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武皇帝,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字阿瞞。
說起曹操,他在我們大多數人心中的形象是大奸雄,是白臉,是奸詐狠毒的角。
尤其是《三國演義》中他加害長輩和恩人呂伯奢一家,並說了那句經典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以及《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中曹操夢中殺人事件,可以說曹操的形象徹底地崩壞了,惡毒、多疑、虛偽、殺人不眨眼簡直成了他的標籤。
那麼曹操真的是大奸大惡、心狠手辣之輩嗎?
《三國志》武帝紀中對曹操的一段評價,如下:
太祖(曹操)把官職授給有才能的人,發揮各自的特長,剋制感情、施用計謀,不念舊惡,最終能夠總攬朝政大權,完成建國大業,這是因為他的聰明和智謀卓絕的緣故,他可以說是一個非凡的人,是超越當世的俊傑。正史《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的正面。
從大奸雄到超世俊傑,這十萬八千里的距離,是如何聚焦在同一個人身上的?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誤解?我們對曹操的誤解究竟有多深?
首先,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誤解,我認為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01我們錯把演義當成了正史。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來認識並瞭解曹操的,真正通讀過《三國志》的人卻很少。
《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演義小說,有不少的虛構成分,加上《三國演義》的創作處在“尊劉貶曹”的大背景之下,這對作者的影響非常大,“彰善癉惡,樹之風聲”,他在創作中難免會帶著個人的愛憎與偏好。
另外,為了追求劇情的精彩與生動,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們進行抹黑或添彩,以突顯各自鮮明的性格特徵。
02其子曹丕最後篡漢稱帝,也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來篡位”得以正名 。
在古代,篡位就是敗壞了常綱,為當時的禮制所不容,所以,曹操被南宋以後的各朝各代妖魔化也是最正常不過的了。
那麼,真實的曹操究竟是怎樣的?
一、 曹操的性情:豪情與悲憫兼具
除了赫赫戰功,政治家兼文人曹操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冬十月》、《土不同》等等,文如其人,從他的這些詩句中,我們也能對他的品性窺得一斑。
他的詩裡有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有求賢若渴的心情,有統一天下的雄心;有對和平的熱愛、有對人民疾苦的關心、有對受災百姓的哀傷與同情;有不甘服老、自強不息、對偉大理想的追求永無止息的壯志豪情等。
有空,去讀讀曹操的詩,滿紙豪情與悲憫,其人,被我們遺漏掉的真性情,盡在他的筆下。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和“用道義來治理”
曹操的大業能夠成功,與他的“知人善任”和“用道義來治理”是分不開的。
當年,袁紹與曹操共同起兵,曹操曾對袁紹說:“我要任用天下才智與勇力之人,用道義來治理他們,這樣,無論到什麼地方都可以勝利。
曹操也用他的戎馬一生在踐行著這兩條。
他求才若渴,對待人才,他心胸廣博、有情有義。
《三國志》中曾記載過幾件有趣的事:
華諶曾是曹操擔任兗州牧時的官員,張邈反判時劫持了他的家人,曹公惋惜地打發他回去,說:你的老母親在張邈那邊,你可以離去,華諶就去了。 後來呂布被戰敗,華諶被活捉了,所有的人都為華諶捏一把汗的時候,曹操卻說:
“一個人能孝順他的父母,難道不是也會忠於君主嗎,我所求的就是這樣的人。”
於是,任命華諶為魯國國相。
還有一件:
魏種曾是曹操推薦的孝廉,兗州反叛,曹操說,只有魏種不會背棄我,等到聽說魏種逃跑,曹操生氣地說:“魏種只要不是南逃到越、北逃到胡,我就不會饒恕你”,不久活捉了魏種,曹操卻為他解綁任用了他。
曹操說:“因為他是個人才啊!”
在建安十五年和建安十九年,曹操曾下兩次下了求賢令,摘錄其中的幾句,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曹操的睿智與通達,他說:
“孟公綽做趙氏、魏氏的家臣是合適的,卻不可以做滕國、薛國的大夫。”這句話其實是孔子講的,這裡曹操是作了引用,原文是“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曹操以此來強調,要量才而用,使每個人都盡其所能,各得其所。
他還說:
有德行的人未必能進取、能進取的人未必有德行,陳平難道有淳厚的德行,功秦難道能恪守信義嗎?但陳平奠定漢朝的基業,功秦挽救了弱小的燕國。假如一定要廉潔的人才可以任用,那麼齊桓公又怎麼能稱霸世上呢。
你們要幫助我發現那些出身貧賤的賢人,只要有才能的就可以推薦,我能夠任用他們。”
曹操認為,人的進取之心和才能有時候比德行更重要,如果他的確是個人才,那麼,就算在有些方面並不理想,也是值得一用的,並舉了陳平和齊桓公等例子。
這也從側面看出了曹操的用人觀:
1、 用人長處,避開人的短處。
2、 英雄不問出處,唯才是用。
這可能與我們今天的用人觀有些相悖。
現在我們主張:人的能力再強,如果德行有虧欠,也是走不遠的。
這說明曹操深諳“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同時,也可能是和平年代與戰爭亂世在用人上的區別吧。
但不管怎樣,曹操是愛才惜才的,他一生網羅了很多人才為他效力,尤其是對司馬懿的重用,最終助他完成了魏國的霸業。
三、曹操的才德品性與價值取向
01對待犧牲的將士家人與親戚:
建安七年春,曹操下令,為犧牲的將士尋找親戚,分給他們田地,供給耕牛,設立學校,請老師教育他們,為活著的人修建廟祠,讓他們祭祀祖先等。
02對待年輕人:
他為沒有看到他們“仁義禮讓”的風尚而痛心,要求各郡都要學習文章經籍,並在當地挑選優秀的人給予教育。
03對待受災百姓,他能及時損資賑災。
建安九年,黃河以北百姓因戰亂受災,曹操下令當年免交租賦,並制定法令加重懲治豪強,百姓歡。
04面對他人的過錯,他能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建安十年春,曹操打敗了袁譚,殺了他及他的妻兒,並下令凡與袁譚一起幹過壞事的人,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命令百姓不得互報私仇。
05他痛恨結黨營私、互相誹謗和黑白顛倒等種種惡俗:
建安十年九月,曹操下令說:結黨營私、互相勾結,這是古代聖人所憎惡的,聽說冀州的風谷,父子各在一方,互相誹謗或吹捧,從前直不疑沒有哥哥,當時有人說他與嫂嫂私通;第五伯魚三次娶孤女為妻,有人說他毆打岳父;王鳳專權,谷永把他比為申伯;王商忠誠公正,張匡說他邪門旁道,這都是以白為黑,欺天騙君的行為,我要整頓風氣,這四種惡俗不除,我感到恥辱。
06對待政敵,他亦有仁義和性情的一面:
袁紹被戰敗後,曹操親臨袁紹的墓地祭奠,痛哭流涕,慰勞袁紹妻子,歸還袁家奴僕與寶物,賜給各種綢緞布匹,由官府供給他們糧食。
07對自己後事的安排:
遺令如下:天下尚未安定,不能遵照古禮來辦喪事,安葬完畢,都要脫掉喪服,率軍駐守邊防的將領,都不要離開駐地。各級官吏都要各盡職責,入殮時穿平時的衣服,不要在墓穴裡埋藏金玉珍寶。
四、綜述
從古至今,所有能成就大業的人又有哪一個不是高高踩踏於他人的鮮血與屍骨之上,至於自私、多疑等詬病,橫看成嶺側成峰,人,永遠是複雜的矛盾體,這世上既沒有純粹的賢人,也沒有徹頭徹尾的惡人。
細讀曹操,我們會發現,比起細數他的惡行,他的才智與謀略、豪情與悲憫,更值得我們去學習,他的成功和別人一樣,從來不只靠運氣。
正如,諸葛亮剛出山時對劉備所說的那樣:”曹操與袁紹相比,名望低微,而且兵馬也少,但是曹操能戰勝袁紹,變弱為強的原因,並不只是天意,也在於人的謀劃。“
所謂時也,命也,也不過是努力過後的順其自然。
作為執政者,他能體恤百姓,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給予扶持幫助。
作為管理者,他能知人善任,用人之長,避人之短,賞罰分明。
至於曹操的才智與謀略,就如曹操自己所說:“我不是聖人,我之所以料事如神,只是我經歷的事多點罷了。
那年少張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不被人看好的曹阿瞞,終於成了乘坐六駕金根車,配五時副車的超世俊傑。
在他的進階史裡,有他上過的當,有他看透的人性,有他在死人堆裡摸爬著死裡逃生的驚悸……
他什麼大風大浪沒有經歷過呢?還怕別人的誹謗與汙衊?
曹操,他有野心、有謀略,有政治家在建功立業面前“不得不狠”的一面,但他更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懷的人,是個甘願做小人也不屑於當偽君子的人。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世人皆看錯我曹操”,表達了他的孤獨。
可看錯了又怎樣?
他仍然只願做他自己,真實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