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刘义隆的元嘉北伐为何会葬送刘宋王朝多年的发展成果?

亘古怀念说史


不请自来

宋文帝刘义隆一共进行了三次北伐,分别是元嘉七年(430)、元嘉二十七年(450)、元嘉二十九年(452),均以失败告终,三次北伐对刘宋朝廷甚至南北朝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伐严重消耗了刘宋的国力。

第一次北伐右将军到彦之帅军5万;第二次北伐兵力达到了16万人,东路6万人由辅国将军、青、冀2州刺史萧斌为统帅,中路军10万布骑以太子左卫率臧质率领,西路军以雍州剌史随王刘诞为统帅;第三次北伐命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攻碻磝,鲁爽、鲁秀兄弟与程天祚率4万荆州兵攻许洛,雍州刺史臧质攻潼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刘宋的精锐部队,都在北伐中损失殆尽。《南史·到彦之传》又载:“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在三次北伐中刘宋的第二次北伐充分凸显了其兵力、财力不足的问题。发 青、冀、徐、豫、二兖六州民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凡所发 民丁,“缘江五郡集广陵,缘淮三郡集盱眙”。下 令扬、南徐、兖、江4州富民家资满50万,僧尼满20万者,“并 四分换一,过此率计,事息即还”。

战争给刘宋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次北伐犹以第二次北伐失败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

北魏侵入淮南地区,对江淮地区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和毁灭性破坏。二十八年拓跋焘退师,“凡破南兖、徐、兖、青、冀六州,杀略不可称计,而其士马死伤过半,国人并尤之。”《南史》载:“二十八年正月丁亥,魏太武帝自瓜步退归,俘广陵居人万余家以北,徐、豫、青、冀、二兖六州杀略不可胜算,所过州郡,赤地无余。”

元嘉二十七年北伐之前,宋文帝励精图治,取得小康之治的业绩,但北伐失利后,刘宋“倾资扫蓄,犹有未供,于是深赋厚敛,天下骚动”,社会安定局面遭到破坏。“元嘉之治”因此终结,“宋氏之盛,自此衰矣”。

北利,加深了北强南弱的局面

多次北伐暴露了南朝军事上弱点,使北朝更加肆无忌惮的发动攻击。《宋书·索虏传》称“南师屡无功,为焘所轻侮”,他一再致书宋文帝,极尽羞辱之能事,指责宋文帝破坏和平。

与此相反,多次北伐失利,则引发了刘宋社会心理危机。《宋书·索虏传》史臣论曰:魏人南侵,“至乃连骑百万,南向而斥神华,胡斾映江,穹帐遵渚,京邑荷檐,士女喧惶。天子内镇群心,外御群寇,役竭民徭,费殚府实,举天下以攘之,而力犹未足也。”

北伐,加剧了刘宋朝廷的政治危机。

元嘉二十七年北伐之前,宋文帝于内政上颇有成绩,意欲封禅,而遭北伐失败,宋文帝个人声望急剧下降,社会微信受到质疑。因此宋文帝处死了彭城王刘义康。

此外,太子刘劭弑君篡位也与北伐失败有一定关系。刘劭素来反对北伐,与文帝及其诸亲信江湛、徐湛之等人相左。此后文帝谋划废黜太子刘劭,而刘劭则在元嘉三十年发动政变,断然弑父,清除江湛等人。

此后刘宋王朝政权更迭,政治日趋混乱,最后被南齐取代。

还请各位大家指教!我是闲月。



闲月闲聊


元嘉北伐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430年。

当时北魏跟柔然杠上了,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像发了疯一样,深入大漠四千余里,对柔然人展开轰炸式攻击。待将柔然军击溃后,他又展开地毯式搜索。誓要把柔然部落连根拔除。宋文帝眼见魏军专攻柔然,大喜,他认为收复失地的时机成熟了,便封到彦之为北伐主帅,令他趁机收复七年前被北魏侵占的洛阳、虎牢、滑台、碻磝等地。



命令下达后,宋军开始整军。到彦之亲统五万重甲步兵先走,宋文帝的弟弟刘义欣带四万步兵和八千骑兵在后面监战。这总计十万人的大军,在那时不是个小数目。

可以说,宋文帝对收复失地是信心满满。

然而可惜的是,这一次北伐打得很失败。

因为宋文帝有很重的疑心病,总感觉前线将领不老实。他自己明明不懂打仗,却偏要像蒋介石一样,喜欢直接干涉前线战事。


比如到彦之接到出征命令后,很快就带队出发了。但宋文帝又派人跟他讲,你在前线不能自作主张,你一定要接到寡人的锦囊密令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行动。

在那个年代,没有无线电报,连沙盘地图也没有。宋文帝居然想遥控指挥前线,这岂不是儿戏?

到彦之知道这是儿戏,也知道自己如果不按文帝的意思办,打赢了也会受罚。于是他就每天只走十里地,部队走的跟乌龟一样慢。

北魏方面早就知道宋军要来打自己,他们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在这期间,北魏朝臣还开了会。并在会上达成共识:先不要跟宋军在河南死磕,把主力撤到黄河北岸,保存实力。待主力从漠北撤回后,再一齐反扑。

后来,宋军继续像乌龟爬一样,走了四个月才走到前线。而此时,魏军早已撤走,只留下洛阳、虎牢等几座空城给宋军。

空城,那自然是没打什么仗,宋军轻轻松松就收复了失地。然后向建康报捷。宋文帝得到捷报后,心里乐开了花,把所有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对大臣吹牛道:你们看,这都是寡人指挥得当吧?以后就得这么打,都得听寡人的锦囊妙计。

大臣们不敢扫文帝的兴,便纷纷拍马屁。把他吹上了天。



然而前面说了,魏军是有步骤撤退。宋军收复的几座城池,啥都没有,人没有,连粮草也没有。宋军从主帅到士兵,都在饿肚子。

都到了饿肚子的地步,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当魏军主力南下,如猛虎下山一般冲过黄河后,宋军野战部队自然是一击即溃。守城的部队因为粮草不够吃,也是没有抵抗意志。最后,五万多宋军一败涂地,大部分被歼,一小部分固守待援。四万多负责督战的宋军闭门死守,都不愿意北上救援。

宋文帝看到这幅惨状,知道闹大了,就火速命令名将檀道济带兵北上增援。

檀道济是老北府兵出身,懂打仗。知道打仗不是儿戏。并且他也知道这次出征是九死一生的恶仗。所以临行前,他就跟宋文帝谈条件。表示:希望文帝不要遥控指挥,那样真的会害死人。并且他想稳扎稳打,不希望文帝催他。因为前线已经溃败了,魏军早已设好包围圈。他贸然突进,很容易就陷入魏军的包围圈里。

宋文帝听了檀道济的话,心里很不爽。尽管他最终同意了,但膈应还是产生了。这为他后来杀檀道济,埋下了伏笔。

檀道济北上后,稳扎稳打,一度遏制了魏军进一步南下的企图。但进展缓慢,最后没能救出被围的宋军,只能是无功退兵。

这一次北伐,宋军先胜后败,输得很窝囊。

宋文帝为了推卸责任,就杀了到彦之等几个北伐主帅。

这一战后,北魏与刘宋八年没打仗,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刘宋方面休养生息,开创了元嘉之治,无论是文治武功,都达到了南朝顶峰;北魏方面则专注于攻灭胡夏,北凉、北燕、西秦等国,一统北方。实力也有增强。

至此,南北朝对峙的格局最终形成。

当然,在这期间双方也不是完全没打仗。北魏时不时的会南侵,牵制宋军,不让宋军有偷鸡的机会。

公元435年,北魏的一次南下让宋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他认为檀道济故意在前线养寇自重,每次都跟魏军唱双簧骗他。于是就把他调回京城,说是找他有事,其实就是软禁。过了几个月,文帝见檀道济没有造反的想法,就把他放了。

但檀道济刚走没多远,文帝的弟弟刘义康就追上去逮捕了檀道济一家人,随后,发矫诏杀了檀道济和他的几个儿子。

檀道济在刘宋是什么地位,懂的都懂,不用多解释。刘义康下令杀他,相当于刘备下令杀关羽、张飞,等于自毁长城。昏了头了。

让人很不解的是。刘义康擅杀檀道济,可文帝并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大赦天下,搞得好像这是一件喜事似的,还要庆祝一番。估计他心里并不觉得檀道济是冤死的。认为刘义康杀得没错。

从这就可以看出。文帝这个人,“文治”方面确实不错,对得起他的谥号。但“武功”方面是真不行。

公元440~449年,魏宋双方也没有战事。

双方都在继续积蓄实力。此前负责第一次北伐的监军刘义欣在这期间得到重用,被授予经营长江以北六州的大权。

江北的雍、徐、兖、豫、青、冀六州,在他治理下,欣欣向荣,一片繁荣。

这里插一句。元嘉之治时,江南经济得到了恢复。但恢复最好的,并不是江南,而是江北的雍、徐、兖、豫、青、冀六州。这六个州,可以说是是刘宋最繁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远比江南要强。



时间来到公元450年,狼烟骤起。南北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在这一年爆发了。

在这一年的三月,魏国十万大军南下,包围了刘宋的悬瓠(河南汝南县)。宋军起初被打蒙圈了,但后来坚决抵抗,打退了魏军。

到了四月,北魏爆发《国史》案,宰相崔浩被杀,引起了北方汉人的极大不满。刘宋方面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许多大臣纷纷请求宋文帝北伐。宋文帝当时也很高兴,就准奏,集中三十万人北伐攻魏。

至于北伐的先锋大将,宋文帝相中了吹牛数第一,本事却一点没有的王玄谟。

王玄谟这个人,不多介绍,他资历足,名气很大,嘴巴也很能说。但就是没啥本事。他有点像现在的键盘侠,什么事情都要发表看法,看似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却是胸无点墨。宋文帝让这种人担任北伐先锋,简直是闹着玩。

其实对王玄谟担任先锋这件事,当时很多人都反对。比如后来给王玄谟当副将的沈庆之就坚决反对。但宋文帝不听,最后还是让王玄谟挂帅,并让沈庆之担任副将。

兵力集合完毕,先锋也挑好,三十万宋军就这么踏上了鬼门关。

第一战,宋军攻破碻磝,收复了山东黄河以南的土地。

第二战,宋军攻破长安,收复了关中平原一部分土地。

第三战,宋军直逼洛阳,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夹击洛阳,准备彻底把魏军赶到黄河以北。

面对宋军的三面齐上,魏军起初很头疼。因为当时是六、七月份,正好是中原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鲜卑人耐寒不耐热,便纷纷建议拓拔焘主动收缩,等待秋天再反击。拓拔焘深思熟虑后,便同意了,没有立即动员大军反扑。(古代打仗有个特点,南方北伐专挑夏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专挑冬天)

王玄谟见魏军不来,闲的没事,他就脑子里进了水,跟北方老百姓做生意。当时他觉得北方的梨子拉到南方卖,可以赚差价,就拿布帛跟老百姓换。但是他八百个大梨才换一匹布,百姓都不愿意跟他换,这让自认为解救了北方老百姓的他感到很生气。于是他干脆就派人挨家挨户去抢。

到最后,老百姓纷纷对王玄谟感到失望,四处逃亡,有的人甚至还渡过黄河,给北魏军通风报信,详细介绍河南的情况。

当时已经到了九月,天气转凉了。拓拔焘听说王玄谟在河南不得人心,就悄悄亲率五万先锋骑兵渡河,打了宋军一个措手不及。在惊慌失措之下,王玄谟带头逃跑,宋军群龙无首,瞬间被斩杀一万多人。

宋军先头部队全线崩溃后,北魏军顺势发动全线反击。到了十一月,西线的宋军被北魏军全歼。同一个月,中线的宋军也被全歼。

东线的宋军狂逃几百里,退过了淮河,倒是没被全歼。但淮河北岸的青、徐、冀、兖等六州就遭了殃。为了给宋军下马威,拓拔焘下令见人就杀。

一时之间,淮北的六州是千里白地,刘宋经济最繁华的地区被劫掠一空。

到了十二月,拓拔焘干脆越过淮河,杀到了长江北岸。把南兖州和南豫州也祸祸一空。

虽然后来因为粮草不足的问题,还因为不会水战的问题,拓拔焘没有过江。主动又退回了元嘉北伐前的防线。



但临走之前,北魏军再次地毯式搜索,一路回师,一路烧杀,把没有打过长江的愤怒全部发泄到路上碰到的百姓身上,把所有的房屋全部烧光,凡是碰到的男子一律杀死,女子一律掳掠到北方。以至于从黄河到长江方圆千里广大地区,包括整个的淮河流域,都变成绝对的无人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些春天北归的燕子都无法找到旧日的巢穴,只好将新巢建在原始树林里。连燕子都找不到人家筑巢,这到底是得有多惨?

一年后,拓拔焘被杀(被一个叫宗爱的太监杀了),宋文帝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动十几万大军第三次北伐。

不过这次北伐打得也很糟糕。宋军又是三路出动,又是三路无功而返。

总的来说。元嘉北伐之所以导致刘宋王朝多年的经济积累毁于一战,主要是因为刘宋每次发动北伐都是顾头不顾腚。以刘宋军的战斗力而言,往往防御就很吃力。却还要举倾国之兵出击。出击后又经常回不来,在野战当中被魏军歼灭。正规军被团灭了,防线漏洞百出,魏军当然就可以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把江北祸害一番了。


Mer86


不放心的宋武帝

这次的故事需要从公元422年宋武帝刘裕驾崩说起,这位曾经独自追砍上千人的华夏第一高手终归难逃天命,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在晋末乱世中,刘裕是相当凶残的人物,弄死几个皇帝跟玩儿一样,两次北伐平燕灭秦,打得北方群雄骇然失色。

但刘裕也是个很悲剧的人物,出身寒微的他步步都比别人晚,建功立业已经近中年,篡位立国更是太迟,仅仅两年后就大限将至,太多事情没有做完。更要命的是这货连生儿子都比别人晚,44岁才有的长子刘义符,驾崩时长子才16岁。

于是从三国时期就开始的主幼臣强的局面再次上演,不放心的刘裕只能在病榻前对刘义符谆谆教导:“檀道济这人有才干没野心,你可以用,徐羡之和傅亮也应该没啥异心,唯独谢晦这家伙心眼儿活泛,搞不好以后从他那出事儿。


没安全感的刘义隆

交待完后事刘裕忧心忡忡的死去,后面的事情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刘义符这孩子本性倒是不坏,但就是比较贪玩儿,一来二去的四个顾命大臣就觉得很不爽。那年月的人比较直接,既然不爽就废了他吧,四个大臣居然一起动手!

完全蒙圈的刘义符当了两年皇帝就被废掉,顺手还给宰了以绝后患,坑爹的是杀废帝这招还是刘裕发明的。本来废掉长子应该由次子继位,奈何次子刘义真跟徐羡之不和,于是他也被宰了,罪名是刘义真竟敢跟哥哥刘义符不合......

皇位就这样落在全程打酱油的三子刘义隆身上,对于当皇帝这件事儿刘义隆是抗拒的,他明显察觉出那张椅子更像一张催命符。但刘宋四大天王发话他又不敢不听,磨磨唧唧的到公元424年阴历八月初八才继位,一系列血腥杀戮让这个兄弟极度缺乏安全感,总觉得有刁民想害他。


权臣必须死

国内的事情已经让刘义隆够肝颤的了,国外的事也没消停,老对手北魏趁着宋武帝驾崩挥军南下,连续夺取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可怜的刘义隆觉得很抓狂,内有权臣外有强敌,还给不给人活路啦?

好在刘义隆颇有三国时期司马老贼的忍耐力,一直装孙子熬到第二年亲政,手里有了权力自然比较好办事。元嘉三年(426年),拉拢很多势力的小皇帝一举铲除掉徐羡之、傅亮及谢晦,只留下有才干没野心的檀道济领兵。

咱们讲道理哈,刘义隆虽然后来频繁北伐为人诟病,但他不算个没脑子的废物,拿回去权力后他又攒了四年家底才出兵,起码在后勤上做足了准备。可惜这货全然没继承老爹任何军事天赋,打仗确实稀烂。


元嘉确实草草

公元430年,刘义隆开始了第一次元嘉北伐,具体过程就不细说了,吐槽机毕竟不是军事写手,总之刘义隆一番遥控微操后不止损兵折将,还在撤退过程中把兵甲扔了满地,东阳城储备的物资也付之一炬,四年攒的家底基本败光。

把脸卡得稀碎的刘义隆依然坚持自己封狼居胥的梦想,依然深信自己有当世名将的潜力,这货有足足攒了二十年家底。要说他的内政属性确实满高,那段“元嘉之治”成为刘宋政权最幸福的时光。

公元450年,杀掉最后一个顾命大臣檀道济的刘义隆再次北伐,结果这次败的更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直接起兵南下反击,从黄河南岸打到长江北岸,把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打得稀烂,不止经济损失惨重,连人口都被大量消耗,二十年的苦心经营一朝全废。

公元452年,宋文帝趁着北魏太武帝驾崩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穷到发疯的刘宋这次只能拿出4万兵力,规模远逊前两次,依然无果而终。次年宋文帝也被太子刘劭弑杀,结束了苦逼的一生。



其实从当时的地理形势上看,宋文帝死磕河南也不能算错,毕竟那地方太过重要,但这货跟常凯申同样烦人的远程微操毁了收复失地的可能。更要命的是第二次北伐糜烂江北,彻底伤了元气,从此刘宋只能在下坡路上狂奔,扯淡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