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可以卖?欠钱不用还?这些奇葩的除夕风俗了解一下

除夕就是农历最后一天,即大年三十的晚上,这一晚过去,就是第二年了。因此,除夕之夜,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夜。除夕的风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谈谈除夕的一些风俗文化。

《雍正行乐图》十二月月令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痴呆可以卖?欠钱不用还?这些奇葩的除夕风俗了解一下

守岁

守岁指在除夕夜一家人换上新衣,欢聚一处,吃喝玩乐,直至深夜,有的通宵达旦,以待天明,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大人守岁,已属不易,儿童守岁就更难了。但节日的气氛也还是使得儿童也跟着大人一起守起来。宋苏轼有诗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现在,通宵达旦守岁的已经不多了,但大部分家庭会坚持到午夜,吃了饺子,放了鞭炮,才会去睡觉。

吃年夜饭

年夜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晚餐,因此是最为丰盛的。年夜饭也是团圆饭。吃年夜饭一定要全体家庭成员一起参加。古代一些贤惠的官吏甚至会将犯人从狱中放出,令其回家吃年夜饭。

中国向以家庭为中心。一个人可以不认帝王将相,但不可以不认自己的祖宗和养育自己的父母。现今社会发达了,人们为了谋生,离家远去,但无论走多远 ,除夕的团圆饭一定要回家来吃,家中老爸、老妈望眼欲穿等着呢?除夕之日,多少人乘飞机、赶火车,甚至千里骑行,一路奔波,就为合家团聚,一起吃个年夜饭。一些地方对一时因事确实不能参加的家庭成员还要为其留一座位,并准备一套餐具。


燃放鞭炮

除夕是必放鞭炮的。

宋朝范成大《爆竹行》载:“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放鞭炮的本意主要还是为了驱鬼辟邪。现在燃放鞭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造烘托节日喜庆的气氛。

除夕的鞭炮最为隆重的是年夜饭后,人们换上新衣,举家出动,新的一年的希望全在这噼噼啪啪的声响和五光十色的焰火之中了。

换门神

除夕之夜要换门神。

古代门神为郁垒神荼,以桃木雕刻,置于门上,传说能制伏恶鬼。至唐时,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成就帝业,杀人无数,甚至将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也一起干掉,以至于夜梦恶鬼缠身,后招大将秦琼、尉迟恭为其把守宫门,方才得以安稳入睡,后世遂将秦琼、尉迟恭作为门神。现今贵州西部所贴门神为“秦军、胡帅”。秦军即是秦琼,因琼字的繁体为“瓊”,不太好写,秦琼既然是带兵的军爷,就写成“秦军”;尉迟恭是胡人,名字叫起来一些拗口,加之迟字繁体为“遲”,也不好写,干脆就写成“胡帅”。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门神也各不相一。海南地处偏远,秦琼、尉迟恭的名字不太知道,至今门神有贴成关羽和张飞的。一个红脸,一个黑脸,恶鬼看见,更会害怕。一些地方也有将钟馗、海瑞、文天祥、包公作为门神的。


雕工精湛的秦琼与尉迟恭▼

痴呆可以卖?欠钱不用还?这些奇葩的除夕风俗了解一下

尉迟恭持鞭

痴呆可以卖?欠钱不用还?这些奇葩的除夕风俗了解一下

秦琼持锏

打鬼驱疫

除夕打鬼驱疫的习俗被称作“大傩”,起自汉朝。《东汉后记》:“除岁大傩。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在迷信活动中用以驱疫逐鬼的儿童),皆赤帻皂衣,执靴以行。”

至唐时,大傩的儿童队伍会增至五百人之多,所扮演的角色名目繁多,穿戴服饰也十分考究,且持戈扬盾、张灯悬乐,声势浩大地足以令百鬼屈服。

到了宋代,大傩的队伍里又添加了手执农具的群体,增加了庆丰收的内容。

现今很多地方在除夕日均有驱鬼迎神赛会活动,逐渐成为民间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划旱船、舞狮子、耍龙灯及扭秧歌的活动。

贴春联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源自古代的贴桃符。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

春联一律为大红纸写就,文辞多为对新的一年的企盼,希望来年吉祥顺利、人财两旺,极好地烘托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有的春联也会抒发主人的情感。如湘西凤凰城一家门前所贴春联为:“幸有筐篚供晨夕,愧无黄白贻子孙”,一看便知,这是一知足常乐的老者所写。凤凰城不愧为文化之地。


湘西凤凰城所帖对联▼

痴呆可以卖?欠钱不用还?这些奇葩的除夕风俗了解一下

痴呆可以卖?欠钱不用还?这些奇葩的除夕风俗了解一下

灶里点灯

灶王爷是上帝派到每个家庭考察善恶的神灵。每年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二十四,也有二十五的)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一天要用糖和粘糕等物品向灶王上供。供糖果的目的是为了讨好,供粘糕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老人家在上帝面前说家人的坏话。灶王爷神龛两边所贴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也是国人给灶王爷规定的任务。但灶王爷的行为好像不那么靠谱,他老人家有时会实话实说,把真情向上帝汇报,所以适时贿赂和封住他的嘴巴是必要的。

但光这么做还不行。灶王爷是一家之主,除夕之夜还需好好孝敬才行。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贴灶马(灶马蟋,又名灶蟋、灶蟀、灶姬、灶姬娘娘,是灶灵显化)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夜于灶里点灯,谓之照虚耗。”就是说,除夕之夜,要将灶神的精灵贴于灶上,还要将酒糟抹在灶门之上,其意是,把向上帝汇报的灶王爷搞醉,让他少讲些不利家人的话。此外,还需在灶里点灯,以驱虚耗鬼。

卖痴呆词

元高德基 《平江纪事》:“ 吴人自相呼为呆子,又谓之苏州呆。每岁除夕,群儿绕街呼叫云:‘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

宋范成大曾写过一首《卖痴呆词》。序为“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 诗为“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ráng)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樗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苏州人哪有傻的,范成大就是!一个比一个聪明。凡是称自己傻的,都是绝顶聪明人。苏州人不仅说自己傻,而且还有多余的呆痴可以向人出售,真是太有意思了。苏州儿童上街卖呆痴的除夕习俗,憨态十足,诙谐幽默。可惜没有能够传将下来。

烧旺火

除夕烧旺火的习俗源于“生盆火”,即在除夕之夜,于室内燃起一大盆火,预示来年吉祥顺利。

现今南方一些地方仍保有这一习俗。而北方很多地区在除夕之夜有点旺火的习俗,即在自家门前,架起一堆木柴,点起来,火光冲天,企盼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当然也有驱邪除恶、迎神接福的意思。即便是在西北烧柴十分困难的地区,除夕之夜,家家都会架起一大堆柴火,热热闹闹地点烧起来。

焚香

除夕焚香祈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普通百姓如此,帝王之家也是如此。

明何良俊《语林》载:“唐太宗盛饰宫掖,大然灯烛,与萧后同观之,因问:‘朕施设孰与隋主?’萧后笑而不荅。固问之曰:‘彼乃亡国之君,陛下开基之主,奢俭之事,固自不同。’帝问:‘隋主何如?’萧后曰:‘每至除夜,殿前设火山数十,尽沉水香根。每一山焚沉香数车,以甲煎簇之,焰起数丈,香闻数十里。一夜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房中不然膏火,悬寳珠一百二十以照之,光比白日。妾观陛下,殿前所焚是柴木,殿内所爇是膏油,但觉烟气熏人。’太宗良久不言,口刺其奢而心伏其盛。”

隋炀帝也真的太奢侈了,这可都是沉香啊!这不是在造孽吗?!

现在,除夕焚香除了在自家举行以外,多有到寺庙里焚香的。以致各地寺庙除夕之夜香客云集、应接不暇。

藏钩之戏

藏钩是中国民间守岁时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岁前为藏钩之戏,始于钩弋夫人。按《汉武故事》云:上巡守河间,见一女子在空室中,姿色殊绝,两手皆拳,数百人擘之莫舒。上自披即舒。号拳夫人,即钩弋也。后人见其手拳而有国色,因之而为藏钩之戏。”藏钩之戏又为藏彄(kōu)之戏。即将环子、戒指一类物品,握于手中,令人猜摩。这一游戏在守岁时进行,自然又与喝酒行令关联起来。宋司马光《藏彄诗》有“不知藏在何人手,却向樽前斗弄拳”。 唐李商隐也有诗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腊灯红。” 现今流行的猜物游戏和喝酒划拳大约源于此。

消债

按中国人的习俗,欠债的人应在年三十以前将所欠债务还清,不能把欠的债带到新的一年里。当然,债主也会在这个时间向欠债人追债。《白毛女》的故事,说的就是这码事。

因此,除夕之夜,对欠债人而言,是个非常难以迈过去的关卡。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山上有一寺,名“消债寺”,据说欠债人只要在除夕之夜往寺中一躲,债主便不能硬着心肠前去追债。债主知道欠债人躲到消债寺去,担心逼债会逼出人命来,遭神佛报应,有的也会将债务一笔勾销。

此寺据说毁于文化大革命,现仅存部分残迹。若能修复,不仅可使京城多了一处游览之地,而且对北京民间除夕民俗文化和商业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弘扬。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消债寺旧址▼

痴呆可以卖?欠钱不用还?这些奇葩的除夕风俗了解一下

赏梅

除夕日是人们忙碌的节日,也是梅花盛开的时候。因此,总由些人忙里偷闲,前去赏梅。

明末清初的大儒学家钱谦益曾有《除夕山庄探梅口占报河东君》诗:“数日西山踏早梅,东风昨夜崭新开。停车未许倾杯酒,走马先须报镜台。冷蕊正宜帘阁笑,繁花还仗剪刀催。衫裆携得寒香在,飘瞥从君嗅一回。”

此诗是钱谦益除夕日至西山赏梅所作,其时梅花初放,染得一身清香,钱咏梅诗句脱口而出,并报心上人河东君。河东君,即是当时“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钱谦益对柳是一见倾心,柳也十分敬重钱的才学,两人真可谓才子佳人,恩恩爱爱。后明朝灭亡,钱与柳相约沉湖殉节,但船到湖心,钱伸手试水,告柳,水太凉。柳对,凉又何妨?随即翻身跳入湖中,真不愧是女中丈夫。钱因水太凉,没有去死,而且后来又作了大清的臣子。

清末诗人许南英有《除夕日游法华寺看梅》:“除岁迎年忙不了,独游华寺探新春;寺僧亦向忙中去,让与梅花作主人。”这诗写得还真有点意思。除夕日太忙了,连寺庙的和尚也找不到了,只好将寺庙主人的位置让与梅花。

汪曾祺先生曾写一文,名《岁朝清供》,文中说道:“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真也是超凡脱俗了!

赋诗

除夕之夜,最是人们忙碌的时候,但这是也是诗人们诗兴大发的时候。

古人描写除夕的诗作浩如烟海。其中以宋文天祥《除夜》诗一首最为出色,“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首诗是文天祥于生前最后一个除夕之夜所写。

此时得天下于“妇人小儿之手”的大宋朝,经崖山之战,失天下于“妇人小儿之手”。宋朝的灭亡已经是铁定的事实,谁也改变不了。文天祥兵败被俘,他在牢中已关押了整整三年。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完全被付之东流,他只能认命了。蒙古人并不想杀他,而是想以高官厚禄诱使他入伙。但他却不想投降。此时的他,甚至没有像常人一样,在除夕之夜,想到因他而受牵连的妻子儿女,他们早已被发配为奴,其处境之艰辛,是可以想见的。他连除夕夜每家都在享用的屠苏酒的梦也不去做了。全诗的最后一句“挑灯夜未央”,说明他还没有万念俱灰,一颗“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心,还在持续跳动着。

宋朝诗人戴复古有《除夜》诗一首,将除夕风俗差不多写全了:“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诗中,扫除、焚香、迎春、旺火、守岁、设宴、颂椒,瑞雪丰年都写全了。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中记载了洞庭山一乞丐写的《除夕》诗:“灯火辉煌庆此宵,夜深儿女不相招。破蒲团上三更梦,那管明朝是岁朝。” 破蒲团上,一觉醒来,哪管他是大年初一,还是十五!真也算看透了人生。

当然,除夕的风俗还不止这些。先说这么多,以后有时间再聊!


版权声明

文章为黎云昆先生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果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黎云昆,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先谢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