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知

人貴有自知之明,是說人生可貴的是自己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

其實,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人在現實生活中還應做到“三知”——知恥、知足、知止。

人生,三知

知恥。

中國儒家思想以鼓勵人們積極入世為特點,主張人應有所修為,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活在大千世界紛繁複雜的世俗社會中,經常要面臨是非考驗和利益誘惑,出錯難以避免。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要知道,此“過”非榮而為恥,而且要“知恥而後勇”,勇敢堅決地改正錯誤,修正過失,這才是人應持有的正確生活態度。既不能因為擔心出錯而毫無用心,不思進取,更不能因為難免有“過”而對過失錯誤聽之任之,不思改過。知恥是追求人生價值和做人的尊嚴,不知恥,就無榮辱,無是非,就會成為潑皮無賴,為世人所不恥。

人生,三知

知足。

中國道家思想以對“道”的尊崇為特點,主張人應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的確,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在客觀規律面前,人的意志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不論是對自然還是對社會,當然也包括對自己,我們的期望值都要適度,慾望要有所節制,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要常有知足的心態。不僅在物質方面的需求與獲得要知足,對人生事業和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與獲得也要知足。所謂“憂勤勿過,淡泊勿枯,”說的就是凡事都要適度,即使是正面提倡的“憂勤”和“淡泊”也應如此。應該說人們對在物質生活上的知足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人生的事業追求和心性修養上的知足則容易被理解為不求上進。其實,人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要協調好人與社會的關係,就需要人有知足的心態,因為許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知止。

知止就是隻道停止、放下。這是佛教文化對我們的最大啟示。以佛教的思想觀念看,人生無常,人生中的名和利更是無常的,所以應放下一切執著,恢復自性本心。應該說在這“三知”中知止是最難的,也應是“三知”中的最高境界。因為知止必須懂捨得,在很多時候“止”意味著“舍”,這對於任何人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呢!當然,知止並不是要人停滯不前,而是要懂得適可而止,當止則止。如果說知足是一種感覺,還屬於精神層面的話,那麼知止就是一種境界,屬於行動範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