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美炒石油,最近總有人問我油價咋回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KG】

朋友圈直播過全民長假旅遊,全民宅家做飯,全民聽演唱會,今天又點亮了新的直播技能——直播油價。

4月19日期貨市場一開市,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基準價格(West Texas Intermediate, WTI) 就一路狂瀉。20日早上睡眼朦朧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看到有人感慨油價跌幅超過80%,嘖嘖驚歎,刷個牙的功夫90%,目瞪口呆,吃個早飯的功夫竟跌幅超過100%,以為見底了,到吃午飯就見到負數了,還是感慨自己太天真了。

見過跌停熔斷的,見過停牌退市的,今天卻見證了原油期貨不但價格跌至歸0,更是一鼓作氣直衝而下跌過300%,直至最低-40美金/桶。說通俗點,就是可以貼錢白送了。

其實,早在上一週,美國某些具體市場的油價已經歸零甚至為負了。如今-40美金/桶有期貨合約到期強制清倉和市場恐慌因素,也確實反映了原油價值低於倉儲成本的市場預期。

作為一名石油從業者,免不了被問到這負油價是怎麼來的,我就此聊聊19號就跌穿100%的西加拿大精選原油(West Canadian Select,WCS-我的飯碗)和北美眼下石油困境背後的故事。

我在北美炒石油,最近總有人問我油價咋回事

來源:
https://www.macrotrends.net/2516/wti-crude-oil-prices-10-year-daily-chart (注:當初的程序員可能沒料到油價能是負的,最低只能顯示到0)

原油和眾多商品一樣,定價取決於供需關係(supply-demand),最近沙俄(沙特,俄羅斯)打價格戰,供過於求,原油價格一路走低,特朗普推特減產,也就是想調節一些供給,提振油價,這方面網上已有眾多科普貼,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前面說到原油價格為負,相當於貼錢白送,很多朋友問是不是可以抄底薅羊毛。注意了!原油作為大宗商品,還有大宗商品的一些特性,除了價格成本,還有倉儲和運輸成本。所以想要抄底的朋友注意了,抄底大概分4步:

1. 找到一輛運油車、一個儲油罐或者一輛油輪,大一點的,能裝1000桶的整數倍;

2. 把車開到交割現場庫欣(Cushin)裝油;

3. 把油運到儲油罐存起來;

4. 找到買家把油賣出去。

看上去簡簡單單的4個步驟,卻隱藏了極其複雜的供應鏈關係和倉儲問題。首先鑑於近期儲油罐比較緊張,價格自然水漲船高。其次煉油廠半停工,估計得存到復工才能賣掉。再者,雖然原油本身不屬於易燃易爆品,但也能點著,油罐漏了容易被罰到破產。若是不想操一陣子賣白粉的心,還是建議想抄底的朋友考慮原油的二級市場。但還是那句話,投資風險大,入市需謹慎。

那麼問題來了,賣一桶賠一桶,為什麼大家不減產甚至停產呢?尤其是雪佛龍、埃克森美孚這種大公司,不給特朗普面子,帶頭不支持減產,原因何在?

簡單的說,因為壓在北美油企頭上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繞不開的成本。石油開採成本主要分兩大塊:資產成本和運營成本(Capex和Opex)。Capex可以看作準備階段投入,比如購買、租賃鑽井設備,生產設備,存儲設備,偶爾還得修座橋、修條路。Opex顧名思義,包括工資,運輸,壓裂,廢水處理等等。

減產、停產可以節省生產成本,比如工資、運輸,但是大部分的Capex是省不了的,要攤到每桶油上(unit price per barrel),也就是說產的越少,每桶油的成本就越高。

而且不同產油區資產成本和運營成本的比例不太一樣,中東某些地方插個兩米的管子就能噴油,總體成本低,資產成本比例也低,美國的頁岩油要打幾千米的井加上壓裂作業,加拿大的重油開採要先建能把水燒成蒸汽的工廠,這樣一來總體成本高,資產成本比例也高,能佔六成甚至更高。

第二座,華爾街的銀行。華爾街地主家也沒餘糧了,等著收利息呢。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年油價高企風光無限想借就借,圈地運動轟轟烈烈,現在不生產哪兒來的現金(注意非利潤),沒有現金怎麼還利息,不還利息就……老婆孩子吃什麼!

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可以置身事外。只不過大家承受的壓力可不太一樣。小公司現金流一斷基本宣告破產;而大公司,尤其是雪佛龍、美孚這種包攬上下游的綜合油企,左手產油,右手賣給自家的煉油廠,一邊虧一邊賺,綜合一下還有利潤(高油價時上下游剝離的油企哭暈在廁所)。

另外,大公司和煉油廠一般有長期協議(價格固定或允許小範圍浮動),所以對短期的波動基本免疫,這也就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市場崩潰,眾多上市公司紛紛停發股息的的情況下,大油企還能承諾維持股息。與此同時,小公司步履維艱給了大公司低價併購的機會,嗯,資本市場就是這麼現實。

我在北美炒石油,最近總有人問我油價咋回事

不同國家地區的開採成本大不同。來源如圖所示

第三座,北美石油的結構性問題——加拿大重油,美國頁岩油,美國煉油廠跨越半個世紀的相愛相殺。

曾幾何時,美國是石油淨進口國,缺資源,但是有人有錢有技術;小弟加拿大保有世界前三的石油儲量,自己人口不到美國十分之一,但是背靠美國的龐大市場。於是加拿大產原油,美國煉油,加拿大再拿賣原油賺的錢買美國煉好的油,雖然運輸距離有點長,基本橫跨美國南北,大家依然有的賺,幾十年來開開心心。尤其加拿大,二戰前還擔心溫飽問題(確實冷),二戰後發現了石油,坐享紅利,人均GDP水漲船高,一躍成為高福利發達國家。

資本是逐利的,按照自由市場經濟的觀點,資本可以自我優化產業結構的,不過有一個前提:社會、經濟、技術是線性發展的;但是現實總是有非線性的擾動——頁岩油革命。近十年,頁岩油革命席捲美國,日產千萬桶級別,美國一躍成為淨出口國,和沙俄並駕齊驅。

但是,美國仍然每天幾百萬桶的從加拿大進口石油,並且堅持不懈地從加拿大中西部橫跨美國一路運到墨西哥灣,還打了十幾年的官司要擴建現有管道(Keystone XL),這是為何?

因為美國的煉油廠是為加拿大的重油而生的!

我在北美炒石油,最近總有人問我油價咋回事

經歷12年波折剛剛修到加拿大邊境的Keysone XL管道,來源:TC Energy

雖說石油都是黑色的,但是黑有黑的不同,不同地方的石油埋藏深度不同,地質年代不同,貯存溫度、壓力不同,成熟度不同,含硫量、碳鏈長度也就不同。雖說石油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但想幹好,專業度不輸於現在信息化革命的學科。

煉油其實利潤並不高,一般10%上下。在主要靠進口加拿大重油的那段日子裡,煉油廠們絞盡腦子改進工藝增加邊際利潤,幾十年下來,越改進越精細,系統控制越改越巧妙,代價是煉油設備只能允許原油的品質小範圍波動。換句話說,只能煉加拿大的重油,雖說當地的頁岩油理論上更輕質、含硫低、品質好,還省去運輸,但無奈設備太挑食,投進去容易鬧肚子,不管是改現有煉油廠還是建新廠,工期都要按年算,這就導致美國本地的煉油廠消化頁岩油的能力有限,短期幫不上什麼忙。至於為什麼那麼多煉油廠建在墨西哥灣,那得從洛克菲勒時代講起了……

我在北美炒石油,最近總有人問我油價咋回事

美國主要煉油廠分佈。來源:USEIA

再看加拿大這邊,油價高的時候賣原油一本萬利,建煉油廠遠不如千里迢迢運到美國再買煉好的成品油划算,資本忙於搶地、勘探、投產,無暇顧及煉油。有的油企為了上市數據好看,還專門把產油(上游)、煉油(下游)部門剝離,分開上市。結果造成日均產油超300萬桶的加拿大阿爾伯塔和薩斯卡通省加一起也就6個煉油廠,每天能處理60萬桶,西邊的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東邊的魁北克省(Quebec)死活不讓修管道,多出來的油大部分只能賣給美國。

而頁岩油革命後市場被擠佔,加拿大重油的定價權基本交給了美國。重油本身品質不好,有自己的基準價格WCS,一般比定價比WTI低10-20美金,早在19日WCS先於WTI步入負數行列。如今因為美國自顧不暇,再加上重油普遍開採成本高(大於30美金/桶),碳排放多(把水燒成蒸汽降低粘稠度),加拿大油企處境比美國的頁岩油好不到哪兒去,甚至更糟。

其實,2015年以來的每個夏天,加拿大的天然氣價格總有幾天是負的,已經見怪不怪了。十年前利潤比肩蘋果的加拿大天然氣巨頭Encana已改名換姓,敗走美國。

一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都是資本的錯。

我在北美炒石油,最近總有人問我油價咋回事

加拿大主要煉油廠分佈,來源谷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