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义》讲读6.7(九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

上一课围绕皋陶后裔被封在英六,讲了“六”的三个含义,祭祀、封土和连九

。这节课讲一讲“九”。若围绕一个人物,可选有三:孔子、微子or文王。孔子与文王是传说中的周易某部分的作者,微子是传闻中的掌握了《坤乾》之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选“孔子”。孔子四十三岁,国事不肃,季氏僭国,阳货乱政,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六十八岁,晚而喜《易》,赞易。这25年里,孔子对《易》敬爱有加,愿向苍天再借五百年,然后,孔子于《易》彬彬也。意思是说,《易》将作为九学之尊,登上大雅之堂,化天下之《易》道皆归儒门方士。今人不知孔子如何阅读易经的,韦编三绝的来历可见夫子读的是一个固定的版本。今天我们可读的版本至少2个半:马王堆帛书易经1个,今文易经1个和(上博简易经+阜阳汉简)半个。若从经文传抄来讲,一部经书在流转过程中是“群经无首”的,它在脑海里,在馆阁里,在囊橐里,最终能否流传至今,还是没有定数的。这种“群龙无首”的传播模式,可看作“九”。这是“九”的第一层含义:物极必反,学极必用。

《周易本义》讲读6.7(九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

图6.7.1 “九”与群龙无首(传播学)

既然孔子赞易,必追根求源,学变质用。孔子有个小徒弟,与他年龄相差45岁的言偃,一次跟着孔子去吃大席(蜡宾)明着探讨道的真谛与礼的源头,实质是孔子在找周易的源头,可惜他没找到。请看《小戴礼记》里孔子观点,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夫礼初也,始于饮食。”

孔子认为《坤乾》之义与《周易》有关,《夏时》之等也与《周易》有关。《夏时》承叙黄帝礼制,黄帝垂裳而治,故知“夏时”所正的是衣食住行之礼,六道轮回,是以礼自衣食住行出。孔子所言的“礼义廉耻”,正是为稳定“衣食住行”社会秩序,满足阶级统治的政治需要而倡言的。可以说,孔子明礼以正衣食住行,是很正确的观点,有点历史唯物观的学术境界。这是《夏时》之等的道理。“等”不是平等,而是等第,分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读是阶级的诞生。《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第837页“夏”第六条目:

夏 xia⑥即夏后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传到桀,为商汤所灭。共传十三代,十六王。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前十六世纪。

从黄帝到夏朝,有了“阶级”的等第。到了商朝,《坤乾》之义表明,奴隶主阶级“禁民为非”制定了《坤乾》,以统治阶级意志代表国家意志和国体属性。到了西周,开创了封建形式下的宗法制,坤乾被扭转为乾坤,历史的车轮驶入了西周宗法新天地。易经作者在《周易》64卦第一卦指出,新天地是新的历史方位。用九强调指出:文王绪业今武成,西周目前主要矛盾是建设美好生活需要与西周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开启全面建设西周封建化的宗法制国家的新篇章。这是“九”的第二层含义:开国承家,宗法唯祚

《周易本义》讲读6.7(九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

图6.7.2 “九”的宗法制(国家学)

从孔子念念不忘《夏时》之等、《坤乾》之义来看,孔子很重视文化源头的追溯。在材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硬是把他处处碰壁的理念与易经扯到一起。我们应该从“九”在经典里出现的情况入手,对“九”的统括性、方向性、历史性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以便定个研究基调。

先从《尚书》说起,“九”现37次,在26个段落,主要有:①《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载,绩用弗成。②《舜典》“九共”九篇。③《大禹谟》九功九叙九歌。④《皋陶谟》敦叙九族,行有九德。⑤《益稷》予决九川,箫韶九成。⑥《禹贡》禹别九州,九河既道,九江孔殷,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⑦《商书》九族乃离,九有之师爰革夏正。⑧《周书》惟九年,大统未集;‘洪范’九畴;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无逸》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立政》知忱恂于九德之行;《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从《尚书》里我们看到多数“九”用于诗书礼乐和地理军事方面,少数的如“九仞”之类的生活用辞,这说明《尚书》用九的含义以道德制度为主。

《周易本义》讲读6.7(九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

图6.7.3 黄帝陵(以亲九族)

再看《诗经》,“九”现15次,在15个段落。其中《豳风·七月》有6次,皆曰“九月”。其余有“九十”“九罭”“九皋”“九有”各2次,“九围”1次。这说明《诗经》用九的含义以生活习惯为主。其余经典里的“九”字有何含义,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请自己检查品题。

以上是“九”的第三层含义:以人为本,凝聚万民。

当我们想了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九个数同时出现在某篇文献的次数时,不妨借助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来细读。

《周易本义》讲读6.7(九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

图6.7.4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显示结果(统计包含一至九的篇章)

从“内容概要”上可见,《洪范》的某数某事的归纳模式(五行五福等)在战国是较为普遍的,在《国语》里,仅仅《郑语》和《楚语》有见,且所言之事俱为“衣食教化”,在《淮南子》所言之事无非是天文地理时则精神方面的知识点。由此可见,“九”和“从一到九”的数字一样,是为生活和教化服务的。以上是

“九”的第四层含义:明以数理,合以规章。顺便说一下,《易经·震卦》六二“九陵”一词,应当是这种“数理”“规章”“祭祀”等方面的内容的综合反映。此外,《易经》没有与“九陵”相类似的或相呼应的“六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密码。帝出乎震,震六二以“九陵”。六二当位,“九陵”其阳?其阴?无他,唯芳祀or享祀于帝耳——《益卦》王用芳于帝,吉。那么,“帝”是对去世的先帝的称呼。这是后话。不过,我们由此得出,“帝出乎震”是一句正确的话语,它的内涵应放回到经文里来呈现。

回顾一下,“九”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九”有多重含义,例如“物极必反”“宗法唯祚”“以人为本”“明数合章”等。而且,用这个标准检验了“帝出乎震”的祭祀含义。

下一课,休息。今后每逢“第七章”“第十七章”“第N七章”就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