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周人以慄與管仲的批評

孔子對周人以慄與管仲的批評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魯哀公問社。什麼是社呢?這裡是社稷的簡稱,有形的社稷壇,過去國家的首都都建有社稷壇,就是代表國家和天人之間的象徵。哀公問宰我,社稷壇與歷史文化演變有什麼關係呢?宰我告訴他,夏朝社稷壇上栽種的是松樹,殷朝栽種的是柏樹,周朝栽種的是慄樹(像現在的國花,是國家的標誌)。不過他說慄樹栽了不好,使人看了會害怕,戰戰兢兢。宰我後來回到孔子這裡,報告了見哀公時的問答,孔子聽完之後就感嘆了。就周朝而言,孔子覺得文王、武王在各個方面都很出色,只是在這件事上不太妥當,當對於前輩的聖人,也不好多加批評,所以他說,既成事實,再說也沒什麼用。對人與人之間相處來說,既成事實,勸也勸不回來了,過去了何必追究呢?

孔子對周人以慄與管仲的批評

這番話,雖然看起來是對歷史的寬恕,實際上透過這個寬恕,表明了孔子認為周朝的這件事有問題。社稷壇種的樹,就像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國家精神的標誌。對於文化的標誌,要特別注意選擇決定。比如就不能用杜鵑作為國花,杜鵑又名杜宇;也是鳥名,又叫子規和望帝。有句詩為:望帝春心託杜鵑。有個神話故事,上古時蜀國亡,蜀國的太子傷心而死,精魂不散,變成杜鵑鳥,晝夜啼哭,淚枯血出,滴在花上變成杜鵑花。杜鵑若作國花,寓意就非常不好。

孔子對周人以慄與管仲的批評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管仲的時代比孔子早一點,孔子對管仲佩服的很,他曾讚歎過,如果沒有管仲助齊桓公稱霸的一段歷史,我們幾乎要變野蠻人。在這裡他說管仲的器局太小,這話也是對的。管仲不過是幫助齊桓公完成霸業而已,但未能走入王道,這樣的器局就嫌小了。這是他評論歷史的感嘆,但有人就問,管仲是講究節儉的吧?他的政 治思想、經濟思想,都夠得上儉,這個儉,是儉以養德的儉,包括了許多東西。

孔子說了管仲器局小,別人並不和他爭論這個問題,而提出來管仲是不是夠不上“儉”德的修養。可是孔子的答覆,從個人來說,以管仲有三歸之堂,可以說他在經濟生活上非常浪費。三歸堂是建築物的名稱,就是說他的宰相府,還是相當講究漂亮的,可見他還不夠儉樸。在公事上,孔子又說他“官事不攝”。在國家的政 治制度上,又不能做到扼要統籌。只知因人設官,重重疊疊設置了太多的部門,其實可以簡化而他沒有簡化,這是在行政上的不儉,那他怎麼算得上“儉”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要真正處理好公事,制度與編制的緊縮很重要,法令也不可繁瑣,這是孔子對管仲兩方面的批評,也是我們後人應該警惕的地方。

在管仲的儉德上,孔子批駁之後,此人又問管仲是不是懂禮的問題來。中國文化以禮為中心,懂禮是很重要的,但孔子認為管仲在這方面的修養還不夠。雖然管仲是大政 治家,但他還不能擔負起領導歷史文化的重任。為什麼呢?邦君齊桓公在大門外建立屏風——塞門。在中國古禮,只有領導人、諸侯才可以有塞門,可是管仲的宰相府也擺起這東西,這就是不懂禮。其次國君為了外交的關係,有反坫之壇,這是兩國元首見面時用的,結果管仲家裡也。就這兩點如果說管仲懂禮的話,還有哪一個是不懂禮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