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經濟增長與幸福感的悖論依然無解

從亞里士多德到披頭士樂隊,眾多思想者都認為金錢不能帶來幸福。但金錢似乎確實有助提升幸福感。自2005年以來,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開始在世界各國調查具代表性的成年人樣本,請他們按0至10的等級評價生活滿意度。主要結果很明確:平均而言,國家越富裕,人們自評的幸福感越高。這種直接關聯表明,人均GDP翻倍可令生活滿意度提高約0.7個百分點。


當代社會經濟增長與幸福感的悖論依然無解


不過,國家越富裕,其民眾情緒越會正面提升的預言一直都存疑。1974年,經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發現,1946年至1970年間,美國人均GDP上升了65%,但美國人對生活的平均滿意度卻停滯不前。他之後在其他地區也找到了類似的脫鉤。雖然就全球來看幸福感與收入水平相關,而且經濟衰退必然會導致短期的痛苦感受,但長期的GDP增長似乎並不足以扭轉普遍的負面情緒。


當代社會經濟增長與幸福感的悖論依然無解


此後"伊斯特林悖論"一直備受爭議。一些經濟學家聲稱通過更高質量的數據找到了經濟增長與幸福感提升之間的關聯。3月20日,聯合國發佈的年度研究《全球幸福報告》公佈了最新的蓋洛普數據。新數據為辯論正反雙方提供了一些彈藥,但總體而言,這一悖論看來仍然難以解決。


當代社會經濟增長與幸福感的悖論依然無解


數據中有顯著的例子表明國民收入和幸福感同步升降。最顯著的(以人口規模論)是中國,人均GDP在十年內翻了一番,平均幸福感上升了0.43個百分點。在富裕國家中,德國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感都比十年前高。委內瑞拉的幸福感曾位居全球第五,但隨著經濟崩潰,已被一片愁雲籠罩。縱觀各國,幸福感提升確與經濟增長相關。

當代社會經濟增長與幸福感的悖論依然無解

當代社會經濟增長與幸福感的悖論依然無解


然而這種相關性非常弱。在調查的125個國家中,43個國家的人均GDP和幸福感呈反相關性。與中國一樣,印度也是人口龐大、增長迅速的發展中經濟體。但印度人的幸福感在過去十年下降了約1.2個百分點。總的來說,過去十年裡,幸福感和收入變動呈正相關和呈反相關的地區大概各覆蓋了一半的全球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