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生命的意義在於永不言敗

人,應該思量他生來就該乾的事

——從海明威和《老人與海》看生命的意義

海明威在他的小說中,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硬漢形象,他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向我們闡述他對於人生的理解:人應該思量他生來就該乾的事。


正如書中老人聖地亞哥想的:也許我不該當漁夫,然而這正是我生來就該乾的行當;又如海明威自己認識到的:早就知道自己想當一名作家。而不論是聖地亞哥,或者是海明威,都完美地演繹了他們的職業,展現堅強不屈,鐵骨錚錚的英雄氣魄。

《老人與海》:生命的意義在於永不言敗


斯泰因曾對海明威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這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在《老人與海》中創造的卻是一個絕不迷惘的堅強者。


被人認為是“倒了血黴”的老人,那雙眼睛像海水一般藍,顯得喜洋洋而不服輸。儘管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他依然堅信自己是不同尋常的老頭兒,帶著這份希望與倔強,駛向海的深處。他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對自己職業的決心,是不讓環境的變化來影響自己的堅毅。


生命本該如此,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是以實際行動向眾人宣告自己的實力。那條十八英尺長的魚的骸骨就是老人捕魚的輝煌成就。在海上的日子裡,他不止一次地憐憫眼前的魚,也不止一次地想著如果男孩在這兒就好了。但事實是,他不得不殺死這條魚,而男孩也不可能出現在這兒。所以,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經驗技術同魚搏鬥。確實,一個男子漢又怎麼會時刻想著依靠他人,而不是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戰勝敵人呢?



海明威通過夢境向我們展現了老人幼時那一段非洲的記憶。而老人的夢境,呈現出的不僅是不竭的生命力,還有的是從小就開始萌芽的英雄情懷。


盧克萊修曾說:“無論我們迫切追求的是什麼,無論我們過去關心的是什麼,心靈一直是意在追求的對象,我們在夢中看到的一般就是這些事情。”老人的夢境總共出現了三次,而每一次的夢境中必定出現的就是獅子——驕傲的獸中之王。顯然,獅子代表的,正是老人孜孜不倦,就是賭上生命也要追求的信仰。從老人的夢中窺見的,是襯著高聳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漫步在非洲金色海灘上的獅子,那般的高貴,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老人與海》:生命的意義在於永不言敗


構成夢的內容的任何材料,都是以某種方式源於人的經歷,又在夢中呈現和回想起來。而老人夢中的獅子,是小時候到達非洲時的所見。由此可見,老人對於堅韌的認識早在幼年時期就已開始,磨練在骨子裡,經過時間的積澱,造就了老人不屈不撓的“硬漢”形象。進一步說,老人的個性,從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海明威對生活的獨特觀察,對目標的堅定不移,縱然有些阻撓橫在眼前,或是自己心裡有些什麼疑慮,都動搖不了最初的信念!



大海是整篇故事的底色,一片汪洋,而容身之處卻只是億萬分之一都不到的海洋的一隅。宏大的背景之中,有的就只有老人孤索的身影,更顯悲壯。M.卡丹說過:“藝術是人類作為對其實際的生命活動的某種倍增而創造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推論,海明威的生活中也充滿了寂寞與無奈呢?


因為感受寂寞,所以將滿腔的熱情投入自己的事業,老人,或者是海明威,不服輸的性格帶給他們無窮的力量,面對流言,用事實來擊碎它們是最好的回應。就算老人的魚最終被鯊魚吞食,只剩一具骨架,誰又能說老人不是一個勝利者!

《老人與海》:生命的意義在於永不言敗


真正的勝利者不在於物質上的所得或者有一個空名,而是能面對險惡形勢毫不氣餒,不屈不撓地鬥爭下去。

這應該就是海明威曾給自己一本短篇小說集命名為“勝者無所獲”的原因。勝利者,要的不是流於表面的物質形式,而是內在的精神世界的勝利。真正的英雄,不只是永遠一帆風順地打敗對手,相反的是,縱然他落魄,在戰鬥中處於弱勢,乃至失敗,只要他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以頂天立地的形象,以“士可殺,不可辱”的威嚴面對對手,那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


經歷了失敗的八十多天,老人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而海明威在經過一段時間創作的低迷期,尤其是《過河入林》的不受好評之後,也通過《老人與海》顯示了他的才華並未消逝。海明威曾說:在他灰心失望的時候,支撐著他的是崇高的理想。與文字打交道,是他自己堅信應該選擇的職業,也是他畢生攀登的階梯。走在任何一條路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遇到挫折與困難。因而,面對絆腳石時不放棄,為自己灌輸足夠多的信心,就可以走出一條自己的英雄式道路。



在這個世界上,大概也只有海明威能夠寫出《老人與海》這樣不多一字卻如此耐人尋味的小說了。莎士比亞在他的歷史小說、戲劇,特別是在悲劇描寫中,具體刻畫了大量的心理活動來凸顯真實的性格。而海明威則不同,他運用大量白描手法來描寫老人與大馬林魚、鯊魚相鬥的場景,讓人如看電影一般地感受到那種壯烈的場面,通過細節,衝擊著讀者的大腦,無聲地傳遞著老人的耐勞,永不言敗。


幼年的經歷,註定會對人的一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點體現在海明威自己的生活中。中國人常說:三歲看到老。說的就是小時已形成一個人的個性與思考習慣,而這種個性與習慣將或多或少影響到人的一生。卡拉漢在海明威青年時期評價他說:“他的內心深處有種什麼東西總是使他想在他所從事的每個行業中都成為行家。” 事實證明他確實做到了。當他認為“只有像參加過拿破崙軍隊南征北戰的司湯達那樣的作家才能寫出好的作品”時,他便渴望參戰。雖因自身條件而未能如願,但他以不同於戰士的方式參加了戰爭,並負傷。而他在戰場上的經歷也確實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一些素材與靈感。海明威更是將這種執著賦予了聖地亞哥。


“寫作,即便是在最成功的時候,也是一種孤寂的生活。”海明威自己言道。同時,他又說:“而一個在岑寂中獨立工作的作家,如果他確實不同凡響,他就必須天天面對永恆的東西,或者面對缺乏永恆的狀況。”我認為,海明威口中必須天天面對的永恆,就是寂寞,是心靈上的寂寞,無人能懂的寂寞。老人唯一交心的男孩離開他上了別的船,也就象徵著老人不僅在物理的範疇上是孤獨的,在心靈上更是寂寞的。


狄德羅說藝術家應當是一個哲學家,深入研究過自己的內心,從而看到人的本性。由此可見,海明威深深地挖掘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意識到不能過分地欺騙自己,沉溺於虛無與自欺之中。希科克在寫給海明威的一封信中說:“為什麼你寫的東西中人人都會帶上把槍。”這令我想到了魯迅,投槍匕首的犀利早已為我們熟知,深深地瞭解到語言並不抽象,它很實在,以致令許多人望而生畏。


無論海明威自己如何強調象徵主義全是胡說,不可否認的是《老人與海》中象徵了許許多多人性中的本質。人類的永恆價值下,潛伏著的,不僅僅是一個硬漢,更多的則是衝破社會牢籠,解放人類的不變真理。而這則理論,這則精神,就像男孩延續老人的青春一般,延續至後世,永不凋謝。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這句話至今縈繞耳旁,引人陣陣思索:人為什麼而生?這個自人類產生以來就已存在的原始問題,困擾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無數的先輩們以自身為藍本,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著,向世人交付他們的答卷,引領人類向著文明前行。


海明威用自己提出的“冰山”理論,通過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層薄冰。帶領著一代人走出迷惘,在那追思為何而活的道路上,以永不言敗的英雄的形象,昂然前行!



參考書目:

《老人與海》 [美]海明威 著 吳勞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

《夢的解析》 [奧地利]弗洛伊德 著 周豔紅 胡慧君 譯 上海三聯書店 2008年

《藝術創作,現實,人》 [俄]米·赫拉普欽科 著 劉逢祺 張捷 譯 上海譯文出版 1999年

《海明威傳》 [美]肯尼思·S·林恩 著 田恩銘 譯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諾貝爾獎百年英傑——海明威》 [中]楊恆達 著 長春出版社 2001年

《中學百科全書》 蘇步青 劉佛年 柳斌 總主編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