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阿Q

文/管劍剛

我們都是阿Q

阿Q這個形象剛剛出現在出版物上的時候,誰讀了都疑心醜化的是自己,推敲阿Q這個人物,此種疑心不為沒有道理,但魯迅的確指的不是某一位秉有阿Q特性的特定的人,而是全體國民。自上個世紀上半葉以來,特別是下半葉造神運動期間魯迅也不幸被送上了神壇,阿Q精神遂成了該被踏上一千隻腳的醜陋品性。當然,阿Q精神是醜陋的,但這隻能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如,當被外人欺侮的時候,我們若真的以為是兒子在打老子,並且覺得這麼一想自己好像還沾了光似的,那的確會令人怒其不爭。可是,若在生活當中,甚至在一生的事業中屢遭挫折,身處逆境,或者是無故加之,感到冤枉得要命,倘若沒有一點阿Q精神,那豈不是就跟戲中老生唱的一樣:“氣殺老夫也!”

我們都是阿Q

最常見的阿Q精神的表現,如有人丟了自行車或是摩托車,常常會聽到這樣說,破財免災。有人因不會鑽營,只顧埋頭拉車,不知道看領導的臉色,結果提職無望。他會這樣想,你看副市長,他要不是副市長,而是一直當他的局長,他就不會受賄這麼多,犯這麼大的罪。弄一個死緩扛著。再退一步說,他要一直當個無職無權的一般公務員,就不會有犯罪的機會,這會兒還正老婆孩子熱炕頭呢。看咱多好,真的是無官一身輕啊。

我們都是阿Q

娶不著漂亮媳婦兒的先生們是這樣安慰自己的。自己的媳婦是三心牌的:別人見了噁心,擱家裡放心,自己見了歡心。這樣說好像他有多幸福似的,其實是娶不上漂亮的,自己找一個理由欺騙自己。而暗夜裡躺在床上總是思念天仙,或者假裝自己的媳婦兒漂亮。

我們都是阿Q

奴隸伊索講過一個狐狸吃葡萄的故事。這個故事已經被人們用爛了。人們在使用這個寓言的時候,總是偏重於它的貶義,用以諷刺人們見別人得到了而自己想得卻得不到利益時的心理。說是“酸葡萄心理”。這個酸葡萄心理,其實與魯迅先生髮明的阿Q精神近似。正如阿Q精神人人都有,酸葡萄心理也是人人本來具足的。儘管在看到別人得了好處自己不說葡萄是酸的,甚至公開向人祝賀葡萄是甜的,但心裡也會認為那有點酸。人們都說這種心理不好,我卻以為這是一種良好的健康心理。因為,總是覺得別人的葡萄是甜的,而自己的葡萄不甜,那就需要看心理醫生了。

我們都是阿Q

時下流行這樣的說法:吃虧是福。意思是吃點虧是福氣。道理是這樣講的,小偷掏了你一百塊錢,你也知道他是一夥人,而且腰裡帶著傢伙。你若不吭聲算了,就表明你是個明智之人,接下來你安慰自己吃虧是福。你是這樣考慮的,他掏了我一百塊錢,我若吭聲,甚或起而搏鬥,但周圍沒有警察,也沒有見義勇為的人,儘管人們都在唱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歌,但沒有人會真出手,因此可能會招致傷害,也許會有性命之憂;若是若無其事,頂多也就是損失一百塊錢。因此說,吃這一百塊錢的虧是福。為被掏去的一百塊錢把命搭上,勇敢是勇敢,但有點不值。

我們都是阿Q

曾經有一位和尚唱道: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跌倒,他也省氣力,我也無煩惱。這樣的做派簡直比阿Q還阿Q,但我們不可妄加評論,因為那是一種更高的境界,跟一般人是無法講得清的。

我們都是阿Q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一發表,就引起了人們的猜疑,讀到的人都以為阿Q像自己,這是因為都是正常人。正常人遭受不幸或是處於弱勢時,他都得想出一個理由來安慰自己,使自己達到心理上的平衡。我的忘年交翁老先生見人生氣的時候,就總是發表他的名言。他的名言是“早晚都得死了”。生氣的人聽了是不是都轉為心平氣和我不敢保證,但我聽了這句話的時候,心情馬上就不激動了。如今的報刊公開的長壽秘訣,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生氣”。試想一想,受了欺負受了冤枉而不生氣,這不是阿Q精神是什麼?

2006年11月5日


相關閱讀:

千萬別再把作家、學者、教授也給弄成了貶義詞

從“先生”到“老公”

魯迅先生說的“看客”已經發生了身份轉換

你看見的是你想看見的

論拙於言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