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2020年元月4日上午,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年會在合肥召開,來自全省的顧問、研究員以及合作單位的負責人歡聚一堂,共聚新年的到來。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豬送五福相遇一切皆是美好,

鼠迎吉祥可期所有都為良人。

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03年,是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主辦、經省民政廳批准註冊成立的民辦非企研究機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由省內熱愛安徽歷史文化、並致力於為弘揚優秀安徽歷史文化遺產的專家、學者、社會活動家、企業家和社會各界人士資源舉辦,是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中心宗旨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研究和宣傳安徽歷史文化。積極聯繫省內外(包括海外)社會賢達、有志之士,組織課題,協同攻關,為加快發展、富民強省;為振奮民族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寒往暑來,不知不覺,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已經度過了16個年頭,進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第一年。回顧過去的一年,中心新一屆領導班子,團結中心全體同志,同心協力,開拓前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去年,中心完成了換屆選舉,成立了新的領導班子。一年以來,大家不忘初心,牢記宗旨。圍繞弘揚安徽優秀地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服務文化強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實際工作: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一、家風是整個社會風氣最基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2019年五月份,中心成立了家文化專業委員會,先後在宿州、淮南、池州等地,組織專家學者,與當地政府和宣傳部門聯合,舉辦了100多場家風講座,講座深入基層城鎮、農村,社居委、村民組,針對當地實際進行宣講,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目前正在持續推進中。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二、目前,我國城鄉新一輪的修譜熱,方興未艾。從中國史學編撰的傳統來說,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名人立傳,史、志、譜、傳,成為中國史學大廈的四大支柱。因此,盛世修史、盛世修志、盛世修譜,是新時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梳理、傳承、弘揚,是有利於振興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大好事。但是,如果僅僅為家族修譜而修譜,意義不大。需要加以正確引導。中心本著“源於家譜,高於家譜”的原則,聘請專家,指導省內孫姓家族有志人士,組成編委會,前後三年,召開14次編撰工作會議,九易其稿,終於編寫出《安徽孫氏志》第一、二兩卷共90餘萬字的二校初稿,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首部單姓的姓氏志書。目前正在進入三校,並積極申請在省有關部門立項,力爭2020年度公開出版。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從治學撰述的角度,史、志、譜、傳的撰修,是各自不一樣的,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章法。《安徽孫氏志》既然定名為《志》,它就不是一般的家譜,不能用一般的家譜修撰方法來編撰。現在編出的這部《安徽孫氏志》,不是某個孫氏一個家族、一個支派的家族史,而是整個安徽地域的孫氏人文歷史的專著。一個《志》字,突出了它的地域特色。就是要把修“志”的好方法、好傳統,再結合修譜的好方法、好傳統,一起結合到這部書裡來。志、譜結合、體例創新,這就是這部書的創新。可以概括為“源於家譜,高於家譜;立足安徽,傳承弘揚”。這以這十六個字作為編撰這部書的指導原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該書目前正在進入三校,並積極申請在省有關部門立項,力爭2020年度公開出版。

以此為契機,今年,中心已經啟動《岳飛在安徽》、《黃山奚氏志》等兩部同類型著作;安徽人口最多的大姓——《安徽張氏志》的籌備工作也在進行之中。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三、2018年5月,中心接管了《城鄉文化》雜誌,調整了領導班子,組建了學術指導委員會、編審委員會、理事會,明確辦刊方向——服務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美好鄉村建設,堅持正確導向,放手讓雜誌社編輯班子發揮主觀能動性,尤其是2019年以來,刊物的稿件質量不斷提高、社會影響不斷增強。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四、2019年3月,中心與安徽華教集團旗下中國(合肥)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在櫻花節聯手舉辦了一場“當旗袍遇見櫻花”的浪漫之約,取得了很大的轟動效應。在此基礎上,中心於2019年5月以徽派旗袍名媛袁同雲作為領軍人物,組建同雲旗袍文化工作坊,並重新吸收80-90後的佳麗組建了同雲旗袍隊,她們正在刻苦訓練,今天下半場的文藝演出,大家可以看到她們的靚麗身影。同時,我們也將跟華教集團進行更為深度的全面戰略合作。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五、在服務全省文化建設方面,中心的研究員們活躍在各個相關領域。部分研究員分別承擔了安徽名人館二期智能蠟像館的布展設計和內容指導,該館已經與2019年5月18日正式開館,中心主要負責人擔任了安慶博物館、劉銘傳紀念館、肥東包公園的專家組長,安慶博物館正在調整布展,爭取今年正式開館。劉銘傳紀念館(含皖臺交流館)已經審訂通過布展大綱,元月進入正式布展,力爭五月份前開展。包公園的基建已經啟動。為了更好的吸取外地先進經驗,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做法,先後開展了“我從包公家鄉來”,“包拯誕辰1020週年學術研討會”,與肇慶、開封等地包公研究學者和文博部門交流,取得較好的成效。還先後參與了安徽電視臺電視紀錄片《天下徽商》、《紫蓬山》、《劉銘傳1884——1891》、合肥電視臺紀錄片《廬劇》的製作,擔任學術顧問。其中《天下徽商》、《紫蓬山》、雙雙獲得省五個一優秀作品獎。《劉銘傳》和《廬劇》也即將播出。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此外,中心研究員分別撰寫了多部文史著作和有關地域文化的文章,積極參與各種學術文化活動;參加並主講各種文化講座。

這一年我們不負韶華

進入新的一年,中心在工作思路上力求創新,今天將與安徽華教集團暨中國(合肥)非物質文化遺產園,訂立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我們還將積極支持合眾商業集團建設撮街,打造安徽版神童文化之鄉。積極支持“蒸小皖”創建中國蒸籠博物館。積極支持、幫扶延嗣雅廬

·草堂院民俗文化村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