢生之妙,张隐庵、叶天士之解俱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身体健康,更多资讯和知识请关注今日头条壹号中医!点赞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关注让我们的交流更加坦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