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糧液為例,淺談濃香釀造工藝中,原輔料處理與配比

1、原輔料處理

釀製濃香型大麴酒的原料,必須粉碎,其目的是要增加原料受熱面,有利於澱粉顆粒的吸水膨脹、糊化,並增加糧粉與酶的接觸面,為糖化發酵創造良好條件。原料顆粒太粗,蒸煮糊化不透,曲子作用不徹底,將許多可利用的澱粉殘留在酒糟裡,造成出酒率低;原料過細,雖然易蒸熟,但蒸餾時易壓氣,酒醅發膩(黏),易起疙瘩,這樣就要加大填充料用量,給成品質量帶來不良影響。由於濃香型大麴酒均採用續糟法,母糟都經過多次發酵,因此,原料並不需要粉碎過細。

以五糧液為例,淺談濃香釀造工藝中,原輔料處理與配比

為了增加曲子與糧粉的接觸面,曲塊要進行粉碎,一般控制曲粉熱季適當放粗,冬季適當加細。當然,原料與大麴的粉碎度各廠因原料( 單糧與多糧)、工藝,其要求也不盡相同,現以四川某名酒廠為例。

稻殼是釀造濃香型大麴酒的優良填充劑,要求粒粗。但稻殼中含有果膠質和多縮戊醣等,在發酵和蒸煮過程中能生成甲醇、糠醛等有害物質。為了去除稻殼中的黴味、生糠味及減少上述雜質,各廠都使用熟糠。安徽省濉溪酒廠對不同清蒸時間的稻殼進行了測定。

稻殼清蒸一般要求圓汽後蒸30分鐘,嗅其蒸汽沒有怪味、霹味、生糠味後,即可出甑,然後攤開、晾乾備用。

稻殼清蒸,沒有很高的技術要求,但有的廠確實太馬虎:

①只蒸十多分鐘甚至只有幾分鐘即出甑,黴味、糠腥味、異雜味末除去。有的廠糠殼保管不善,日曬雨淋,鳥糞鼠屎狼籍,清蒸又不徹底,將異雜味帶人酒中。

②下班前將稻殼倒人甑內,蒸汽開一點點,讓其蒸一夜,稻殼上水、變軟,如何有“骨力”?

③稻殼不是現蒸現用,蒸後又堆存,再次生黴變味。

以五糧液為例,淺談濃香釀造工藝中,原輔料處理與配比

2、配料

釀造濃香型大麴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小麥、大米、糯米、大麥、玉米、豌豆等。制曲原料均以小麥為主,也有添加部分大麥、豌豆的。因制曲原料、微生物區系、菌落中微生物數量和種類及其比例不同,加之操作工藝的差異,以至對酒的風格的影響不容忽視。釀酒原料配比,傳統以來就分兩種,-種是用純高粱(最好是糯高粱),現習慣稱為“單糧型";另一種是以適當配比,傳統為“雜糧”酒,現習慣稱為“多糧型”。“單糧型”和“多糧型”因原料及配比上的顯著不同,必然造成酒質和風格上的差異。

(2)釀造濃香型大麴酒原料的特點:

高粱晶種類型繁多,其籽粒品質因品種和栽培條件不同,變化幅度較大。對釀製白酒,各廠對澱粉結構的看法不一,清香型酒廠( 如汾酒廠)認為直鏈澱粉含量高的非糯型高粱品種較好;濃、醬香型酒廠( 如茅臺、川酒)認為糯高粱品種出酒率高,酒質好。四川五糧液、瀘州老窖特曲、劍南春等傳統都使用地產糯高粱。不同品種高粱澱粉結構差異較大。

高粱中澱粉含量較高,澱粉越高產酒越多。從澱粉的結構來看,粳型高粱的直鏈澱粉與支鏈澱粉之比近於1:3,糯型高粱則為1:17,差異極大。四川酒界認為(從實踐中得知)支鏈澱粉高的原料,除出酒率高外,與酒質密切相關,其作用、產物、機理尚不清楚,有待探討。

專欄

傳統白酒全套釀造技術

作者:王傑釀酒

99.9幣

51人已購

查看

①小麥:澱粉含量高,含氨基酸20多種,特別含有較多的維生素,還有鉀、磷、鈣、鎂、硫等礦物元素,黏著力較強,是各類釀酒微生物繁殖、產酶的優良天然物料,常用於制曲和釀酒。

②大米:大米有粳米與糯米之分,粳米與糯米從成分上看,區別不大,主要是澱粉結構上的差異。糯米澱粉結構疏鬆,利於糊化,但若蒸煮不當而太黏,則發酵溫度難以控制。大米在混蒸混燒的麴酒釀造中,蒸酒蒸糧時,可將飯的香味成分帶至酒中,使酒質爽淨。橘米質軟,蒸煮後黏性大,故在多糧型酒中均與其他原料配合使用,使釀成的酒具有甘甜味。

③玉米:玉米有黃玉米和白玉米、糯玉米和粳玉米之分。釀酒用的玉米一 般是糯玉米。玉米中含有較多的植酸,可發酵成環已六醇和磷酸,磷酸也能促進甘油等多元醇的生成。多元醇具有明顯的甜味。故釀酒配料時適當加入玉米,可增加酒的醇甜味。

採用多種原料釀酒,取各種糧食之精華,釀出的酒醇甜、濃厚、口感豐富,故現在不少“單糧”型酒廠也改用“多糧型",以適應市場。

以五糧液為例,淺談濃香釀造工藝中,原輔料處理與配比

(2)釀酒原料配比

為了發揮各種釀酒原料的優勢,四川“五糧液”“劍南春”“萬縣太白酒”等傳統都用多糧釀製。

雖然都採用“多糧”釀造,但因配比、地域、微生物區系、操作工藝、勾調技術等的差異,各酒廠又具自己獨特的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