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騎鶴人是誰?為何去揚州?
上一篇文章中,小編介紹了成語“為虎作倀”的“倀”文化。“倀”是一種被老虎咬死的鬼,死後還要被老虎驅使,比如破壞陷阱、引人來給老虎吃等,可謂死後也慘。所以,老虎死後這些倀鬼很高興,終於解脫了。有的人知道要死於老虎口下時,還能提前佈置好陷阱殺虎,免於做老虎的僕從。
中國的成語都是有典故的,沒有一個是憑空而來。只是時間久了一些成語很容易被誤會,若是不追溯其原本,可能還不好理解。
比如五字成語中,有一個是“騎鶴上揚州”,就很難理解。為何要騎鶴?誰騎鶴?為何要去揚州呢?
實際上,這個成語的最初版本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主要來源於一個聊天談志的故事。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有位作家叫殷芸,他寫過一本書叫《殷芸小說》,這本書,明朝人認為是中國小說的起源,自那以後小說逐漸多了,唐宋流行,明清達到鼎盛。這本書中,殷芸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四個人一路結伴行走,他們一起去京城考試。途中,四人救了一位老爺子,老爺子其實是神仙,所以問他們四個人有何願望。甲說,希望自己能官拜揚州刺史;乙說,自己的願望是發財,希望能腰纏十萬貫;丙卻無意於人間的繁華,只想著有朝一日能騎著鶴昇天成為神仙。最後一人一直不說話,老翁問他,他張口來一句:希望能腰纏十萬貫錢,騎著仙鶴去揚州玩。
一句話把前面三人的願望都囊括了。
客相從,各言所志,或原為揚州刺史,或原多貲財,或原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殷芸小說》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由於古人多用銅錢,外圓內方,像今天的硬幣(不過中空),為了方便帶著所以會串起來,稱為一貫,然後纏在腰上。後人把路費稱為盤纏,就是這麼來的,如果能纏著萬貫、十萬貫,那自然是很有錢了。
至於為何要去揚州而不是其他地方,則是因為揚州自古以來都非常繁華,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景色。
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就在揚州建城,到漢代時,由於吳王劉濞在揚州開山鑄錢,煮海作鹽,揚州就已經盛極一時。唐宋時期,揚州發展更是達到了頂峰,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所以官員們都希望能去揚州做官。
只要到揚州,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就能撈個幾百萬。
至於揚州的景色、文化等,唐宋時期的詩詞“煙花三月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等早已說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