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來自俄羅斯的電影《絕殺慕尼黑》票房口碑神作,映後紛紛給出本片好評:“燃炸了整個電影院”、“熱血、感動、燃,徹底被電影征服”。
觀眾們紛紛給予了電影非常高的評價,稱讚電影“有燃爆的感覺,讓人熱淚盈眶”、“熱血的情節節奏+真切的情感觸動,妥妥好片了”。
電影改編於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主要講的是,在奧運會籃球決賽中,蘇聯隊在最後的3秒鐘完成了反殺,打敗了不可戰勝的美國隊,創造了歷史上的神話。
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最容易吸引觀眾。最好的例子就是電影《招魂》,短短一行字“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就營造了放大10倍的恐怖效果,否則縱使溫子仁有再大的本事,也不足以使人每每回想都汗毛直立。
作為俄羅斯近年來最成功的商業片,絕殺慕尼黑評分如此之高在於整個電影沒有明顯的短板。
節奏快,每隔一小段都會爆出HIGH點。
《絕殺慕尼黑》雖然是一部紀錄片,但它絕不像普通的紀錄片那樣無聊,他的每一個鏡頭都非常的講究,賽場旁邊熱情的球迷,進球之後,全都跳起來歡呼,精彩傳球進球和美國隊員球場上頻繁做“小動作”時適當的慢鏡頭,甚至是球員扎爾在球場上被一肘子撞飛的隱形眼鏡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極快的運動鏡頭和細膩的慢鏡頭摻雜在一起,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場場細膩又熱血的精彩籃球賽。
電影中也有不少搞笑的小片段,精彩傳球進球和美國隊員球場上頻繁做“小動作”時適當的慢鏡頭,甚至是球員扎爾在球場上被一肘子撞飛的隱形眼鏡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極快的運動鏡頭和細膩的慢鏡頭摻雜在一起,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場場細膩又熱血的精彩籃球賽。
幾位隊員身上都有各自的故事,中間也曾出現過分歧,不過最終他們還是團結地聚在了一起,彼時的他們不僅是為了金牌而戰,更是為了國家榮譽為了民族自由,為了朝夕相伴的彼此和電視前千千萬萬的蘇聯人而戰。
故事敘述手法一流,毫不拖泥帶水,幾個場景的切換就完成了情節的推動。政府換教練,教練換隊員,隊員不服新教練的管教,新教練在記者會上說,我們要打敗美國隊,一石激起千層浪,後續的故事由此展開。
圍繞籃球展開的運動是整個電影的主題,在不到2小時的電影中,包含了5場籃球賽,同時穿插著隊員們火熱的訓練場景,不屬於籃球故事線的故事都是在浪費時間,尤其是最後一次與美國隊的巔上之戰,更是一場視覺盛宴。
此類電影情感處理不好很容易搞出又紅又專的意味,在國內可能會鼓舞鬥志,放在國外很容易誘發水土不服。
而這部電影在這方面就做的很聰明,至少在我看來,沒有硬吹民族自豪感。相反還看到了很多隱藏在蘇聯體制下不能明說的東西。
日漫灌籃高手裡,櫻木花道在3秒內完成最後的反擊,原型就是這場1972年的偉大奇蹟。不會有人想到,在最後的3秒鐘一個球隊能反殺成功,美國隊以為他們勝券在握,牢牢地握緊了那金色的獎盃。但因為場上計時器出了問題,裁判宣佈重新比賽3秒鐘。這戲劇性的一幕創造了歷史。
驕傲的美國人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對手竟然在3秒鐘內完成了反殺,到手的金牌就這樣被奪走了,他們拒絕接受銀牌,現在屬於他們的那枚銀牌還好好的存放在瑞士的奧林匹克博物館裡。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沒有實力,3秒鐘只是一晃而過,最後成就的這個經典,靠的只能是隊員強大的心理素質和穩定的發揮,他們贏得起,也贏得漂亮,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