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无阻,为你安好——记录我和爱人并肩抗疫的日子

风雨无阻,为你安好——记录我和爱人并肩抗疫的日子

2020年,元旦和春节离的特别近,佳节将至,人们开始迫切地盼望团圆,我的父母也不例外,1月18日孩子一放寒假就被他们带着一起回了河北老家。而这一别,开启了我和爱人抗击新冠肺炎并肩作战的日子,我们退掉了1月23日回老家过年的车票,留在武汉。

序曲——告别昔日

人常常在习惯中度过每一天,而这种习惯在今年被打断得过于突然。平时习惯了每天开车55公里到医院光谷分院上班的我突然接到电话:医院要紧急关闭病房,需将现有患者全部办理离院手续,并要在一个下午的时间清理掉所有的私人物品。

我匆忙开车赶去,二环高速上陪伴我的只剩下来往的救护车。经过半天的忙碌,一切工作顺利有序的完成了,看着空空荡荡的病房,大家明白这是为了改造收治肺炎患者。

割舍是为早日胜利,我们在昔日奔忙的地方合影留念,因为它即将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而我们也将整装待发与病毒战斗到底,照片中的大家眼神坚毅,拳头紧握。

战前——整装待发

春节如期而至,肆虐的病毒却没想过放假回家。每日新增病例直线上升,发热门诊和病房也不断传来悲观的消息,我和老公都意识到,抗击新冠病毒的战争必然是场持久战。

老公作为一名农业系统的公务员,年初二正式进入工作状态,每天寻找各种渠道为单位购买防护用品,密切统计随访单位的四类人员。有一天他在电话里哭的像个孩子,说我们的城市正在被吞噬,大家都期盼自己能躲在家里直到平安渡过疫情,可是现在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主动抗击,那么多下社区的干部连口罩都没有,却义无反顾。我也哭了,作为一名工作了17年的医生,从未感觉在疾病面前如此无力。

我开始每天检索病毒方面的文献,从SARS到MERS到埃博拉到禽流感等等,学习感染免疫的知识,从炎症瀑布到自由基损伤到宿主适应。

我的师弟在这个过程中给了我很多一线的临床反馈,他是一名三甲医院的呼吸科主任,从12月下旬开始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面对病毒,带着格物穷理的同济精神,带着全心救治的医者情怀,带着不胜不退的满腔热血,我奔赴战场。

战时——无惧疫情

封闭管理、方舱医院、支援队、救援物资等一个个有力的臂膀支撑着我们,而我们从疫情暴发开始,也迅速进入了战时状态。每一个同济人无畏忘我、投身救治的点点滴滴激励着我。

我科光谷院区护士长第一时间住进了职工隔离公寓,她并没有在发热门诊排班,为的是去发热门诊作为编外人员支援;年仅25岁的小沈护士是父母第一个孩子夭折后的独苗,主动请缨参加发热门诊医疗救治;光谷病房3天光速完成隔离区改造;我最要好的同学在发热门诊工作期间适逢过年,惦记家里的两个孩子,每天下班自我消杀后到家门口拿上家人做好的饭菜,三岁女儿跑出来隔着门叫爸爸抱,而他只能红着眼眶说,“乖,爸爸现在不能抱你,等打败病毒就回家”……

武汉许多人已经居家隔离多日迫不及待想出去的家,却是医护战士们日思夜想却回不去的家;我们的战友,感染后独自在家吃药隔离,失联后院领导破门而入时,他正倒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电脑前,大量脑出血至今昏迷不醒。

随着疫情的暴发,全武汉的公职人员全部下沉社区,参与四类人员的筛查隔离工作,做到“应收尽收、一个不留”。而在防护物资如此短缺的阶段,他们挨家挨户查找疑似病例,摸底排查,完成这项充满危险又浩大繁琐的工作。与此同时,武汉居民的居家生活物资也进入短缺阶段。

老公所在的农业部门第一时间协调武汉周边农场供应蔬菜、肉、鱼等,采摘后当日送达市区。老公还联系农场主为我们所居住的社区集体送菜,协助分发到晚上八点。后来,连武汉动物园的动物们也面临断粮了,老公又紧急为小动物们配备了数千斤粮食及小鱼仔。

虽然病毒仍在无情的肆虐,武汉这座城市却处处充满温情。爱心“泛滥”的女儿听说她动物园的好朋友们有了吃的,激动不已,还不忘嘱咐我们:“爸爸妈妈,我想回你们在的那个家,你们要快点消灭病毒,接我回家。”孩子的情感虽懵懂,却也在异乡以另一种方式支持着我们。

身边所有的人都在为抗击疫情坚守着:医护们坚守在需要他们的战场上,干部们坚守在每一个期待明天的岗位上,百姓们坚守在每一个足不出户的日夜里,孩子们坚守在每一个求知若渴的屏幕前,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伟大的坚守者,听着大家相约一起为武汉唱响的国歌,我热泪盈眶。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坚守者们无声无息却众志成城,一秒秒的迈向胜利,向所有的坚守者致敬!

风雨无阻,为你安好——记录我和爱人并肩抗疫的日子

急诊室——超级战场

说急诊室是抗击疫情的超级战场,一点也不为过。急诊室不乏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却没有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反而因合并其他系统症状表现而病情危重。同时急诊室还肩负着抢救疫情期间所有急危重症的救治重任,此外防护级别远远低于发热门诊,轮班时间也远远长于发热门诊。

如此的工作环境和性质,医务人员的压力可想而知。被选调来到急诊神经科工作的我,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首先是身体上的挑战,最长的工作时间从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八点共14小时,而且是在全副武装的状态下;其次就是心理上的挑战,疫情期间到急诊就医的病情危重程度不言而喻,患者及家属急迫求治的心情也可想而知,然而急诊是非肺炎患者唯一的救治途径,总共的留观床位仅28张,24小时都处于病患爆满、医疗资源超负荷状态,如此大的供需矛盾只有靠急诊医生来疏导,加上神经科面对的以脑出血和重症脑梗死患者居多,在工作繁忙状态下往往应接不暇。

我最初上班的时候偏头痛、呕吐,眼疼、结膜红,小腿乏力,开始以为自己不幸“中招”了,后来发现很多战友出现了类似症状,多半是由于长时间戴口罩和面屏导致缺氧。后来慢慢的在工作状态下反而忙得感觉不到头痛。

而老公工作中紧绷的神经还每天都担心我的身体,知道工作期间不能打电话,交班后脱下隔离衣的时间是15分钟左右,我每交完班15分钟一定会接到他关切的询问:“头痛了吗?耳朵疼不?眼睛不舒服吗?”听到我安好的消息,就催促我赶快回家休息,这就是永远和我并肩的爱人。

此时,自出生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女儿也已经不在身边一个多月了,只要不值班,每天晚上隔着视频为孩子讲睡前故事成了我和老公唯一与孩子沟通的时光。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孩子都会问我们一遍:“爸爸妈妈,你们就是像电视里的人们一样穿着一身白衣服工作吗?”一天视频一接通,女儿就抱着一堆书说:“妈妈,看,这是我和姥爷一起为你收集的打败病毒的书,我回去的时候带给你,你和你的同事们一起看看,你们很快就可以打败病毒!”立刻,我觉得自己的一切苦累都值得,我能想象孩子稚嫩的心里是多么为她的爸爸妈妈骄傲,她的爸爸妈妈是和病毒打仗的英雄。

每天上下班时,都能听到电台为我们打气的旋律:“不愿让你看见我的伤处,是曾经无悔的风雨无阻。”“漆黑中的眼睛等待清早,一双手已疲累你至今未停步,浓浓情义我已知道。”......这样的歌声每每让我感到振奋,充满干劲儿地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

每次进入诊室污染区前所有的战友都会在清洁区穿防护装备,大家默默的互相为对方整理口罩帽子,系好隔离衣,确保没有暴露风险。此时没有言语,却让我感觉温暖不孤单,因为我们在一起。急诊战场上,最辛苦的非护士莫属,她们近距离接触患者,为他们吸痰、抽血、导尿,在家属手足无措的时候第一时间冲到患者身边,给予诊治和安慰,正如一位家属所说“看到你们,我的心里是踏实的”。

一个班下来,她们的走动距离至少在10000-15000步以上,为了缓解出汗和温度过高,她们把冰袋装在腋下和大腿根部,隔段时间更换一次。有一次夜里十二点,我看完病人去护士工作间交代输液注意事项,看到一个护士被家属呼喊,她迅速站起来却猛的倒在旁边的空气消毒机上半天不敢动,用手紧按着太阳穴,另一个护士马上跑来关切的问“你怎么了?没事吧?”她艰难的说:“头痛发了,刚起来的时候疼的像要炸开,没事,这样稳一会儿就能忍住了。”一分钟后,她慢慢起来向病房走去。

我当时眼睛湿润了,她们忍受着这样的痛苦也要坚守在班上的每一分钟。由于快10年没在急诊工作,第一天在急诊室上班时我对工作站很不熟悉,开处方的操作速度慢了很多,眼看着排起了10多个人的长队,还有人不停的催促说我们等的着急,能不能快点,或者再加派医生。我心里很慌乱,生怕出现纠纷和冲动行为。

这时一个留观患者家属站了出来,劝大家说,“医生一分钟都没闲,这么大的工作量,越催越乱,我们就别添乱了。”一番话顿时让大家急躁的情绪安定了下来。

还有一天夜里两点多,一个家属过来说:“医生,我看你从6点一直顶到现在实在太辛苦,我这里有黑巧克力是我女儿从香港带回来的,给你吃吧,这里不干净,我放在后面通道的椅子上你自己去拿。”在这样的深夜里,疲惫不堪的我顿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安宁。

在疫情肆虐的极端时期,吃饭也成了急诊室陪护家属的难题,外卖拒绝送医院,而附近的各种餐馆都没开门,人性的温暖和光辉在此时的急诊室彻底展现,大家把带来的食物互相接济分享。

后来离医院近的家属们把自己家做好的饭食多带些来,分发下去,大家互相取暖,携手支撑共渡难关。

急诊室工作期间,一个特殊的群体更让我触动万分,那就是抗疫一线的各类人员。一个在检验岗位上奋战近20天的同事因为头痛呕吐就诊,她向我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做完CT排除了严重颅脑疾病,我告诉她这是过度疲劳后的偏头痛持续状态。

她笑笑说:“我是休息了两天反而头痛才加重的,脑袋没事就好,我还要早日回到岗位上去。”还有一天早晨,送来一位39岁的社区下沉干部,夜里值班突发头痛,偏身麻木无力,一做CT发现大片脑溢血,而他是家中独子,尚未结婚。清醒之时,他嘱咐不要告诉他远在山东的父母,他们年逾七十经不起打击。

风雨无阻,为你安好——记录我和爱人并肩抗疫的日子

南京支援队里的一名队长,为了让自己在有限的睡眠时间里更快入睡,便吃了一片思诺思(一种镇静催眠药),可是却出现意识模糊……所有的一线人员都完全把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投入到这场战役中去。

急诊的点点滴滴是我终身难忘的经历,在这里我有幸目睹人性的温暖、医者的情怀和生命的伟大,而这里更映射出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抗疫精神——我们在一起,团结、自强、奋进向前!而这种弥足珍贵的抗疫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剪影,勠力同心的中华儿女经得起磨砾,扛得住风雨。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争中,我们国家更是以全国一盘棋的庞大气度,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全国各地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使得疫情的扩散蔓延势头被有效遏制,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序恢复。

在现阶段全世界疫情进一步升级的形势下,与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恐慌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再一次彰显了“中国之治”的优势。疫情面前,逆行者初心不改,坚守者恒心永在,无惧风雨,只为守护安好。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第8期]

风雨无阻,为你安好——记录我和爱人并肩抗疫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