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辽东藩王,一个郁闷而终,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成了吃货

明太祖朱元璋总结西周以来的历代统治经验,施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体制,即设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卫皇室。“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并且将边疆划分为9个防御区,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分兵把守。

朱元璋奉行屏藩皇室的理念,先后将自己的12个儿子分封在了北方地区,其中的9个藩王分别驻扎在九边,被称为“九大攘夷塞王”。而九边之首,当属辽东。因为朱元璋先后分封三个儿子坐镇辽东,即广宁的辽王朱植、开原的韩王朱松、沈阳的沈王朱模。每个王府均设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设置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5个千户所。


朱元璋分封辽东藩王,一个郁闷而终,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成了吃货

封藩建国,屏藩帝室,大明永固

朱元璋对这三位藩王的培养也很重视。朱植长于战事,曾率大军北上讨伐蒙古人,其岳父武定侯郭英和都督佥事宋晟都在他麾下,受其节制。史载朱植“熟习军旅,屡树奇功,上多褒奖”。朱元璋也非常器重朱植,经常向他降下特殊敕令指示,还下旨令广宁五卫屯田所产悉归辽王府作为朱植的岁入。而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年龄较小,朱元璋特意安排两兄弟前往秦王、晋王、燕王、周王、齐王所在封国省亲。“二王年幼,欲其游观诸王国都,以敦友悌之情。”兄弟俩的随行官员有11人,其中翰林编修、王府纪善各一员,掌侍从讲说经史,撰述文字。礼部郎中一员,掌祭祀所过名山大川及祀典神祗。序班二员,掌赞相礼仪。良医二员,掌调治药饵。典膳二员,掌王饮馔。百户二员,率校尉二百人扈从。两人一同起程,到宿州分道。“韩王由周历秦、晋抵燕、齐。沈王自齐历燕、晋抵秦、周。皆至秋八月而还。”

按朱元璋的设想,有辽、韩、沈三个宗藩驻扎,便可以在辽东形成稳固的防线。可为什么到了明末关外风云变幻,女真八旗犯边时,这辽东的三位藩王却没发挥作用呢?很可惜,因为他们被更换封地,从边塞迁往了内陆。其中,辽王改封到荆州,韩王、沈王被永乐皇帝改封到甘肃平凉、山西长治。永乐皇帝裁撤辽东诸藩,辽东也成为没有皇室宗藩坐镇的边疆地区和真空地带。而永乐后各朝均采用“以夷制夷”之策,扶持驯化南迁的女真人,建立建州左右卫,利用女真人作为抵挡蒙古人的盾牌。慢慢地,女真人逐步壮大并取代蒙古人,成为了大明朝的最大威胁和敌人。历史没有假设和猜想,明初辽东三位藩王的内迁,或许更多的是遗憾。而内迁的辽王、韩王、沈王,自身和封国的命运有了不同的变化。

一、辽王朱植霉运不断、封国被除。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建文帝因担心手握重兵的朱植会支持朱棣,于是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思前想后,决定服从建文帝的命令,绕开北京从海路乘船来到了南京,封地也被改到了荆州。然而就在朱植前往荆州的路上,朱棣夺得了帝位,埋怨朱植在靖难之变时不帮自己,特意下诏不准他重回辽东,并完全剥夺了朱植原先所统辖的三护卫,留下的军校厨役也只有区区三百人。给他定的岁禄粮为一千石,是所有亲王中最少的。朱植政治上站错队伍,误判了形势,导致关键时刻掉了链子。没办法,只能认赌服输。

朱植知道朱棣对他的不满,因而行事低调,常以撰写表达忠孝主题的诗,作为向朝廷披肝露胆的姿态。即便如此,永乐帝及其继任者都没有原谅朱植和他的后人,明历代皇帝都牢牢记住了朱植之“罪”,并苛刻对待朱植及其后人,使之处境艰难。

朱植郁郁寡欢,只能安心修道。树欲静而风不止,朱植偏偏又遇到了两个混蛋儿子,一个是远安王朱贵燮,另一个是巴东王朱贵煊,两人都是庶出。根据祖制,庶出子孙基本是无缘继承王位的。但如果王府发生了谋反之类的重大犯罪活动,亲王及其世子将被废为庶人。远安王朱贵燮和巴东王朱贵煊这两个混蛋就是这么谋划的。永乐晚年,兄弟俩向朝廷上告,诬陷自己的父亲朱植有异谋。随后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五月,朱植卒,死因很可疑,年寿只有四十八。而朱贵燮和朱贵煊兄弟俩索性连他老人家的丧葬活动也没参加。

朱元璋分封辽东藩王,一个郁闷而终,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成了吃货

从受宠到被猜忌,终以悲剧性结局收场

朱植可谓人生结局悲惨。而谥号“简”,评价居中,不好不坏,普普通通。可能是年轻时镇守辽东有军功,一定程度上冲抵了他靖难时的不佳表现。朱植短暂的郁闷的一生结束了,他的后人在面对朝廷的政治压力以及限制性“藩禁”政策时,都以投身道教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可辽王系糟糕的表现和宿命却没结束。到第七任辽王朱宪㸅时,居然鬼使神差、妙不可言地得罪了首辅张居正,结果在1568年朱宪㸅以罪降庶人,辽王系宗亲被废,辽国除。辽王系可以算得上是明代宗藩中最倒霉的一支。

二、韩王朱松英年早逝、封国西迁。

朱松为人谨慎,聪慧机敏,博览群书,通古今。在王位十七年,未就藩,于永乐五年(1407)十月病逝于南京,年28岁。对于弟弟的去世,朱棣辍朝三日,赐谥曰宪。因为韩王没有就藩,特令茔葬安德门外,恤典特厚。

朱松虽然英年早逝,但庆幸的是结婚生子较早,有子嗣存,韩王系也就避免了“无子,国除”的命运。朱松去世时韩世子年仅11岁,老二7岁,最小的才3岁。兄弟三人父王早薨,算得上是孤苦伶仃。好在四伯朱棣没有忘记他们,永乐九年十月,韩世子袭封第二代韩王,就藩开原,并在辽东生活了15年。后因平凉的安王朱楹(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病逝,又无子嗣,封国被除。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时弃大宁三卫地,开原逼塞不可居”,韩王被改封平凉。此后,韩王以“封国平凉资用未备,居室未修,护卫官军惮远多逃,请改国江南”“禄米不充于用,军校以道远多逃亡”等为由,多次上奏希望改封,但都被明宣宗拒绝。无奈之下,韩王只能一路向西到甘肃平凉,传十一王,共二百一十九年。

朱松因年幼未就藩,成为朱元璋儿子中唯一葬在南京的成年亲王。然而他的妻子妃冯氏,却只能与孤苦相伴。在随自己的儿子就藩并终老平凉后,时任韩王曾奏请朝廷量赐人力送自己曾祖母到南京附葬曾祖父韩宪王朱松坟墓。但景泰帝朱祁钰以“路远人难,命暂于彼处安厝”为由拒绝,一对伉俪最终未能合葬在一起。

韩王就藩,使明代成为平凉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明赵时春撰《平凉府志》,是平凉有史以来的首部府志。以书院兴盛为标志的儒家文化蔚然成风,崇道礼佛,文武进士,英才辈出。修建藩城,取名紫金城,也基本奠定了今天平凉城市的主体格局。可谓一座韩王府,半座平凉城。


朱元璋分封辽东藩王,一个郁闷而终,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成了吃货

行走在柳湖公园,能否想起韩王府的宏大和壮观?

三、沈王朱模遵章守纪、忠厚开国。

永乐六年(1408年),朱模就藩于潞州(今山西长治)。宣德六年(1431年)薨。能被朱元璋分封在辽东边镇,应该也是英武有加,可能是受燕王靖难和永乐削藩的影响,导致这位沈王不再那么追求和向往练兵边塞、带兵驰骋。就藩潞州后,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吃货,当地的羊肉面、团子等,他都很推崇。从南京大排档、盐水鸭转变到山西面食,这位沈王的胃口着实不错。养尊处优的藩王,讲究吃,也算是一种消遣和乐呵吧。

朱元璋分封辽东藩王,一个郁闷而终,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成了吃货

上党门下,去感受当年潞安府的风驰云动

明实录记载,沈王模惇厚乐静,谨礼奉法,未尝有过讣闻。皇上悯念亲贤,悼怛不已,特谥曰:简。关于“简”,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治典不杀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易从有功曰简;平易无疵曰简;至德临下曰简;仕不躁进曰简;能行直道曰简;执要能固曰简。而最适合这位沈王的,应该是平易不訾,也就是性情平和。

这位沈王在就藩潞州后,永乐皇帝对他还是比较关心的。明太宗实录中有数次“沈王模来朝宴于华盖殿赐其从官宴于中右门”“沈王模还国锡宴如初至赐之钞币其从官赐钞有差”的记录。可见,念及兄弟感情,这位沈王还能时不时从山西来到南京,去回忆曾经的江南生活,去祭奠自己早逝的王妃,去感慨命运变化的无奈。永乐帝登基后,亲王能获准离藩入京属极其荣耀的事情。但也仅有永乐一朝,后历任沈王,皆居潞,不再有进京面圣的记载。

朱元璋分封辽东藩王,一个郁闷而终,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成了吃货

当年雕梁画栋的沈王府邸,也已变身为缅怀先烈的精神家园

明代宗姓诸侯支派繁衍,遍于天下,而忠厚开国,独以沈藩称首。平居遵礼守训,世有令德,无一切华奢积习,而约束严谨。诸王宗无故不得擅出,非启请披允不得兴讼。三百年间,宗民错处,俱以无事而安。沈王系宗亲,与民同乐,乐善好施,有的以贤孝名,有的善文章,多博学者,“时称沈藩多才焉”。在明朝诸藩系中,沈王系是最普通平实的一支,无大功亦无大过,后人用“恭良”二字予以评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