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冰雪聰明,吳三桂性情中人:用通俗歷史的筆觸訴盡人性悲歡

張宏傑的筆總是能如此輕鬆的割開時間帷幕,讓那些本來離我們極其遙遠的歷史人物的氣息甚至體溫撲面而來。他既不批判也不仰視,他只是抱著悲憫之心,替他筆下的人物設身處地,悲歡與共。——莫言《當歷史撲面而來》

《千年悖論》是張宏傑的“處女作”,裡面收集了他很多早期的優秀歷史散文。在書中張宏傑用不同的視角觀察和描述了曾經被很多人描寫過的歷史人物:吳三桂、曾國藩、慈禧、朱元璋、柳如是……也將科舉制度、殘忍酷刑以及隱士等歷史事件的真相一一剝開,放在世人面前。

慈禧冰雪聰明,吳三桂性情中人:用通俗歷史的筆觸訴盡人性悲歡

在他筆下,你會發現歷史上很多人都被嚴重的臉譜化——其實吳三桂年輕時是以“孝勇”聞名天下的,慈禧太后在老宮女的眼中是一個溫和有精氣神的老太太,即使是在娼門裡,也可以出現柳如是這種才華橫溢、性情剛烈的奇女子,而“輕天下,細萬物”的隱士們大多都擺脫不了沽名釣譽的嫌疑。

慈禧冰雪聰明,吳三桂性情中人:用通俗歷史的筆觸訴盡人性悲歡

《千年悖論》這本書的最大特點在於作者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用通俗歷史的筆觸,以自己的獨特視角解析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他既不讚揚也不抨擊,只是以一種平等悲憫的心情來剖析歷史人物,分析他們在種種困境之下所做的生存選擇。

他和這些歷史人物一起思考、一起經歷時代的動盪、內心的掙扎、人性的博弈、精神的洗禮,鮮活的再現了這些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

張宏傑不是歷史科班出身,大學時學的是經濟學,但他卻憑著對歷史的熱愛不斷苦讀,立志要把歷史寫成一個“性感的姑娘”而不是一個“乾癟的老太婆”,由此也顛覆了很多人接近歷史的心態。

慈禧冰雪聰明,吳三桂性情中人:用通俗歷史的筆觸訴盡人性悲歡

他就像一個手起刀落的主治醫生,條理清晰的帶我們分析了人性、解剖了歷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一、歷史背後的人性

如果我們出生在那個時代,也許我們也不得不如袁世凱那樣進退失據,或者如吳三桂那樣轉臉無情。這些大偉人或者大惡人,其實都是命運之流中苦苦掙扎的可憐人,和你我一樣。——莫言

我們對歷史人物的理解總是單薄又固化,歷史書中只告訴了我們他們千面當中的一面——他們或勇武或正直,或狡猾或奸詐,但是卻從來都不鮮活,彷彿只是歷史洪流下的一面單調斑駁的臉譜。

《千年悖論》中描述了很多的歷史人物,他們或男或女,或是王公貴族或是藝妓歌女,他們的人格結構被作者深度解剖,他們背後的歷史也被一一攤開——歷史或現實給他們帶來的生存困境讓這些人物糾結、抗爭、偏執、自封、扭曲、思變,然後一步一步走向了後人皆知的人生結局。

1、吳三桂:從又紅又專的少年將軍,到世人皆知的大漢奸

吳三桂是一個美男子,也是一個英武絕人的軍二代。他少年成名,橫刀臥馬,曾經不遺餘力的抵抗清兵。

慈禧冰雪聰明,吳三桂性情中人:用通俗歷史的筆觸訴盡人性悲歡

然而,在歷史的洪流面前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小的,腐朽沒落的明王朝無論如何也無法抵擋李自成和清兵的夾擊。

走投無路之下,吳三桂背叛了明朝,想投奔李自成。

沒想到滿家遭戮、愛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手下霸佔,一氣之下他又背叛了大順王朝——“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說的正是血氣方剛的吳三桂。

年近花甲,為清王朝征戰半生的吳三桂只想帶著平西王的帽子在雲南這個安樂窩裡安度餘年,年幼的皇帝康熙卻一直把他視為眼中釘——“削藩”的詔令一道接著一道,步步緊逼下他不得不造反,也由此走向覆滅。

這正印證了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2、慈禧:從冰雪聰明的女孩,到迷戀權力的女政治家

雖然小時候沒有機會讀書,但這掩蓋不了她的冰雪聰明——葉赫那拉蘭兒在政治生涯中表現的其實相當傑出,只是這些世人鮮少知道。

慈禧冰雪聰明,吳三桂性情中人:用通俗歷史的筆觸訴盡人性悲歡

她有膽量:在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咸豐皇帝戰戰兢兢地準備棄城逃跑的時候,她頂著巨大的壓力極力反對:

“當皇上之將行也,貴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鎮懾一切。聖駕若行,則宗廟無主,恐為夷人踐毀。昔周室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後世之羞。今若遽棄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貴妃的這番話擲地有聲,驚慌失措的滿朝文武都該汗顏。

她有肚量:咸豐死後,她以迅雷之勢發動宮廷政變,顛覆了以往的權力中心,但這時候她卻只是殺了為首的三個大臣,燒燬了從他們家裡搜出來的信件,由此穩定局面、安定人心。

她還有一定的眼光:支持洋務運動、公派留學、興辦工廠、建立新式的軍隊……

當然她有自己的侷限性:擁有聰明和手段,卻多數用在了權力鬥爭上,看不到外面世界的變化;熱愛生活,精緻度日,卻沒有責任和熱情去改變國家現狀;沒讀多少書,只會用她熟悉的管理家庭的方式去管理國家,結果自然是一敗塗地,永遠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如果她面對的是一個正常平穩的政治局面,她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甚至不會輸於歷史上那些庸庸碌碌的皇帝,可她偏偏遇上了中國歷史上最困難的時候。

如果她輔佐過的三個帝王能有一個成器的,不那麼軟弱或者驕縱,或許她就可以放心交出自己手中的權力,在後宮頤養千年——她長期干政的背後也有許多無奈。

可惜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只有無數的“無奈”。

當你讀懂了歷史之後,你就會理解歷史人物當時的心境,歸根就是3個字——不得已。—— 羅振宇

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描寫雖然不盡相同,但都透露著作者對他們的悲憫之心。

世人皆辱你、罵你、誹你、謗你,我卻看到了你的無奈、抗拒、掙扎、求變,體諒你的無助、讚美你的突圍,感嘆世事蒼茫背後的“不得已”。

二、通俗歷史的啟蒙作用

歷史這門本來可以寫得和教得非常有意思的學科,被編成了一種單純用來折磨學生的東西,羅列著重大事件的概述、意義、年份、地名。這些乾巴巴的內容被用來做填鴨的飼料。這種教育方式就像把一把熱氣騰騰的香味撲鼻的好菜冷卻、風乾,分解成各種原料:維生素、糖、鹽、味精,讓你一樣一樣的吃下去。——張宏傑

中國人骨子裡是愛讀歷史的,只是學生時代每天搖頭晃腦的背誦概念、時間、事件、意義……讓一些人對歷史有一種敬而遠之的心態。即使這樣,仍有很多人對歷史有極大的熱情:

南開大學“社會大眾歷史知識調查”課題的一次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92.5% 的人對歷史表示“感興趣”,其中 41% 的人表示“很感興趣”。

歷史知識的普及和傳播,通俗歷史功不可沒。

歷史學家瞿林東先生曾經說過 :“中國史學有注重通俗化的優良傳統,這對於普及歷史教育有重要意義”。

自古以來,我們記錄歷史就有兩條線索——正史和民間的歷史,正史來自於官方或當朝的記錄,而民間的歷史是“非正史”,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的野史或傳奇。

通俗歷史讀物自古就有,老百姓對這些“非正史”更是喜聞樂見,比如深受民間喜愛的《三國演義》和《左傳》——《三國演義》就是以《三國志》為基礎寫的一部通俗歷史小說,而《左傳》就是以《春秋》為綱要,為《春秋》做註解寫的一部史書。

慈禧冰雪聰明,吳三桂性情中人:用通俗歷史的筆觸訴盡人性悲歡

這種歷史通俗化的習慣延續至今,就有了《百家講壇》、《明朝那些事兒》等通俗歷史內容的發展,也讓更多的人愛上了歷史。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通俗歷史呢?

1、易讀性和趣味性:跟專業艱澀的大部頭歷史專著相比,通俗歷史文筆輕鬆、風格自然,讀起來毫不費勁,作者還會進行生動逼真的歷史細節刻畫,用趣味性的語言解剖歷史事件,這也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2、恰當的歷史人物心理分析:在《千年悖論》當中作者就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物的成長背景,深度揣摩了歷史人物的心理。這種寫法能夠加深讀者對歷史的理解,領會當時的歷史感。

3、從平民化和人性化的角度切入,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普通人的眼裡,那些歷史人物總是那麼遙遠、高不可攀,可是在通俗歷史的作者筆下,歷史人物也成了普通人——他們有自己的侷限性,也有自己的先見性,讀者甚至會思考:如果他們出生在那個年代,能不能做的比這些人更好。

張宏傑的作品在近現代通俗歷史作品上添上了悠然一筆——很多人都只知道《明朝那些事兒》帶動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歷史熱”,卻不知道《明朝那些事兒》的也靈感來自於張宏傑的文章,它的作者當年明月甚至給張宏傑打過一個電話,講述了他第一次看到張宏傑的作品的時候內心的震撼與激動,而這一切正是他提筆寫下《明朝那些事兒》的源頭。

慈禧冰雪聰明,吳三桂性情中人:用通俗歷史的筆觸訴盡人性悲歡

通俗歷史有它的侷限性,容易走上低俗、媚俗的極端,但它的魅力是無法掩蓋的。

它打破了精英文化被束之高閣的局面,使普通民眾也能近距離地接觸歷史、瞭解歷史,甚至掀起了民眾學習優秀歷史文化的熱潮,這種熱情對傳播傳統文化和促進文化發展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三、歷史和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

我們被告知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差距之大如同兩個星球,而歷史這個領域,這種差距更是明顯。——《千年悖論》

我們所知道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呢?

吳三桂是大漢奸,慈禧是賣國賊,妓女們曲意逢迎,隱士們品性高潔、清高灑脫。

慈禧冰雪聰明,吳三桂性情中人:用通俗歷史的筆觸訴盡人性悲歡

可是真正的歷史卻豐富的多——吳三桂的孝勇和性情,慈禧太后的仁慈和聰慧,柳如是的才情和剛烈,隱士們的落魄和虛偽……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存在過的。

很有意思的是張宏傑對隱士這一特殊群體的描寫。

我們想象中的隱士大多隱逸高潔、淡泊名利、瀟灑度日,真相是隱士這一群體大部分如貞女失節,過的落魄不堪。

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是這其中少見的幸運兒,他的幸運在於宋真宗統治時期對他不斷地接濟,讓他不至於為一日三餐犯愁,這才有了那份隱士的淡定從容,也才留下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樣的千古佳句。

慈禧冰雪聰明,吳三桂性情中人:用通俗歷史的筆觸訴盡人性悲歡

《名偵探柯南》中說:“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事實是對於歷史的解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許我們努力探尋的脈絡仍然跟真正的歷史相差甚遠,但每一次的努力和接近都能為我們積蓄力量。

這樣我們才從黑暗中一步一步走出來,實現質的跨越,有了點燃希望的文明。

莎士比亞說:“歷史就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歷史不會重演,歷史也一直在重演。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好比一艘船,裡面裝滿了古人的智慧與血淚,唯有思考和汲取,它才能載著我們不斷向前。


(歡迎關注好運成長書屋,我們一起去看更大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