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毕业大学生给女儿的一封信,一文看出中国30年职业发展变迁

编者按:

过去的30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职业发展生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前车马慢、从前时间慢,从前的人生也只能从事一个职业。而今,过去的一切又是那么具有可借鉴性和回味无穷。

文/川哥

全文约2250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文末有彩蛋


那日聊到这30年国内职业发展和变迁的问题,小溪突然感觉似曾相识,给我看了她和父亲的书信。书信当年是2011年父亲节,90后的小溪当时是一个19岁在校大学生,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求学。

小溪爸爸是87年毕业大学生,老家在甘肃东部一个贫穷的山村,如果不是高考,可能会延续家中的职业:务农。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和职业路径。具有一定时代特色的是,小溪爸爸当年考上大学无疑是鲤鱼跃龙门改变一家人的命运,摆脱了务农的路径,举家因为工作安排原因到甘肃西部一个相对富裕的城市。

60、70、80、90、00

我们以每10年为一个分界点,访谈形式调查了一下每个时代特色下的职业特征,以小溪家里人这个缩影为例。

小溪父母是60后,不难看出,那个时候的职业不论学历高低,大多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小溪的父亲从事了一辈子科研工作,期间工作调动是因为组织的安排,个人不会有“跳槽”或者换行职业的想法,组织和单位会提供一定福利的住房,日子虽不是那么富裕,但是一般不会有太多经济上的压力;而小溪的小姨是70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做生意赚钱成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只要肯努力肯干活,就有经济改善,苦点累点也不算啥,小姨靠自己的打拼换来了车子房子,稳定还是主旋律,可能一辈子还是会选择做一份工作,但是对于组织的忠诚度低于对富裕的追求;小溪的表哥是80后,赶上了大学生扩招、大学生身份开始不值钱的时代,表哥跑很远上大学,至今隔几年会根据自己的职位需要换工作,有一定的见识但是还是靠父母支持买房娶媳儿,再也没有国家或者单位这个大保障了;小溪是标准90后,从小家境还不错不缺物质资源,大学去了很远的城市,自己走过很多国家,赶上了多元的文化和成长氛围,身边同事跳槽很快(一两年非常常见),很多人也会频繁更换行职业,快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不再会有90后愿意呆在一个企业一辈子;小溪的弟弟是00后,问起他来,觉得未来不工作也挺好,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变新奇满足自己是一大特征。

不难看出,在时代特色下每个年龄段职业特征。国家和地方政府分配工作,一般60、70后工作从毕业到退休都是一个工作就是一辈子。而80、90后频繁跳槽、发展副业和探索自我精神世界已经是主旋律;而调查数据及一些访谈显示,现在第一批00后对于未来职业的想象已经是不工作了或者阶段性尝试不同的工作。


87年毕业大学生给女儿的一封信,一文看出中国30年职业发展变迁

时代下的变迁


小溪父亲的书信

今日中午,从你妈手机中得知女儿父亲节为我写了一段文字,读后颇感激动,晚又从你妈空间把文章调出来细细品味,又觉情切与浮想联翩,打开空间日记记录以下文字,作为对女儿回应与人生探讨吧!
我们生活在物质匮乏时代,再加上父亲出生贫瘠的黄土高原贫困山村,从小缺吃少衣,上小学时看到临近供销社营业员每天吃白面哨子面条,羡慕得从小立下理想长大自己能吃上。上高中时,邓小平恢复高考给我们农村娃娃跳出农门希望,于是发奋实现了自己愿望,高中毕业考中石河子农学院,那是3个高中毕业班150多人唯一本科生。进入大学,一下不但实现自己小学“理想 ”,使自己走上一条崭新世界。进入大学后,虽然衣着和其他同学相比简朴,带着重重的家乡口音,但丝毫没有动摇自己向新习惯、新思想和新知识进攻步伐。大学时代在新疆和五湖四海人接近机会,使我增加见识;大学时对文学书籍阅读,使我每天文字写作水平提高;对新信息及有关哲学思想的接受,使我们能接受不断更新的时代变化;“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及“我们是八十年代新一代”的豪情壮语,使我们发奋读书。总之,大学时代我们是欢歌笑语之中度过。


然而,1987年大学毕业后,本想改变命运的我,刹那间好像回到原点,记得7月的一天夜晚,酒泉农垦分公司一辆面包车把我们一同分配来的两人扔到低矮的黄花农场平房时,好像心凉到极点。八十年代一纸分配决定人生命运,开始在黄花农场虽然想离开过,时常迷茫、徘徊,但还是被现实及命运折服,自己从一个小小科员干起,到队级、副科级、科级后到副县级,无论科研及管理工作得到基层群众及上级部门肯定。期间,有了自己爱情及家庭,虽然离开十多年,但黄花岁月时常梦萦缠绕。
当确定了自己一定地位及奋斗方向后,身体的不允许,又给自己找了一条思想灵魂时常折磨的道路,1999年在酒泉自己否定过去,重新开始了又一次重蹈火海重生。这次使自己在不正常的健康情况下,在一群知识分子窝子,如一只羊进入狼群中,但经过自己十年奋斗,终于进入酒泉市专家圈子,虽然成绩显得霉色,确实是平凡中自己炫燿的一点光泽。
女儿经历不可能和我一样,也不希望和我一样,但无论过去时代还是现代及将来,人骨子里都有不甘落后的思想,都有不断想超过别人并把别人远远撇在后的想法,但一定记住,往往处在同时期、同条件下人能力是不分上下的,超过别人只要两条路走,一是外力,一是靠自己。不知道女儿自己对自己定位如何?所以,写了自己经历,以供参考,见笑之处多加指正。祝女儿每天快乐!


87年毕业大学生给女儿的一封信,一文看出中国30年职业发展变迁

60后和90后的对话(家书原文已授权)


写在后边的彩蛋

似乎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随时准备好自己并且有应对变化的能力是我们可以决胜未来的关键因素。

读完这封书信你有什么感受?其实如果你读到了最后,我就是那个小溪。父亲和我的对话过去了9年我还保存着。这是至今来说非常鼓舞我的一封书信。

我相信我讲的是我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欢迎留言交流,我是川哥@川哥说职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