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疫情后,透视金融科技发展的1个基本盘与4大趋势

3月24日,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指导下,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北京市银行业协会、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与金融科技会客厅联合推出的中关村金融科技大讲堂第七期圆满结束!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国培机构董事长刘勇围绕共同战“疫”后金融科技的“新春天”展开了精彩的分享,本次分享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国际金融科技的最新进展、国内金融科技发展的形势、国内金融科技新动向和“新春天”:一个基本盘,四大发展趋势 。

1

国际金融科技的最新进展

导读:全球金融的竞争焦点在金融科技。世界主要国家在不断加强金融科技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的同时,也正从宏观层面到财政、法案的具体层面加快落地。疫情不会对金融科技融资产生太大冲击,未来金融科技融资额会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各国正加快金融科技发展部署,加速落地金融科技规划政策。1月20日,来自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欧洲银行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机构宣布设立专门小组,讨论央行数字货币用例。1月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合规与审查办公室发布公告称,已包括数字资产在内的新金融技术列入下一财年的主要关注事项。1月28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支付服务法案》正式生效。法案将数字支付令牌服务等新型支付服务也纳入其中。3月11日,英国政府发布财政预算,持续关注抗击疫情与金融科技。本次预算宣布针对英国金融科技领域进行专门审核,增加了对金融科技交付小组的资助。国际上在关注疫情的同时,不断对金融科技发展给予支持。

世界主要国家在不断加强金融科技战略规划的同时,加快了落地步伐。金融科技是通向未来的金钥匙,把握住金融科技就是把握住了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

2020年1月,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额约12.1亿美元,2月融资额约16.4亿美元,较往年同期数据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属于投融资正常回调,未来金融科技融资额会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2

国内金融科技发展的形势

导读:中国金融科技延续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产业发展全球领先。各城市在金融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有差异,东部城市总体实力较强。各大城市在布局金融发展战略的同时,会更加强调技术的作用,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必须率先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已经进入到4.0阶段。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延续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019年我国的金融科技融资额达到了181.9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52.7%。2015年到2019年,中国融资最多的金融科技公司是蚂蚁金服,筹集了220亿美元。京东数科是中国第二家融资最多的金融科技公司,筹集了50亿美元。

2019年毕马威公司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榜单》显示,中国10家企业上榜;《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100强榜单》显示,北京有49家企业上榜;《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30强榜单》显示,入榜企业类型涵盖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研发类企业和综合服务类、互联网支付、保险科技、互联网银行、消费金融等业务类型的企业,业务范围非常全面。

各城市在金融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有差异,东部城市总体实力较强。北京金融科技优化布局稳步发展,上海也在努力打造金融科技国际化品牌,深圳力争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主角”。杭州采用“政策+人才”策略再造城市发展新活力,雄安新区集聚多种资源为金融科技城建设蓄力。成都、重庆、广州、南京、青岛等城市也在积极布局金融科技发展。

今天的金融公司应该是科技公司,如果不成为一家科技公司,金融公司是没有未来的。目前,北上广深等城市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各大城市在布局金融发展战略的同时,会更加强调技术的作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必然也是打造金融科技中心。

3

国内金融科技动向

导读:国内金融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国内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各个地区都在加快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第二,疫情对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影响有限。第三,疫情期间金融科技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疫情防控建立了技术的“护城河”,在多个场景中发挥了价值,充分体现出金融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加快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为金融科技“新春天”的到来拉开序幕。

首先,国家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各个地区都在加快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金融行业的标准《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对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安全体系建立提出明确要求。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发布关于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第一批项目申请机构自声明的公告。目前,第一批的6个试点项目已完成登记,将向用户正式提供服务。1月,上海市发布《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的总体目标。

数据显示,1月和2月的融资额合计20亿美元左右,预计第一季度总融资额会在30亿美元左右,与2019年第一季度融资额差不多,可见疫情对于金融科技发展融资的影响很有限。

在疫情期间,金融科技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疫情期间金融科技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强相关系统技术研发,为疫情防控建立了技术的“护城河”,为金融科技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推动金融线上服务,支撑疫情防控。在疫情防疫期间,各地进一步限制人口流动,金融服务成为首要难题。在传统线下业务停滞的危机时刻,金融科技地位凸显,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特殊时期的线上替代服务。

银行方面,多家银行从线上提供开户、客户服务,到线上、线下联动放款,从快速上线银行创新产品,到绿色通道审批放贷,从人工智能呼入处理到远程签约,24小时运行,及时的处理了客户日常金融需求。证券方面,由于疫情的原因,各证券公司呼吁交易者减少去证券营业部等公众场所,使用手机证券APP等网上交易方式。保险方面,众多的保险企业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实现全流程线上作业,在线投保、线上理赔,增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服务能力。

二是聚焦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更好的服务防疫经济。受疫情影响,个人以及中小微企业都会面临融资还贷的压力,而金融科技对于信贷优惠政策的有效实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定向信贷支持,确保这些企业生产能够获得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就需要基于大数据+AI,对受疫情影响群体的资产和信贷行为,通过多维度的大数据验证和综合分析,智能建模和精准分析,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精准的服务,从而给予中小企业精准信贷支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银行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能力,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更现实、更长效。但是,目前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信贷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将不断演化,派生出更多的模式和应用场景。

三是防范疫情,金融科技的应用生活服务领域。金融科技不仅会提升金融的效率,而且可以应用于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包括智慧医疗、智慧生活、智慧交通、智慧社保等。

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早查明”和“早发现”是疫情控制的重中之重。中关村金融科技企业积极行动,配合疫情防控。金融科技上市公司中科软研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密切接触者追踪系统”并在除夕前上线,实现了肺炎疫情信息的实时报告,确保第一时间获得最准确的数据,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北京博雅正链发起了“博雅医链”战“疫”医疗物资捐赠存证公益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免费提供物资的确认可信存证、信息查询等在线服务,并且协助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了解交易的目的和交易的性质。

在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快速诊断是一大难题。金融科技企业通过技术的深度应用,提高了医生问诊效率。如国美金融联合医加壹、360金融联合医联等企业开通了7*24小时的免费在线义诊,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外呼助手”等,为医院门诊减轻就诊压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智慧生活方面,在疫情期间,线上购物异常忙碌,为了降低“人传人”的风险,各大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动用、利用金融科技等底层技术推出“无接触式配送”。目前已有京东、百度、美团等企业的无人车在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的抗击疫情相关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基于地铁、火车站、机场、集中办公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旷视科技提出了“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前端红外相机,鉴别人流中的高温人员,根据疑似发烧者的人体、人脸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体温异常者并实现疑似高热人员的精准锁定,满足了疫情防控需求,为城市的管理和便民服务提升了运营效率。

此次疫情期间,金融科技不仅在疫情防控多个场景中发挥了价值,同时也体现出了金融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科技向善”的最好印证,加快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为我们的金融科技“新春天”的到来拉开了序幕。

4

“新春天”:一个基本盘,四大发展趋势

导读:共同战“疫”后,金融科技在一个“基本盘”,即金融科技“双稳”结构基本成型的前提下,加快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合规风控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的变革。在产业发展方面,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形成发展闭环,保险业与银行业会加快变革;在技术创新方面,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的新动能会更加凸显;在合规风控方面,中国版监管沙盒模式会逐渐成型,监管沙盒与监管科技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创新,标准化建设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在人才培养方面,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导致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巨大,人力资本成为金融科技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认定会更加体系化、规范化,产学研合作会更加深入且具有实践性、挑战性。

共同战疫后,金融科技会在一个基本盘的前提下,加快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合规风控、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变革,金融科技的“新春天”就要来了!

金融科技“双稳”结构基本成型,发展稳定、后劲充足的特征已经显现。我国金融科技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优结构运行的新阶段。金融科技营收规模稳步增长,到2020年,预计营收规模达到19704.9亿元;单位企业融资规模趋于稳定,到2020年,预计规模达到2013.6万美元。营收规模和单位企业融资规模的“双稳”结构基本成型,发展稳定、后劲充足的特征已经显现。

此次疫情只会放大这种特征,并且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成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基本盘。未来金融科技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合规风控、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

在产业发展方面,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形成发展闭环。金融科技的发展,会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业务线上化、智能化,优化场景应用。金融科技会推动科技金融精准融资、加速资本高效对接。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赋能,以“金融+技术”新动能、新模式互补互促,最终形成发展闭环。

目前,中国保险业正面临着深刻转型时期,从相对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逐步过渡到相对科学、理性和规范经营时代。科技赋能成为未来保险业发展的关键词。未来,保险科技会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保险业创新,为解决保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更多新手段。在整体发展趋势上,保险科技行业趋向平台化和跨界融合发展;传统大型保险公司成为保险科技领域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API或微服务体系结构将成为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重要举措;保险科技与其它金融科技的交叉会逐渐增多。在技术方面,保险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显现;人工智能打通“数据孤岛”,推动行业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交流;保险行业成为区块链应用探索的关键领域,商业化应用加速。

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经阶段,会诞生更多更加创新的新模式、新业态,例如非接触银行、非接触贷款等。

目前,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开放银行计划,作为下一步提升银行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建立API市场到核心开放,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在各个层面上都有探索合作,全球开放银行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关键底层技术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开放银行体系会在开放API、SDK的基础上,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创新融合,提供更多实践案例;同时,开放银行体系建设会充分适应客户需求更加多元化、专业化、智能化的趋势,构建产品和服务的联合提供链条,“交互”形式将更加多元化,适用范围更加普遍,界面更加友好。银行业务将变得无处不在——在客户需要的时候,以客户需要的方式出现。

未来,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转型将继续作为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主战场。目前,欧美国家的银行在金融科技的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达到10%,而中国的银行投入比例仅有2%。但大多数银行已经意识到建立金融科技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新时代的各类银行将立足于自身规模、客户结构、业务品种等禀赋特点,趋利避害,沿不同路径差异化发展:一方面,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布局将持续深化,部分头部企业,将逐步开展金融科技的输出,将金融科技作为核心服务向中小银行或政府部门输出。

其次,全国性商业银行也将进一步与互联网基因的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优势互补。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引领下,金融科技行业将持续保持创新发展与回归本源的基调,沿融合业务技术、赋能传统金融、防控金融风险、助力实体经济等主线,在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进一步赋能银行业发展,助推提质增效。

在技术创新方面,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的新动能更加凸显。金融科技底层技术会加快融合,诞生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技术模式。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将成为新热点,在合规、财务审计、监管现场检查等领域进行相关应用。在技术应用方面,随着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利用5G超大带宽、超大规模连接等特性,实现万物高速互联,并结合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生了丰富而真实的数据,应用在动产质押监管、金融风控等领域,可使金融机构实时掌握客户的风险动态,为风险管理和风险经营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支撑,及时发现客户异常数据,并进行预警,5G带来的新业务模式将改变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让风险管理更全面、高效、精准。

合规风控方面,完善监管制度和推动标准化建设是保障金融科技安全合规的一体两面。目前,金融科技“强监管”迈入常态化,监管科技等新型监管模式将成为主流。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等七大风险会以更具隐蔽性、波动性和挑战性的形式展现。因此,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脱虚向实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强监管的态势下,中国版的监管沙盒模式会逐渐成型。目前,北京市在有效的推进监管沙箱的试点。随着金融科技应用试点的不断深入,会形成一批优秀的试点项目;风险补偿和退出机制会逐步完善,规则会逐步成型;监管沙盒的实施空间和容量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迭代和试错成本会不断降低;监管沙盒与监管科技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创新,关键底层技术在监管沙盒中的作用会持续显现。

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的发展需标准先行,标准化建设尤为重要。未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金融科技技术国家级标准会相继推出。金融科技产品认定标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技术标准、业务标准都在不断健全。目前,中关村正在积极鼓励领军企业研制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加强国际标准储备与制定,打造“中关村标准”国际化品牌。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即将成立标准委员会,推动联盟的会员企业推出团体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面,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导致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巨大,人力资本成为金融科技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在“双稳”结构下,未来金融科技需要“3+1”类型的人才,即具有国际化、复合性和创新性的背景和能力,并兼备风险意识和互联网思维的人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也会更加深入,建立专业示范性实习基地,以新兴金融科技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联合协同育人,不断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双方共赢。同时,对于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认定也会更加体系化。产学研合作会更加深入且具有实践性、挑战性。

“新春天”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个努力奋斗的方向。1979年4月1日,“科学的春天”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在这篇文章的激励下,科技工作者踊跃的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当中。改革开放40年,科技力量不断强大。只有在春天的时候播下种子,才能在秋收有所收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不仅是金融科技的“新春天”,也是产业优化发展、智能化发展的“新春天”,更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