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槍會抗日打土匪”之歷史感悟

編者按:前幾日,我發表了《紅槍會抗日打土匪》反映的是關於抗日時期,隆堯高村群眾自發組織打土匪抗日的真實故事,爾後,好多讀者留言反映史料豐富,記載詳盡。今天,我把對於這段歷史的看法與大家分享如下,敬請指正。


近日,讀了一本發生在隆堯的真實歷史故事,故事發生在1937年10月,罪惡的日軍相繼侵佔了隆平、堯山二縣,無數百姓遭到殺戮,二縣縣城均被洗劫一空。在此國家蒙難之際、民族危亡之時,鄭莊賈計勝,新市檀鞏子,北樓王子耀等人卻拉幫結夥,相繼拉起了土匪隊伍,他們到處燒殺搶掠,百姓對其又恨又怕。為此,堯山縣(今隆堯)高村的李老恆繼滏陽河沿岸十八村紅槍會後,又發動和組織了第二次轟轟烈烈的堯山紅槍會運動。

讀“紅槍會抗日打土匪”之歷史感悟


紅槍會是一種民間武裝組織,以家鄉為基地,練習拳腳武術,講究豪俠義氣,殺富濟貧。同時它又是一個迷信團體,信仰陰陽八卦,操練以前,設壇祭天,歃血誓盟,身穿紅兜兒,飲符唸咒,宣揚刀槍不入。戰時,隊員們自持“神符護身”,同仇敵愾,勇往直前,殺敵滅匪。

讀“紅槍會抗日打土匪”之歷史感悟


紅槍會以壇為單位,擂鼓為號,實行村村聯防,各村紅槍會統一號令、統一行動。若有村遭匪,便立即擂鼓示警,周圍村莊聞鼓而動,並以鑼鼓相互傳遞信號。毗鄰村莊的紅槍會隊員們迅速集合,火速趕到遭劫村莊,聯合作戰,打擊匪患。紅槍會採取主動攻擊和聯合策略,多次伏擊痛打土匪,新市、塔臺的土匪,幾個月不敢出村騷擾民眾。當地流傳著一首順口溜:“西北角抗大炮,注意北樓王子耀,東南角拔大繩,防備堯山李老恆。”

讀“紅槍會抗日打土匪”之歷史感悟


但紅槍會的事也傳到了日本鬼子那裡,日軍隊長找到首領李老恆,威逼利誘,讓他帶紅槍會為日軍效命,一身正氣的李老恆嚴詞拒絕,日本鬼子惱羞成怒,要消滅紅槍會,就在形勢危難之際, 1938年正月初二,八路軍佔領了堯山店頭,李老恆立即帶領紅槍會1000多名隊員前來投誠,八路軍對紅槍會進行了組織整頓,改為農民抗日自衛隊,從此,這支農民團體走進了正規抗日隊伍。

讀“紅槍會抗日打土匪”之歷史感悟


以前我認為,紅槍會同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紅花會以及清末的白蓮教、義和團一樣,只是農民自發組織的反抗土匪的地方群眾武裝,都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缺乏統一綱領,組織紀律性差,思想不穩定,力量薄弱,難成大器。現在通過閱讀《堯山第二次紅槍會》,才更加懂得,李老恆開展紅槍會運動,不僅打擊了土匪的囂張氣焰,保衛了百姓的生命財產,更反映了農民反抗壓迫、反抗剝削,自衛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深明民族大義,拒絕日軍的富貴利誘,放棄個人英雄主義,加入正規的八路軍抗日隊伍,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這支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人民抗日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讀“紅槍會抗日打土匪”之歷史感悟


也許,李老恆不算作民族英雄,但他至少是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血性漢子,他不允許土匪欺負自己的鄉親們,而拉起了紅槍會的隊伍,保衛了家鄉,保護了鄉親們,繼而走上了抗日的隊伍。李老恆在歷史的潮流中只是一個小人物,他打土匪、打日本只是出於農民的自衛或者是逼出來的,愛國和民族大義顯然與他沾不上邊,他無法與甲午海戰的鄧世昌相比,更無法同鎮南關大捷的馮子才站在一起,但他與他們相同的是中國人的骨氣、中國人的氣節。也許正是這千千萬萬“李老恆”式的小人物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斷前行、不斷髮展,因為歷史不僅僅是大人物的歷史,同時也是許許多多的小人物的歷史,因為歷史是人民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讓我們為人民歡呼,為中國人的氣節點贊,我們青年一代要繼承我國的優良傳統,發揚我們的傳統美德,努力工作,奮發有為,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