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明是如何從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面為党項羌打下堅實基礎的?

本文系作者銀狐易購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党項羌佔領河西走廊,引起了宋朝、吐蕃和遼的高度警惕甚至不滿,對党項羌的戰爭隨時可能發生,李德明採取怎樣的外交斡旋才能擺脫戰爭陰影呢?佔領涼州後,李德明審時度勢,積極開展和平外交。首先是向遼稱臣,他於公元1005年得到了遼朝冊封的“西平王”封號;公元1010年又得到了“夏國王”的封號。此後十年間,逐步壯大的党項羌引起遼國的警惕:公元1020年,遼聖宗藉口李德明沒允許他借道党項羌地盤以及党項羌不向遼朝納貢,以狩獵為名,率領五十萬大軍侵犯党項羌地界,被李德明擊退。第二年,李德明向遼聖宗提出冊封其為“尚書令、大夏國王”的要求,得到遼聖宗的默許。

李德明是如何從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面為党項羌打下堅實基礎的?

遼聖宗繪圖

這時,李德明更表現出了他嫻熟的外交才華。他效仿父親李繼遷當年和遼通婚的方式,於公元1029年,為自己的兒子李元昊向遼朝請婚。婚姻和政治的完美結合,換取了遼國對党項羌的和平態度。兩年後,李元昊作為遼朝的皇婿,被遼朝封為夏國公。公元1032年,遼國加封李德明為“尚書令、夏國王”。李德明趁此機會向宋朝提出加封要求,因為擔心遼和党項羌聯合抗宋,宋朝也加封李德明為“夏國王”。這是自党項羌進入內地以來,第一次被中原王朝封為“王”。李德明的政治資本和影響力,就像春夏季節寧夏平原上的莊稼,天天見長。同時,他的政治抱負和夢想,也變得更加高遠。一個宏偉的計劃開始在他內心籌劃。那就是將政治、軍事中心從黃河東岸的靈州遷到黃河西岸、賀蘭山下。

李德明是如何從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面為党項羌打下堅實基礎的?

李元昊石像

拓跋思恭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駐地是匈奴人大夏國皇帝赫連勃勃下令所築的統萬城,以此為核心的夏州一帶是党項羌拓跋政權101年的勢力範圍。李繼遷佔據靈州後,党項羌人將這裡經營為一座頗具規模的王城,然而靈州雖然交通便利,民豐地沃,但地處平原,無險可守。

李德明是如何從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面為党項羌打下堅實基礎的?

唐僖宗繪圖

早在公元1020年夏天,李德明將靈州作為党項羌政治文化中心經營時,從黃河對面一個叫懷遠(今寧夏銀川市)的小鎮傳來一種說法:鎮西側的賀蘭山上有龍出現。一些大臣趁機對李德明說,靈州處於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上,容易受到敵方圍攻,作為國都,它的環境不如懷遠鎮,那裡西有賀蘭山作為天然屏障,東面和南面有黃河能阻擋敵方的進攻,可直接打通向河西地區擴張的通道,不如在那裡修建國都。

李德明是如何從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面為党項羌打下堅實基礎的?

賀蘭山

從秦漢開始,寧夏平原持續不斷地進行渠系開發,使平原上的渠系成為“中國渠系博物館”,它的意義在於給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的千旱地區,澆灌出了一個面積近1萬平方公里的人工綠洲,成為一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這樣一個富足的平原地區,顯然成了西夏王朝的國君理想中的立都之地。

李德明是如何從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面為党項羌打下堅實基礎的?

如今的寧夏平原

李德明採納了大臣的建議,派一個叫賀承珍的人負責建築工作,從靈州徵集兵民,在唐朝的懷遠鎮基礎上,修建新的城池,構築宮殿、宗社等,新城名為興州,取興旺發達之意,也就是今天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銀川市。興州城的建設過程中徵用了大批中原工匠,使這座新興的城市帶有明顯的內地建築傳統,並融合了党項羌審美風格。公元1020年,李德明將自己的政治中心由靈州西平府遷到興州,直到1227年被蒙古軍隊徹底損毀,這座城市扮演了18年王都、189年皇都的角色。

李德明是如何從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面為党項羌打下堅實基礎的?

如今的銀川市

中國古代對都城的選擇,既要考慮經濟狀況,又要考慮軍事防禦。選擇在賀蘭山下、黃河之濱修建新的王城,體現了李德明怎樣的謀略呢?從軍事防禦的角度來看,都城是國防保衛的最終對象。興州西、北有賀蘭山天險,是防禦來自吐蕃、回鶻殘餘勢力侵擾的有力屏障;南、東有黃河天塹,是抵禦契丹、宋朝的最後一道防線有著優越的軍事地理位置。從物質供應來看,興州地處寧夏平原腹心地段,中原王朝自秦漢以來就注重在這裡興修水利、屯田墾荒,在唐朝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同時,周圍又有大片草場適合發展畜牧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