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诗和远方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金句一出,立即引起广大吃瓜群众的强烈共鸣。的确,在生活诸多无奈、苟且日益深重的当下,诗和远方显得弥足珍贵。

这不,某机构改革换名,称“文化和旅游部”,吃瓜群众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调侃: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

诗在哪里?在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里,在不断提升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里。远方又在何处?在前行的路上,在追求的跋涉中,在不曾见识到的风景里。两者结合,让诗和远方不再虚无缥缈,不再遥不可及!

生活是琐碎的、残酷的,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意外会打破平静,总有一些磨难会让我们措手不及。就算是再风平浪静的日子,也得面对一日三餐,面对柴米油盐,面对房贷车贷,面对工作压力,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这些,都会让苟且成为生活的常用语。

纷繁复杂的尘世,我们很容易把生活过得只剩下苟且,因为有太多的理由足以让我们放弃诗和远方。

文:诗和远方

然而,一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命,如果全部被眼前的苟且占满,那是悲哀的。一花一草,都懂得向阳而生努力成长,拼尽全力地想要繁盛一季,绽放出生如夏花的绚烂,更何况是万物灵长的人呢?

所以,诗和远方,虽然我们甚少谈及甚至绝口不提,但它却是我们心中的向往,心底的呐喊,心灵的追求。

然而,哪有什么凭空掉下的诗和远方?哪一个人的诗和远方,不是建立在生活的苟且之上?

诗和远方,并非唾手可及。有诗意的心情,方可以诗意地生活。蓝天上漂泊的白云,草叶上闪烁的露珠,花丛里起舞的蝴蝶,树枝上欢唱的小鸟,甚至是一杯清茶给房间的清香,一束野花给客厅的装扮,一道美食给心情的愉悦……这些,都蕴含于生活的点滴中,并非来自刻意的营造。

或许,真正的诗和远方,从来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也从来不排斥眼前的苟且,而是源于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比如,苏东坡就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的人。

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仕途不顺,常年处于被流放、流放、再流放的境地,可谓十分苟且。但他不管时局多么艰辛,依然有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的乐观,把眼前的苟且过成了“诗和远方”。除了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皆是大师之外,他还是一个超级吃货兼美食家,研发并为后世留下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羹等60多道著名菜肴。

文:诗和远方

东坡先生的“诗和远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阙《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82年的某一天,东坡先生与友人出游,风雨忽至,因携带雨具的仆人没有跟随,同行皆觉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行走……

一场疾风骤雨,浇得浑身透湿,常人定觉沮丧,甚至暗呼倒霉,而深谙生活之道人生之趣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千古绝唱。

不管是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都是上苍给予我们的礼物。心境淡然闲适,心绪积极向上,苟且中也能寻到诗意;而一旦失去了对生活的热忱,即便读再多的书,行再多的路,看再多的景,也到达不了心中的远方。

诗和远方,并不遥远。闲来看一本书,听一支曲,写一幅字,泡一壶茶,发一会呆,那遥远而弥久的香甜甘露,就会滋润困顿迷惑的灵魂。

最后,在这样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愿你们都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文:诗和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