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213

《翻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213


整個關東,除寧遠外,幾乎都歸大清所有。寧遠總兵吳三桂,還是祖大壽的外甥。他大舅、他二舅,反正都投降了,他還會遠嗎?不用說,勸降的任務,自然落在祖大壽頭上。

如今雖各為其主,但大舅的面子多少還要給的。吳三桂在答覆祖大壽的信中,說自己還有些猶豫。

猶豫,就表示可以商量。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對於皇太極來說,形勢一片大好。

身體雖有些不舒服,但諸王、貝勒、大臣衷心擁護,集體為其祈福;安葬了宸妃,感情的包袱也放下了一些;朝鮮、蒙古諸部、圖白忒部等周邊國家或地區,已經臣服或表示願意臣服;山海關屏障盡失,指日可破;阿巴泰再次繞道深入敵後,大獲全勝。

時年,皇太極只有五十二歲。不算年輕,但也不老了。按現在的標準,他還不到退休年齡,正可以發奮進取。如果運氣好的話,揮師中原,取代大明,完成老爹的夙願,似乎沒啥問題。

為什麼要說似乎呢?因為出了問題。

阿甘他媽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就在這一年的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死亡。按清宮的記錄:“…是夕,亥刻,無疾崩…”

HUANGDI死亡稱“崩”,所謂“無疾”,其實應該不太可能,只不過當時的醫療條件,找不出病因罷了。如果從現代西醫的角度來看,他很可能因為過度肥胖,患有“三高”,又因為長時間抑鬱,情緒起伏不定,從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說得再具體點兒,他可能突發腦溢血,沒有得到及時搶救。當然,以上結論純屬猜測,真實的原因,已隨皇太極被埋葬在歷史的塵埃中。

關於皇太極的功績,如果簡單點說,我覺得用“承前啟後”四個字比較恰當。

按《清史稿》的結語:“太宗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雖大勳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歸於統一,蓋帝之詒謀遠矣。明政不綱,盜賊憑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戰以剿民命,七致書於明之將帥,屈意請和。明人不量強弱,自亡其國,無足論者。然帝交鄰之道,實與湯事葛、文王事昆夷無以異。嗚呼,聖矣哉!”

提到皇太極的過錯,有些人會說他給中原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這一點不容質疑,因為只要有戰亂,百姓便會受苦。更何況,戰爭也確實由他挑起。

不過,我想說公道話,皇太極大部分時間都只在遼東一帶混,偶爾幾次擾亂中原,影響範圍也不大。

真正給中原百姓帶來巨大災難的,其實莫過於李自成等人。“闖王來了不納糧”,只是句口號,事實上,“闖王”不僅要糧,還要菇涼(姑娘)。其破壞力和影響範圍,絕不亞於大清。

“數英雄,論成敗,古今誰能說明白,千秋功罪任評說……”

總而言之一句話,愛新覺羅·皇太極,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崩於盛京後宮,享年五十二歲,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HUANGDI,廟號太宗。

大清開國之初,HUANGDI的廟號,有“三祖一宗”。廟號的規矩,簡單來說,“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情況,開創之主稱祖,比如唐太祖李淵。後來繼任君主都稱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顯……

正常來講,HUANGDI沒有缺德的,所以基本都可以稱“宗”,而有功的“祖”比較稀有。

努爾哈赤稱太祖,因為開創基業;福臨(順治)稱世祖,因為底定中原;玄燁(康熙)稱聖祖,因為統一四海。

然而,如果沒有皇太極開放的民族政策和政治策略,繼續沿著努爾哈赤的老套路,大清頂多也就在遼東混個一方諸侯,甚至連這個名字都沒有,更不用說後來兩百多年的統治。

因此,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大清欠皇太極一個“祖”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