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欧洲、中东及非洲的影响

来源: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


新冠疫情对欧洲、中东及非洲的影响


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因为疫情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也在持续发酵。全球政策制定者都在寻找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减轻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影响?有哪些跨部门、跨国界的影响?全球经济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当前的问题,布斯商学院推出了三场线上经济前瞻论坛,分别聚焦美国、亚洲和欧洲市场


在5月13日举办的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线上论坛中,布斯教授Veronica Guerrieri、Randall S.Kroszner和Brent Neiman就新冠疫情对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影响展开了讨论。


Guerrieri教授是Ronald Tarrson经济学教授兼 Willard Graham学者,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劳动力与金融市场摩擦、搜索理论、大流行病下的收缩、以及增长理论的研究。她自2013年起担任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并自2014年起担任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顾问。


Kroszner教授是布斯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课程副院长兼Norman R. Bobins经济学教授。他曾于2006年至2009年间担任美联储理事,更会定期与全球媒体分享全球经济前沿见解。


Neiman教授是Edward Eagle Brown经济学教授兼William Ladany学者,曾担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国际金融部门的经济学家。他主要从事国际宏观经济和贸易研究,并担任贝克尔弗里德曼经济研究所(BFI)国际经济倡议负责人。


本次线上论坛由《经济学人》经济版编辑Henry Curr担任主持。一个多小时的讨论涉及了欧洲和世界多个地区面临的关键问题,包括央行的作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及可能因危机而产生的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变化等。





洞察亮点




需求侧 or 供给侧冲击?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冲击,它以更直接的方式打击了经济的供给面,因为人们害怕去消费。”


Veronica Guerrieri也指出,现在的问题是,供给侧的冲击是否会影响需求侧,甚至主导了供给端本身的冲击。这个问题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相当重要。如果冲击从根本上是在供给侧,是标准的供给冲击,那么可能就没有必要刺激经济了。


然而,根据Veronica Guerrieri近期的观察,她认为需求冲击的副作用将比最初的供给冲击更为强烈。她建议应该把重点放在能刺激需求的地方。


劳动力市场的独特环境



在思考当前经济运行方式的本质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件事是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情况。现在人们在家工作,还有大量的人根本无法正常进行工作。很多国家都开始为劳动力市场提供特别的政策支持。然而,在英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政策都是给那些暂时没有工作、被解雇的工人发工资。


“我认为很多政策,不管是不是央行的政策,尤其在财政政策方面,都在试图保留特定机构中的工作岗位。然而,这次的挑战是对未来消费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冲击。我认为我们必须将政策方向从保护过去转向推动未来发展。”


危机后的结构变化及其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Brent Neiman提到,在国际贸易方面,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冲击可能是长期的。首先,贸易成本在多个层面都会增加;另一方面,货物运输也跟旅客出行一样受到打击。此外,我们也看到一些轻会影响贸易关系的软性事物。


“找到外国供应商,决定从他们那里采购,建立长期关系,进而建立起进出口关系——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难建立这系列关系的处境中,但这似乎也是合理的。最后一点,实际上也是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在过去近五年中看到的保护主义情绪的不断上升,此情况的发生事实上早于新冠疫情爆发,2008-2009年的贸易崩溃和全球金融危机并不存在类似的大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