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也許不知道,聞名遐邇的井岡山本來指的不是山,卻成了山的名字

您也許不知道,聞名遐邇的井岡山本來指的不是山,卻成了山的名字


話說,位於中國湖南和江西的交界有一座綿延不斷、長達八百里的山脈,名叫羅霄山脈,該山脈是湖南、江西兩省的自然界線,也是湘江和贛江的分水嶺。

組成羅霄山脈的座山嶺成東北往西南走向,最北端為九嶺山,往南依次是武功山、萬洋山、諸廣山。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笠麻頂為海拔2120.4米,其周圍海拔2000米以上的姐妹峰有神農峰、湖洋頂、封官頂、猴頭崗、火燒溪、八面山、齊雲峰等。

在羅霄山脈中段,有一大片方圓五百里的山脈,其東連江西泰和、遂川兩縣,南鄰湖南、炎陵縣,西靠湖南茶陵縣,北接江西永新縣,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端的是群峰巍峨矗立,萬壑爭流,林海蒼茫,氣勢磅礴。

這段山脈包括五指峰、松峰頂、筆架山、桐木嶺等等,其主峰高達海拔2120米。

史學家根據拿山長牛嶺古漢墓挖掘考證,這一地域自東漢開始有人類繁衍生息,在西晉太康元年(280)起,分屬廬陵郡西昌、遂川縣地管理,其後,儘管朝代的轉換和建置的不同,但這一地域仍分屬永新、遂川和泰和轄地。

您也許不知道,聞名遐邇的井岡山本來指的不是山,卻成了山的名字

元至順年間,該地域被以“長寧之義”設縣為永寧,縣治設升鄉(今古城),隸屬於江西行省吉安路。而元至正十二年(1352),遷縣治於瓦岡(今新城)。

元末朱元璋起義獲勝初,於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改吉安路為吉安府,縣屬吉安府。

明洪武九年(1376),廢元置行中書省,設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劃全省為5道,統轄府縣,縣屬湖西道吉安府。清順治九年(1652),縣屬江西省吉安府。

民國元年(1912),撤銷府一級建制,縣由省直轄。

民國三年(1914),因國內“永寧”同名地有四,避而改縣名為寧岡,縣屬廬陵道。

民國十五年(1926)撤道,縣直屬省。

到了民國十六年,即1927年,這一地區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大小五井特別區。

而這一帶山脈,也於1928年起,有了一個譽滿全球的名字:井岡山!

您也許不知道,聞名遐邇的井岡山本來指的不是山,卻成了山的名字

現在,因為井岡山的名頭太響,很多人以為,井岡山的名字也與其他名山的名字一樣,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其實,差矣!

在1928年之前,從來沒有井岡山這個名稱,即使你翻遍翻爛所有有關1928年之前的文字記載,都不可能找得到“井岡山”這三個字。是紅軍到了這兒,才有了“井岡山”之稱。

1927年10月秋收起義後,主席率領部隊來到五指峰下的茨坪,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也還沒有“井岡山”的字眼,只是提到“大小五井山區”。

大小五井是指當時江西省遂川縣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五個村落的總稱。

顯然,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區比當時紅軍佔據的範圍要小得多,用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區並不能準確說明紅軍的活動地域。

所以,僅僅一個月之後,即1928年11月25日,主席給中共中央寫了個報告,該報告的標題是《井岡山的鬥爭》,明確提出了“井岡山”的概念,以充分說明紅軍活動區域範圍。這篇文章一共提了十多次“井岡山”,完全棄用了原來的“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區”。

也就是說,主席已有開始有意識地用井岡山代替了大小五井。

這,也是“井岡山”三個字首次真正在文獻中出現。

那麼問題來了,“井岡山”這三個字到底又有什麼出處呢?

原來,在江西省羅霄山脈萬洋山五指峰北有一個村莊,名叫井江山村。井江山村四面是高山,村在中間,像在井裡一樣。又因為當地方言“江”、“岡”不分,已經演變成了井岡山村。

主席就信手拈來,用這個村子的名,代替了“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區”。

您也許不知道,聞名遐邇的井岡山本來指的不是山,卻成了山的名字

特別值得說明的是,主席在提出“井岡山”的概念時,原意並不是想表達一個山,而是指紅軍割據的地域,包括山地、村莊、城鎮。然而,有趣的是,主席的無心插柳之舉,最後竟然成就了一座山,讓這座山成為了可以揚名海內外、標榜青史的紅色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