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成癮?早上不起床?面對“熊孩子”,心理專家這樣支招

疫情期間,有的學校還沒開學,孩子只能在家上網課,但是居家時間長了,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早上不起床怎麼辦?房間不收拾怎麼辦……

面對這些難題,您先別急。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科普專家張馳,為您這樣“支招”。


居高臨下適得其反


張馳先舉了個例子:

有一個女孩兒15歲了。父母認為她不能夠好好的利用時間去學習,看她不順眼就去管教她,結果孩子特別逆反。還有一個19歲的孩子,跟同學相處的並不融洽,遇到看不慣的人,就會說一些難聽的話,不知道怎麼跟別人相處。

“其實,孩子所有的問題,都和家庭這個系統有一定關係。”張馳表示。

在他看來,孩子的問題一定要放到整個家庭當中去考慮,這就是系統觀和整體觀。尤其是當孩子漸漸長大成人,老師不可能每時每刻都陪在身邊,這時就需要家長儘可能多地陪伴在孩子身邊,而不是指責他。如果站在一個高的位置上去管教孩子,往往會適得其反。


手機成癮?早上不起床?面對“熊孩子”,心理專家這樣支招


面對問題建議“四步法”


具體如何應對?張馳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四步法”。

01

第一步是面對。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當下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比如有的孩子不能夠好好學習,可能是家庭沒有一個安靜的環境,父母不停地在家中吵架,他的內心就不容易安定下來。還有的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安排學習時間。此時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會逆反。孩子不能專心學習,有時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當父母關係和諧了,孩子的內心也會安靜下來。

02

第二是接納。

其實每個孩子的特點是不一樣的,氣質是先天形成的。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歡安靜,有的孩子就比較活潑。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我們要給他建立規則意識,在大的原則前提下,要給他相對的自由,接納他們的多樣性,接納你不認同孩子的那一部分。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管教得事無鉅細,很多家長尤其是控制型的父母常常希望改變孩子,甚至要求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聽他們的。孩子在青春期以前還可以聽父母的,但是青春期以後,他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過度的控制,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抑鬱情緒。

此外,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並不一致,讓孩子的內心感到特別的糾結。在教育孩子過程當中,夫妻雙方一定是配合的,一個人在教育孩子,另外一個人即使不贊同,也不能表達,事後要私下溝通。

03

第三是解決。

家長要給孩子做好情緒的榜樣,陪伴他,而不是對他指責和抱怨。以前我的兒子不喜歡寫作文,後來我說你每天寫什麼都可以,然後他會跟我一起分享,在分享的過程當中,我適當地鼓勵他。

孩子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特別需要父母的反饋,而這樣的反饋,我們更應像攝錄機一樣不對他進行評判。同時,陪伴的時候要給他具體化的指導,而不是泛泛地說你怎麼不好好學習,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這就會對孩子打擊非常大。

另外,有的夫妻之間互相貶低,有的媽媽對孩子說,你看你爸那樣,其實這句話對孩子的打擊是非常大的,爸爸在孩子的心中的榜樣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內心有榜樣的力量,他就會漸漸的向那個方向去發展。

04

第四是放下。

放下不是放棄,如果父母跟孩子的關係足夠好的話,那麼他就會很容易地度過青春期,父母優質的陪伴會給他建立邊界意識、規則意識,激發他的自主性和責任意識,自然他也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

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是交給老人管的,到了青春期回來之後看到孩子各個方面都不如意,就去管教他,因為感情沒有建立起來,孩子這個時候會更加的逆反。他可能會說,之前你幹嘛去了,孩子就會有很多的指責和抱怨。所以我更主張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有時間去陪他。

孩子身上的缺點,家長不要太過著急改變他,而是要放一放,給他更多的自由,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所以接納就是不抱怨,積極地面對,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因為要求完美本身就是跟孩子過不去。

“孩子從零歲到三歲進行分離個體化,早期叫生理斷奶,上大學叫心理斷奶。當他離開家的那一天,如果他沒有辦法分離的話,他在適應新的學校生活方面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張馳建議,對於孩子的發展,要從身體、行為、心理到社會這幾個層面上去看,如果你每天都想控制他,他的生命就會變得沒有激情和活力。

“相信你的孩子,欣賞你的孩子,與孩子形成一種合作的方式去面對、接納、解決、放下,孩子才會以他自己生命獨有的方式去綻放。”張馳表示。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沈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