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墓長什麼樣子?

靜下心養生


你好,我是學益精舍,很高興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

古人認為死後也要享受生前的待遇,普遍都很重視喪葬,於是就開始對陵墓進行精心設計,因此陵墓建築就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陵墓的組成部分大概可以分為封土、陵園、墓室三個部分。

封土

從周代開始,出現了“封土為墳”,根據死者生前的身份,封土的大小也不一樣,帝王的陵墓的封土因此也就是規模最大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封土的形式也不斷改變,秦漢時期採用“方上”形式,也就是在陵墓地宮上面用黃土一層層夯築,形狀如同覆鬥,因此稱為“方上”,典型的帝王陵墓就是秦始皇陵;到了唐代演變為“以山為陵”,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方上形式,太過於勞民傷財,於是就以山體為墓,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防止盜墓賊侵入,典型的帝王陵墓就是唐乾陵;到了宋代又恢復了“方上”形式,但是規模比秦漢要小很多;到了明清時期,採用“寶城寶頂”形式,也就是在地宮之上,建上高大的圓形磚城,猶如一座小城,稱為寶城,在轉城內填土,行成圓頂,被稱為寶頂,典型帝王陵墓為明孝陵。

陵園

  • 祭祀區 為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祭祀
  • 神道 通向祭祀和寶城的大道,道路兩旁樹立石像,象徵著墓主人的儀仗隊;
  • 護陵監 專門派來保護和管理陵園的部門,防止盜墓賊進行破壞。

墓室結構

原始社會時期,墓穴形式很簡單,當時的社會並沒有太多人力財力對死者進行喪葬,於是就只能簡單地土葬,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入土為安”;隨著社會的發展,墓葬就出現了階級差別,帝王的陵墓向來是最大規模的,出現了木槨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黃腸題湊”,用整齊的木頭或者厚板用榫卯拼成一個大套箱,有底盤,有蓋子,中間分為數格,正中間放置棺材,其他格子放置陪葬品,除了常見的一些隨葬品,有些墓室還會放置鎮墓獸,如天祿、麒麟、辟邪等,用來守護墓主人的安寧;到了漢代以後,出現了磚石墓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漢代三絕的“漢畫像石”,隨後磚石結構的墓室不斷髮展。


學益精舍


中國古代墓葬形制是從“低級”到“高級”的漫長曆史過程。在我國,距今三萬多年前的母係氏族社會早期的山頂洞人已經埋葬死者並放置適當的隨葬物品,這實際上已經具有成熟而寓意明顯的喪葬。從此,喪葬形制和習俗,成為中國各民族尤其是漢族的文化組成部分,直到今天。

一,古墓是中國古代遺址的絕對多數

我國第三次地下文物考察結果是,中國古墓葬共有十三萬九千四百五十八處,佔全部地下古遺址的72%。

多嗎?實在太少!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經歷了幾乎百億次的戰爭、災荒、瘟疫、飢餓,每一個逝去的靈魂都如秋葉投向最後的歸宿一一大地!而留下的十幾萬處墓葬遺址,幾乎都是帝王將相的墳墓,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幾乎都被盜掘!

關於這個問題,中國古代的詩人和史家,幾乎沒有留下祥細的詩文,現在錄一首無名氏的詩於下: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出郭門直視,

但見丘與坆!古墓犁為田,松柏摧以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思遠故閭里,

欲歸道無因。一一古墟墓詩

雖然這首傷感的詩並不一定是指帝王陵墓,但是,所有前人的痕跡應該是化為了一抔黃土。

二,古代的墓葬是從原始到高級的過程

1· 仰韶文化時期的墓葬

這個時期的墓葬就是挖個坑“軟埋”。有的是兩具男性成年合葬和四具女性合葬的墓;甚至男女分片合葬(如寶雞百首嶺氏族墓)。由於當時是母係氏族社會,男女雙方只能埋在各自的氏族墓地。

(廣西南寧地區貝丘遺址墓葬,上圖為剖面圖,下圖為平面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人骨架的形態有踡曲狀、側身屈肢,隨葬品就是幾塊有顏色的石頭,頭骨下墊有白色的膠泥,原始社會就是如此,只有天上安好;地下安息了!

2· 《易經》解釋“葬”字,注家蜂起

說句實話,仰韶文化遺址的墓葬能夠發現,死者大都是當時部落有身份的人,其餘的死者大都棄于山野,一任鷹鷲啄食,虎狼吞噬。後來才曉得用樹枝草葉略加遮蓋,細心的網友可以從

“葬”字的結構看出其中變化。所以《易經》又說:“古者葬厚衣之以薪”,這就是用最早的文字記載了更進一步的土葬了。

當時的社會輿情以墨子為首是不主張厚莽的,他記敘了堯、舜、禹的葬禮,都是衣衾三領,桐棺三寸,不過埋得較深而已。

權威典籍如《劉向傳》也記載:“黃帝葬於橋山,堯舜於濟陰、丘壟皆小,葬具甚微。堯葬於蒼梧,二妃不從,禹葬會嵇、不改其列。殷湯無葬處。文、武周公葬於畢(陝西咸陽的城北),今天可能只有一大土堆(丘壟)供人憑弔。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館下,樗裡子葬武庫,皆無丘壟之處。(無坆頭)雖然當時已經是奴隸社會,與原始社會的經濟文化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墨子的主張無疑的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十分正確。

二,封建社會陵墓的貪大求固,始自秦始皇

(秦始皇陵)

秦始皇統一宇內,雄心大略,貪大求全,從阿房宮到萬里長城到秦始皇陵,幾乎耗盡國本。據巜長安縣誌》:“始皇葬於驪山,陵丘甚為雄偉,史載陵高1240尺雖然是“虛高”,但是,高25丈是有的。

始皇陵我去過幾次,秋冬之交,柿子紅了,一片蒼茫大地。站在“山”上,頗有一覽眾山小之慨。它呈方形,東西約一千六百尺,南北一千七百尺。

到了漢代,墓葬的記載和實物已經超過周秦。巜後漢書》記載:“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用地七頃,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常壇高三丈,墳高十二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內梓宮巨柏,黃楊、題湊。以次百官藏畢其設,四通羨門,容大車六馬皆藏之。

我的理解,漢武帝的茂陵就是挖深方穴,正中安放梓官,周圍用四方的柏木斷節累積緊湊梓宮,並用柏木斷節堆積若干房間,互通的門道可以並行六匹馬。這樣豪華的葬制,足以消耗盡國庫五銖錢。

(漢武大帝茂陵)

二,唐陵集團

它們都在西安市的周邊各縣,太宗的昭陵在禮泉縣(以產蘋果著名),乾陵在乾州西北五里之梁山,共十八個陵墓。

昭陵位於禮泉縣之九嵕山,形勢險峻,挖山為穴,三面皆山壁,龍口用三千巨石封住,考慮可謂周密,卻仍然被想錢想瘋了的朱溫挖了墳。

(唐太宗的昭陵)

唯一倖存的是位於陝西省乾縣的乾陵!

它位於乾縣的梁山上,形勢之雄偉,氣魄之宏大,根本不遜於其父的昭陵,甚至過之無不及,由於梁山山石頑固,用炸藥亦束手無策。乾陵內的珠寶,用“富可敵國”來形容,完全正確!

(乾陵)

三,盛唐的落幕,至宋元日落西山!

宋代的陵墓集團在河南鞏縣約六里之地稱八陵,在洛水與羅水之間的平原上,有太祖、太宗、神宗、哲宗等八位皇帝,可惜被野蠻的金人大肆破壞而僅餘形骸而己。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陵墓前的石獸藝術,可惜已經殘肢斷腳,湮沒在歲月的荒草中,與夕陽無語!

三,大明的崛起

元朝只有八十多年曆史。對外征伐不息,內鬥不己,特殊的時期,特殊的風俗,元代的陵墓泛善可陳,不說也罷!

當朱元璋南京稱帝后,由於他恨元代統治者,所以在文化包括墓葬形制上堅決恢復漢制,厚葬之風重新颳起,輕鬆超越大宋,直攀漢唐。今天昌平的十三陵,足可傲視天下!

當然,朱元璋是葬在南京的鐘山,是為孝陵,規模極其雄偉。陵前的神道兩側,有濃郁明代風格的臥獅、立獅、立獬豸、臥駝、立駝、臥象、立象,其獨特風格,毫不遜色唐代,南北朝時期的石刻藝術。

大明最可憐的建文帝遜國,至今失聯,所以沒有陵墓。

朱棣遷都北京後,在永樂五年,由於仁孝皇后崩於南京,永樂七年擇定黃土山(以後改為天壽山)於十一年葬於此,十二年七月,朱棣北伐,崩於榆木川,葬於赤赤赫有名的長陵。從此以後,明代歷代帝陵,率設於其左右,除景宗外,直到末代皇帝之思宗(崇禎)共計十三陵。

(長陵)

四,落日餘暉

大清自滿洲崛起,一切典章俱仿漢制,除了衣冠頭髮而外,在帝王陵墓方面,當然它比不過大明十三陵,但是,在當時堪稱全國之最,包括它的建築藝術!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在奉天(瀋陽)附近的福陵。太宗葬於昭陵(又稱北陵)。

以後各帝葬於北京附近的遵化,是為東陵,易縣是為西陵。

(清東陵景陵妃園寢)

大清帝國雖然在後期不堪回首,但是,他們仍然把中華帝陵文化保留到夕陽西下。

(大名鼎鼎的三國時期張遼墓)

(宜賓地區的懸棺葬)

(西北地區的石頭葬)

後記

同樣都是死,但是“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民曰死。”時代的列車運行到今天,不知道該怎樣稱呼?求助各位朋友,請你留言商榷!


良人執戟2


這個問題比較大,拋開歷代帝王墓是個案之外,談一談歷史上的貴族和平民的墓葬到底是個啥樣子,僅僅從外觀來描述,墓室內的裝飾、陪葬等不涉及。

一、商代。

根據考古挖掘發現,商代的墓葬大都是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墓葬和長方形豎穴土葬。絕大部分是單人葬,也有一些特殊埋葬的人,有著非常明顯的等級差別。

1、亞字形墓葬(十字形墓葬)。

這幾乎是商代墓葬的特殊葬式,不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也有不少“亞”字形墓葬,墓葬有四條墓道直通墓室,形成中文的“亞”字。也有的認為是十字形墓葬,都是根據外形來命名的。(西安財經大學內的秦始皇祖母陵寢鳥瞰圖,是典型的“亞”字形墓葬,也稱十字形墓葬)

2、中字形墓葬

中字形大墓很典型的就是隻有兩個墓道,比亞字形墓葬少了兩條墓道。如河南安陽殷墟武官村大墓是典型商代“中字形墓葬”,只有兩條墓道。

3、甲字形墓葬。

甲字形墓葬是典型的按照墓葬結構來定義的,墓葬只有一個墓道,然後墓葬內部再分各個不同葬室。(西周甲字形墓葬圖)

4、長方形豎穴墓葬圖。

一般普通的民眾都採取這樣的葬式,也有隨葬奴隸採取這樣的葬式,和現代人墓葬的形式一樣。

商朝時期的“亞字形墓”、“中字形墓”一般推斷為商王的墓葬,至於“甲字形墓”不可完全下結論,不過肯定是貴族所使用的葬式。平民類則是第四種葬式,比較簡單

秦朝秦王和秦始皇的祖母也是採取“亞字形”葬式。

二、西周

西周時期的墓葬形式基本上和商代的差不多。不過出現了夫妻異穴合葬,這是商代墓葬沒有的。

三、春秋戰國

除了“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墓葬之外,有了新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另外一種葬式,也即是長方形豎穴木槨葬,夫妻同穴安葬,一個墓道。比之前的長方形豎穴墓葬多了木製的棺槨,棺槨內放置陪葬品等。也有少量的圓形墓葬,如下圖:

(航拍圖和現場場景圖)


四、秦漢。

我們這裡討論一般的貴族和平民的墓葬,較高的貴族和帝王的墓葬一般採取商朝貴族以上的方式來埋葬。

西漢前期,一般貴族和平民流行長方形豎穴木槨葬,單一墓道,夫妻異穴合葬。也即是夫妻埋在一塊,但是是兩個墓穴僅僅相連。

西漢中期之後出現了橫穴式土洞葬,夫妻同穴安葬,使用空心磚砌成,東漢時期流行石墓室,單一墓道。這時在四川等地出現了崖棺葬。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掏出一個洞穴,洞穴內部用磚石砌好,模仿人活著時的場景佈置墓室,有一條墓道進入建設,安置陪葬物品等,下葬之後封閉墓道。(西漢晚期到東漢時期墓葬復原圖,基本按照生活場景佈置墓葬)

真實墓葬挖掘圖。

五、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新的葬式——長斜坡單室墓,也有少量的雙室墓,在墓室的北部設置棺床。(安陽西高穴M2墓道圖)

六、隋唐時期。

隋朝到唐朝初年流行長斜坡單室墓,到了盛唐時期則是雙室墓和單室墓並重,大都用磚砌墓室。槨床設置在墓室西部。晚唐時期,又基本恢復了單墓室,這也和當時的經濟條件相結合的。

七、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的墓葬樣式更接近於現代,有方形墓、圓形墓、多邊形墓、北方宋代磚室墓,金朝、元朝的漢人墓葬大都仿照北宋的墓葬形制。

方形墓,一個長斜坡墓道到達墓葬所在地,如下圖:

宋代的多邊形墓分六邊形和八邊形兩種,都比較豪華。

此後朝代的墓葬形制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大都沿襲古代墓葬形制,同時也時不時增加個人對墓葬文化對墓葬的看法而改動,只是細枝末節的變動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