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江南 南京初见

经过近两个小时枯燥地飞行,晚上七点,我们站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航站楼出口,宾馆的司机接到我们,去机场旁边一个好像新建成的村落,路灯不甚明亮,一色三层楼小别墅,几家亮着灯的,都是经营民宿的,我们住的地方,倒是很干净,一应物品俱全,环境也很安静,隔着村边一条河流,能看到机场的一片灯火。

早上起来,下大雨了,我们都带着衣服和伞,也不着急。在旁边的小饭馆吃了鸭血粉丝汤,见识了鞋垫饼,觉得味道还不错,看来吃饭不是大问题。为了订到既便宜又方便的宾馆,我和苗晚上熬了半夜,基本确定了白天的行程和南京南站附近的宾馆。

烟花三月江南 南京初见

南京的地铁很发达,我们坐S1号线直达南京南站,准备自己去宾馆。还没出火车站,就领略了帝王之都的大气,高旷雄伟的车站大厅就走了好几分钟,出了大厅,是宽阔的广场,四通八达的道路和高架桥,车流滚滚而去,人流各奔东西,很快只剩我们三人在偌大的广场。雨停了,风吹着有点冷。苗拿着手机导航寻找方向。这一刻我知道,世界上最难的不是没有路,而是路很多不知道走哪条路。冷嗖嗖的风,很快瓦解了我们自己去宾馆的雄心,宾馆有接送服务,我和萌一致要求让宾馆来接,苗勉强同意。一会儿车子就到了,其实宾馆距离车站不到五百米,在宾馆前面能看到“南京南站”几个大字。胆怯让我们变成低能的人。

烟花三月江南 南京初见

宾馆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大片商贸区,一圈四层楼几百间商铺,没发展起来,只有外围的店铺有经营。楼上有不少改作酒店,接我们的年轻小伙,麻利地领我们到房间,告诉我们一些游览路线,指给我们地铁入口,匆匆走了。

放好行李,轻装出发。第一站自然是去钟山风景区,拜谒中山陵。在地铁站学习着看路线,找站口,买票、安检、检票上车,全程自己完成,既新鲜又紧张,之前已经体验过两次,还算顺利。

钟山风景区是好大一片区域,钟山又叫紫金山,是南京地区群山之首,据说山有紫色页岩,远望山顶,紫云缭绕,气象万千。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都在这方宝地。今天天气微雨,苍翠的山峰云烟缥缈,三峰相连,蜿蜒起伏,形如巨龙。正因为有此龙脉,历代帝王以金陵城做帝都,留下许多历史遗迹。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古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烟花三月江南 南京初见

整片区域方圆三十多公里,景点星罗棋布,靠步行肯定不行。正好有出租车兼导游招揽游客,年轻人,清瘦精干,嘴皮子很利落,资费也还合理,我们便上了车。进入景区,立刻被绿色包围,无处不在的参天大树,蜿蜒的甬道,道旁高大整齐的法国梧桐,每棵都有三四十米高,形成一个绿色穹拱,真是一个天然氧吧。小伙子说,沿着这条很美的梧桐大道,可以到有"远东第一别墅"的美誉的美龄宫。

烟花三月江南 南京初见

据博物馆记载,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孝陵的神道以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这恐怕与朱元璋的心思细密,足智多疑有关吧。

烟花三月江南 南京初见

参观完博物馆,小伙子载我们去廖仲恺何香凝墓。这么大片的区域,我们已经完全晕菜,由着小伙子带我们游览。

车到一处古城墙停下,小伙子指给我们看明城墙,墙高十几米,历经一百多年风雨侵蚀,依然高耸坚固,小伙子说,原留存的只有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是收集了全市的明砖修复的。他说,现在咱们好多事都实行实名制,你知道实名制是谁发明的吗?朱元璋,为了修南京城,动用了全国的制砖匠人,这么大的工程,怎样保证质量呢,朱元璋就想到了实名制砖,谁家的砖就刻上谁家的名字,这样可以直接追究到人,你知道明朝是严刑峻法,动不动株连九族,谁还敢怠慢,所以明砖质量那是响当当的,他们还发明了用糯米加其他材料做粘合剂,所以明城墙很坚固,历经百年不烂不倒。我们仔细寻找,果然在许多砖上看到凸起的正楷字。看到一百多年前的砖墙和文字,真是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在那个年代能建成南京城这样的宏伟工程,从万里长城到现在我们在全球奇迹般地建设,只能说,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智慧的民族。

烟花三月江南 南京初见

山路掩映在高大的乔木林中,盘旋屈曲,经过一片山地和一片青碧的湖区时,小伙子告诉我们,这是梅花山和前湖,梅花山有一万多株、二百多个品种的梅花,旧名叫吴王坟,因东吴的孙权葬在这里而得名。梅花山未来时,我们有许多绮思旖想,想着梅花灼灼,暗香浮动,看到的却只是一片葱茏的山岭丛林,梅花不知何处去,绿叶依旧舞东风。我们错过了梅花盛放的时期。

烟花三月江南 南京初见

车子到了一处幽静的所在,除了我们四人,就听到淅沥的雨声。首先看到两个高高的石柱,上面有雕刻的莲花石兽,两石柱中间有一丛圆顶的树木,一看就是长了好多年的,根深叶茂。小伙子说,这里就是廖仲恺何香凝墓地,当年何香凝怀着悲恸的心情,为丈夫撰写了一副挽联:“夫妻恩,今世未完来世在;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这棵石楠,是何香凝当年亲手栽植的。1972年,何香凝93岁高龄病逝,与廖仲恺合墓,阴阳相隔47年后,俩人终得团聚,令人不胜唏嘘。逝者已矣,活着的人得有多大的韧性,才能独自面对47年的风风雨雨。老一辈人,深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滋养,他们深入灵魂的坚贞和风骨,实在令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