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小时候读过,就二十年难忘

有些书,小时候读过,就二十年难忘


今天想聊聊小时候读过的书。

那时候,自己没什么选书的判断力,也没有人指导,稀里糊涂地从各种渠道读了一些书,大部分早已记不起了。

但也有一些书,刻在脑海里,再也忘不掉。它们曾长久地陪伴儿时的我,而且后来回想,越想越觉得自己从中受益许多。

于是想挑几本分享一下,以自己的感受为主来聊一聊,比较发散,请当作个人散文来看,不作为推荐书单。


射雕英雄传

有些书,小时候读过,就二十年难忘


金庸是这样的作者,笔下国仇家恨,军马驰骋,有大阵仗,大胸怀,而对于细微的爱憎情感,又能写得透达人心,荡气回肠。

同是写作,有的作家是在小幅画纸上工笔细描,金庸则是在宏大的江山画卷上挥毫泼墨。


金庸全集是断断续续二十年读完的,第一本读得极早,是《射雕英雄传》。

年少读武侠,能有最强的代入感。因为武侠描写成长的过程,所以金庸书中的主角总是从懵懂的少年,经过打磨历练,逐渐变得强大和成熟。年少时光,头脑简单,血液滚烫,对未来有足够的向往,与故事的距离最近,就最读得进去。


记得《射雕》是我第一次真正读到“废寝忘食”的阅读体验,一度令家人担心我沉迷。

现在想想,真觉得沉迷是一种奢侈,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成年人总在保持距离,总在被各种事情切割精力,小孩子才会沉迷。

趁小的时候全情投入一个武侠世界,是段珍贵的经历。


读武侠,滋养人的正义感。

在武侠世界里,武力只是入场券,情、义、家国、慈悲,永远比武功造诣更重要。

我觉得武侠世界的武功,可以对标现实世界的金钱。都是能力都是阶梯,可以救人可以杀人,有人用它行善,有人为它入魔。

钦佩江南七怪的义字当先,就不会欺凌弱小,懂得欧阳锋何以身败名裂,就不会盲目慕强。

在武侠世界中强化过的是非善恶,会在少年人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为以后要面对的更复杂更令人迷惑的世界,提供一个立心的依托。


凡尔纳科幻故事

有些书,小时候读过,就二十年难忘


如果说金庸让人的心得以成长,那么凡尔纳就让人想要把身体送往远方。

与其它著名科幻作品比起来,凡尔纳的写作风格更偏向于童话,孩童时期读来正正好。


小时候读凡尔纳,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的打开眼界的惊喜。深入地心的见闻,海底旅行的奇观,在热气球上漂流的忐忑,在神秘岛上一砖一瓦重建生活的踏实……天空和宇宙,丛林与深海,构建出一个瑰丽的异域世界。

向远处看,向高处看,向深处看,这是凡尔纳指出的方向。


读过凡尔纳后,对科幻题材的小说和影视都抱有好感,后来自然而然地入坑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和刘慈欣的三体世界。

这让我觉得,小时候稀里糊涂地读些杂书,会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建立起对某一种题材的熟悉感觉。人长大后,就愈发难以开始接触陌生的事物了,小时候广泛地建立一些亲切感,也许能在很久以后为某个领域打开通路。


科幻小说家是操纵时空的魔术师,当我们在故事中穿越时空,就会通过世界之大,发现自己之小。

孩子与大人,各有各的痛苦。我总觉得,在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时,自身背负的痛苦是会随之得到消解的,对孩子和大人都是一样。

这是科幻给人的另一个礼物。


心灵指南

有些书,小时候读过,就二十年难忘


我小学五年级之前都是留守儿童,和爸妈一年能聚上几天。

爸妈给我买了本刘墉的《心灵指南》,记得副标题是“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现在一看封面就会被读者打入鸡汤地狱万劫不复的那种。

但那时,心灵鸡汤系列还是畅销书,成功学也还不含贬义。


《心灵指南》是挺厚的一本精装随笔集,里面收录的都是刘墉写给儿子的文章。文章结构基本是先观察描写儿子生活里发生的事,然后分析道理,给一些教诲。理性严格又很温暖诚挚,是一种很健康的亲子关系。

作为小学生的我,还很是能够听得进书中的道理,那时读这书,合适得很。后来大了些,再去看刘墉其它的书,比如写给小女儿的《跨一部,就成功》,就没有读第一本时的感觉了。


记忆里,这本书一直是破破烂烂的,白色的封面擦不干净,硬质的封面几角都破了,露出牛皮纸的颜色。

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童年时期父母的缺席。现在回想,当时真的是非常真情实感地,把书里的句子当作爸妈的言语。

这是因为,刘墉笔下的文字实在太日常了,跟儿子聊早上赖床,聊考试前的紧张,聊学校里喜欢的女生,聊家里的卫生孩子该承担多少……写的都是家长和子女之间会谈的琐碎话题。

我旁观着别人家的日常,把自己代入文中的孩子,听了许多道理,也借来了温暖陪伴。


好兵帅克

有些书,小时候读过,就二十年难忘


小时候读《好兵帅克》,是囫囵吞枣,从故事里找笑话。

但也留下了两个很重要的印象,一是,权威的人不一定对,二是,荒诞的事物有时更有价值。

第一点给了我怀疑精神,第二点让我跳出了真假对立的站边式判断,去关注更重要的东西。


帅克的故事,是一种黑色幽默。作者哈谢克以卓绝的漫画式手法,准确、深刻地剖析了奥匈帝国的政府、军队、法院、警察机关以至医院、教会的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塑造了帅克这个平凡而又极富于机智的不朽形象。

记得初读时,这个故事带给我很大的震惊——警察、军队、统治者,居然并不总是正确且正义的。而且,帅克的眼睛就像哈利波特的Riddikulus滑稽咒语,让威严可怖的事物显现出荒唐可笑的样貌。


为了履行所谓教育的职责,或是只是方便管教,好多大人面对小孩都有意无意地想要树立权威,把爸爸妈妈,老师学校,以及一些更大而虚幻的概念树为不容置疑的权威,这是企图绕过摆事实讲道理,追求一锤定音的偷懒行为。不过也是,不迷信权威,很多大人自己都做不到。

通过帅克的故事,早些认识到权威也可能做错事,大错特错的事,挺好的。

因为相比于轻蔑的、怀疑的、仇恨的,人们更容易被崇拜的、信仰的、深爱的所伤。


也许,小孩子确实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黑色幽默,但已经能够辨别什么是荒诞,也能够从荒诞之中感受到真实。

荒诞是一条通向真实的路。

真实是大地,这一寸土与那一寸土无法相见,无法互相证明;荒诞是光,是水,是难以捉摸却照亮真实、映衬真实的东西。

即使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受到这一点,就不会一味地分真假好坏,困在对立的思维里出不来了。

让心里住进一个帅克,面对这世界,就会多一分从容和通透吧。


我小时候,家里没有书架,更不像现在想读什么书了,出门就是书店,网上下单就能送到家。长久留在手边的书不到十本,但也由此能够进入一种特别投入和笃定的阅读状态。也许是年少记忆力好,也许是后来再没什么书似那时一样反复重读过,总之对上面提到的这些书,印象尤为深刻。

谢谢它们的陪伴,从过去,到将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