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渴望愛,而無條件去愛時

猶如那優美的曲子,其旋律必有高低,必有激昂與弱音。

生命,就像一首曲子,沒有人願意聆聽那單一而無起伏的聲音。

世間,有愛,就有痛,愛是生命激昂的旋律,而痛是生命低谷的抽泣。

生命,在起伏之中,才有精彩,才有情趣。若是怕痛,而不敢愛;怕破滅,而不敢夢想,生命最終會變得蒼白荒涼。我始終認為——夢想哪怕破碎,也好過沒有夢想的生命。

愛過,痛過;喜過,悲過;夢想過,挫折過;追求過,失敗過——生命有起伏,有波瀾,有精彩,這樣的一生,才是值得活的。

2009/10/3

當渴望愛,而無條件去愛時,詩人將愛的渴望化作了詩篇,作家將愛的渴望化作了小說,畫家將愛的渴望繪成了畫作,音樂家將愛的渴望幻化成了旋律。

貝多芬終生未婚,而這個視“愛與自由甚於一切”的音樂家,內心一直期盼著生命中能有一位靈魂伴侶。

當我們聆聽貝多芬那首生前未發表的《致愛麗絲》時,從那清新優美的旋律中,彷彿能看到一位美麗、單純而活潑的少女,也能感受到貝多芬對這位少女純潔的愛意。這首曲子,其實是為特蕾澤·瑪爾法蒂而作,她是貝多芬的學生,那一年她十七歲,而貝多芬已經四十。對於她的那種情感,顯然是不能表白的,所以,他內心雖有美好的嚮往,卻只是默默的將愛意化作了創作,將那不能用言語直白的愛意化作了音符,詩意的傾訴,我想,他譜曲時的心情必是甜蜜而舒暢的。

那優美的旋律,還有那隱藏的愛意,感動了千萬心靈。

有創造力的人是幸福的,嚮往而於現實不能,雖有痛苦,卻能化作創作的源泉,不僅是個人的幸運,而且是世界的幸運。

2009/10/3

人類的情感,也許是世間最奇妙之物。

我們的種種追求,難道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情感嗎?多數人,已經告別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我們更加追求感覺的精彩,其實就是為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2009/10/4

馬雲的訪談中一句話印象是最深的——“人,沒有浪漫主義色彩,沒有夢想,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這個商業社會,多數人的理想是用財富來證明自己,少數人用才華來證明自己。

一個社會,若只有對財富與權力的追求,而無其他理想,那顯然是可悲的。商業社會,當然需要一流的企業家,但是,我們也同樣需要一流的藝術家,詩人,作家,畫家……,社會的豐富和多元化,不是依賴於金錢,而是依賴於人們不同的夢想,還有夢想的土壤。

2009/10/4

有些人,天生就對美的事物有感應力,對智慧有執著的追求,對創造有與生俱來的熱情——他們是人類中最具創造力,最有才華的人。

不論外露粗獷,還是儒雅,那富具創造力的心靈,都比一般人要細膩敏感,不論是音樂家、藝術家,還是詩人、作家、思想家,無不如此。

那富具創造力的心靈,易被那美好的靈魂激起靈感的波瀾。他們將熱情與愛意,以各自的創造表達——詩人以詩,畫家以繪畫,而音樂家以旋律,種種表達都是人類最美妙的才智之作。


當渴望愛,而無條件去愛時


2009/10/4

內心的熱情,是創造力的源泉,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熱情會不斷消減,可能是因為現實生活的瑣碎,使其無暇顧及這種熱情,也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就像軀體必將衰老一樣,熱情也會遭遇這種衰退。

2009/1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